审问

shěn wèn [ shen wen]
繁体 審問
注音 ㄕㄣˇ ㄨㄣˋ
词性 动词

词语释义

审问 shěnwèn

(1) 详细地问;仔细询问

正在进行审问
interrogate

词语解释

  1. 详细地问。谓在学问的探究上,深入追求。

    《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宋 叶适 《题朱晦庵帖》:“方急迫了剧邑,乃不忘博学审问之功,他日闻其政,必异于今人也。” 清 梁章鉅 《归田琐记·常成二公》:“每岁二月上丁,习舞释菜。是日,举学士之版,视其艺之上下,审问慎思,使知不足,教之导之,讲论以勗之。”

  2. 引申指精审的见解。

    明 宋濂 《<杜诗举隅>序》:“而《孝经》、《易》、《书》、《诗》……各有审问,不但笺 杜 诗而已也。”

  3. 详细询问。

    金 王若虚 《送彭子升之任冀州序》:“凡得一职,必先审问其同僚者何如人。” 元 无名氏 《杀狗劝夫》第三折:“元来我嫂嫂门前等,他是个妇人家,无烛从来不夜行,我出门去审问个分明。”

  4. 审讯。

    宋 苏轼 《因擒鬼章论西羌夏人事宜札子》:“当时执政,若且令边臣审问 鬼章 等,以 阿里骨 当立不立。” 元 刘壎 《隐居通议·杂录》:“ 和 復审问,乃谓曰:‘汝固非劫江贼,然何得隐讳东邻赎契钱八百千。’” 巴金 《关于<神·鬼·人>》:“我在 神田区 警察署受到审问的时候,有人问我怎样在 普江 认识他。”

  5. 确实的消息。

    《三国志·蜀志·黄权传》:“ 蜀 降人或云诛 权 妻子, 权 知其虚言,未便发丧,后得审问,果如所言。”《晋书·宣帝纪》:“追到 赤岸 ,乃知 亮 死审问。”《宋书·庐陵王义真传》:“初, 高祖 闻 青泥 败,未得 义真 审问,有前至者访之,并云闇夜奔败,无以知存亡。”

引证解释

⒈ 详细地问。谓在学问的探究上,深入追求。

《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宋叶适《题朱晦庵帖》:“方急迫了剧邑,乃不忘博学审问之功,他日闻其政,必异于今人也。”
清梁章鉅《归田琐记·常成二公》:“每岁二月上丁,习舞释菜。是日,举学士之版,视其艺之上下,审问慎思,使知不足,教之导之,讲论以勗之。”

⒉ 引申指精审的见解。

明宋濂《<杜诗举隅>序》:“而《孝经》、《易》、《书》、《诗》……各有审问,不但笺杜诗而已也。”

⒊ 详细询问。

金王若虚《送彭子升之任冀州序》:“凡得一职,必先审问其同僚者何如人。”
元无名氏《杀狗劝夫》第三折:“元来我嫂嫂门前等,他是个妇人家,无烛从来不夜行,我出门去审问个分明。”

⒋ 审讯。

宋苏轼《因擒鬼章论西羌夏人事宜札子》:“当时执政,若且令边臣审问鬼章等,以阿里骨当立不立。”
元刘壎《隐居通议·杂录》:“和復审问,乃谓曰:‘汝固非劫江贼,然何得隐讳东邻赎契钱八百千。’”
巴金《关于<神·鬼·人>》:“我在神田区警察署受到审问的时候,有人问我怎样在普江认识他。”

⒌ 确实的消息。

《三国志·蜀志·黄权传》:“蜀降人或云诛权妻子, 权知其虚言,未便发丧,后得审问,果如所言。”
《晋书·宣帝纪》:“追到赤岸,乃知亮死审问。”
《宋书·庐陵王义真传》:“初, 高祖闻青泥败,未得义真审问,有前至者访之,并云闇夜奔败,无以知存亡。”

审问的国语词典

法官或警察机关审理案件时,对与案情有关的当事人作详细的查问。《初刻拍案惊奇.卷二》:「那休宁县李知县提一干人犯到官,当堂审问时,你推我,我推你。」《儒林外史.第一二回》:「那官落下轿子,要将他审问,夜役喝著叫他跪。」也作「审讯」。

审问的网络释义

审问 (汉语词语)

  • 审问,指详细地问。在学问的探究上,深入追求。语出《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 审问造句

    面对敌人的审问,江姐神色自若,毫不慌张。
    警察在审问犯人的时候总会旁敲侧击地问出事情的真相。
    博学审问,这是学习应有的态度,决不能满足于一知半解。
    这个疑犯在警察旁敲侧击地审问下,终于认罪了。
    小偷被警察抓住后,被审问期间开始变得说话支支吾吾、语无伦次了。
    法官审问一惯偷:“你被拘留过几次?”“十次。”“十次?你这样屡教不改,非判你个最长期限不可。”惯偷说:“按照商店的规矩,对老顾客是给打折的”。
    女间谍:“我拿到了戴阳将军最新计划,我还俘虏了他的儿子”“太棒了!在哪里?我们马上审问他”“不行!再等十个月才出生”。
    “我真没有作弊啊!”面对老师的审问,小明不住地为自己鸣冤叫屈。
    审问罪犯的法庭和规定刑罚的法律,在氏族社会中出现很晚。
    一小偷失手被捉,法官审问他:你为何一夜三闯同一店铺行窃,每次却只偷一件衣服?犯人:我偷了一条裙子,可我夫人不满意,让我去换了两次。
    隔日审问者问我们三个人昨天在牢房说了些什么。
    经过警方调查审问,赖某承认自己见陈某等车便想载他一程赚个路费,不承想谈不拢,一冲动便对陈某拳脚相向。
    一路上,来来往往的人都各行其是,也就没心思注意他们,反倒是客栈的掌柜,足足“审问”。
    虽然翻译不可避免的影响了审问的连续性继而使被告有机可乘,但机敏过人的索南费尔特先生却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不足。
    眼前站着府台,正在用恶恨的言语审问着他,他被绑在一个木架上,受着牢兵的鞭笞,他身上早已被打的不成了人形,鲜血吱吱的流着。
    次日,包公坐堂,差张龙、薛霸去狱中取出韩、冯二人审问,即将冯仁捆打,追究睡鞋之事。
    审问者使囚犯们受到折磨。
    为了煽动话语,四方作了精心的编配,收听与记录的设备随处可见,观察、审问、表述等手段一应俱全。
    在常规赛中,我往经常返与迈阿密和芝加哥之间处理监护权问题的庭审问题,我很惊讶当时我会受到那么多批评,但是没有什么能真的再让我惊讶了。
    只可惜没有机会当面审问详实、亲手除残去秽了。

    汉字详情

    shěn [shen]
    部首: 322
    笔画: 8
    五笔: PJHJ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多用男性
    仓颉: JLWL
    四角: 30506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从宀番。宀房屋。番,兽足。屋里有兽足印,能仔细分辨。简体字从宀申声。本义:详究;考察)

    (2) 同本义

    审,谓详观其道也。——《荀子·非相》

    闻而审,则为福矣。——《吕氏春秋·察传》

    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吕氏春秋·察今》

    直以不能内审诸己,外受流言,沉迷猖獗,以至于此。——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3) 又如:审时(详察时令);审物(详察物情);审形(详察实情);审决(审察决定);审机而行(详细、周密地进行分析研究,把握好时机再行动);审别(审察辨别);审势(审察形势)

    (4) 知道,知悉

    审,知也。——《类篇》

    审矣,何足怪乎?——司马迁《报任安书》

    君子审礼。——《史记·礼书》

    陛下连降三诏,召臣回朝,未审圣意为何?——《三国演义》

    (5) 又

    今投使君,共图大事,未审尊意如何?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6) 又如:审悉(详细了解)

    (7) 审核,审查,检查核对

    为人主计者,莫如先审取舍。——汉· 贾谊《过秦论》

    (8) 又如:审考(审查);审合(审查验证);审决(审查决定);审覆(审查;审察);审释(审查释放);审端(检查修正);审分(审定名分、职分);审律(审定乐律);审音(审定字的读音)

    (9) 审讯;审判

    余经秋审,皆减等发配。——清· 方苞《狱中杂记》

    (10) 又如:审断(审判裁决);审究(审问查究);审拟(审问拟罪);审鞫(审讯);审录(审讯);审语(审判结论);审质(审问)

    (11) 询问,打听清楚

    十一娘亦审里居。——《聊斋志异》

    副词

    (1) 真实;确实

    先生在兵间,审知故扬州阁部 史公果死耶,抑未死耶?—— 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2) 详尽,仔细

    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清· 刘开《问说》

    (3) 又如:审观(仔细观察);审图(周密谋划;仔细考虑);审画(填重筹划);审度(详细考量);审顾(仔细察看);审虑(仔细考虑);审详(仔细审察);审酌(仔细斟酌);审注(仔细观察;细看);审求(仔细探求);审谋(周密谋划);审省(详细省察);审稽(详细考查);审说(详细解说);审辨(审慎辨别);审当(周密而确当)

    形容词

    (1) 慎重,小心谨慎

    言审莫过圣人。——王充《论衡》

    (2) 又如:审练(审慎精细)

    (3) 确切

    称言命者,有命审矣。——王充《论衡》

    (4) 又如:审期(确切的日期)

    (5) 正,不偏斜

    本不审,虽尧舜不能以治。——《吕氏春秋》

    (6) 固定;安定

    故水之守土也审,影之守人也审,物之守物也审。——《庄子》

    英文翻译

    examine, investigate; judge

    方言集汇

    ◎ 粤语:sam2

    宋本广韵

    wèn [wen]
    部首: 321
    笔画: 6
    五笔: UKD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LSR
    四角: 37601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口,门声。本义:问,询问)

    (2) 同本义

    问,讯也。——《说文》

    皇帝请问下民。——《书·吕刑》

    时聘曰问。——《周礼·大宗伯》

    小聘曰问。——《仪礼·聘礼》

    问人于他邦。——《论语》

    善问者如攻坚木。——《礼记·学记》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乐府诗集·木兰诗》

    问其故。——《列子·汤问》

    跪问其故。——《后汉书·列女传》

    景公问政 孔子。——《史记·孔子世家》

    豹往到 邺,会 长老,问之民所疾苦。——《史记·滑稽列传》

    既克,公问其故。——《左传·庄公十年》

    笑问客从何处来。——唐· 贺知章《回乡偶书》

    康肃问曰。—— 宋· 欧阳修《归田录》

    公问不至。——《左传·庄公八年》

    (3) 又如:到食堂问一下开饭的时间;问途(打听路径);问信(打听消息);问官答花(答非所问);不耻下问;查问;发问;讯问;追问;自问;不懂就问;问字(称从人受学或请教为问字);问岁(询问年岁的丰歉);问禁(初入他国,问其政教上的禁令);问遂(问路。遂,水中可涉的径路);问对(问,发问);问知(向有学问的人请教);问俗(查访风俗);问卦(以卜得的卦象来探求吉凶);问经(学习或请教有关经书的问题);问龟(占卜);问课(请教课业)

    (4) 访问

    问士以璧。——《荀子·大略》。注:“谓访其国事。”

    天王使南季来聘。——《春秋·隐公九年》。《谷梁传》解释说:“聘,问也。”

    (5) 责问

    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左传·僖公四年》

    (6) 又如:质问;诘问

    (7) 问候;慰问

    伯牛有病, 子问之。——《论语·雍也》

    齐王使使者问 赵威后。——《战国策·齐策》

    周游城中,家家致问。——《三国志·吕蒙传》

    (8) 又如:问牛(形容官吏关怀民间疾苦);问疾(探视病情);问慰(慰问);问省(问侯尊长的起居);问宁(问安);问劳(问候慰劳)

    (9) 过问

    不问之秋。——唐·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今不问农蚕,而但以饱暖相矜耀。——清· 章学诚《文史通义》

    (10) 审案,审讯

    每得降卒,必亲引问委曲。——《资治通鉴》

    (11) 又如:审问;拷问;问头(对罪犯的起诉文书);问拟(审问罪犯);问结(审问结案);问断(经过审问判了罪)

    (12) 引申为“判决” 。如:问绞(判绞刑);问发(判发配)

    (13) 追究

    引问委曲。——《资治通鉴·唐纪》

    按问其家。——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是不必问。——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不问罪之有无。——清· 方苞《狱中杂记》

    (14) 又如:问革(问罪罢官);问遣(问罪发配)

    (15) 寻访

    后遂无问津者。——晋· 陶潜《桃花源诗并记》

    (16) 通“闻”。告诉

    或以问孟尝君。——《战国策》

    (17) 管;有责任(可能被要求作回答) 。如:出了事唯你是问;不管不问;过问

    (18) 聘问;旧时订婚,男方向女方下聘礼。源于古“纳采”、“问名”的礼节 。如:问亲(求亲);问聘(行聘;订亲);问肯(求亲)

    名词

    (1) 周代诸侯国间的一种相互访问的礼节

    凡诸侯之邦交,岁相问也,殷相聘也,世相朝也。——《周礼》

    (2) 指书信

    既而羁寓京师,久无家问。——《晋书·陆机传》

    (3) 又如:久无家问

    (4) 权威性的命令,常由上级向下级发布

    公问不至。——《左传》

    (5) 通“闻”。声誉

    肆不殄厥愠,亦不陨厥问。——《诗·大雅·緜》

    遂得光誉令问于天下。——《墨子·非命下》

    因失吾问。——《庄子·庚桑楚》

    问丧于夫子乎?——《礼记·檀弓上》

    淑问扬乎疆外。——《汉书·匡衡传》。颜师古云:问,名也。

    介词

    表示方向、对象,相当于“向” 。如:问你买酒

    英文翻译

    ask about, inquire after

    方言集汇

    ◎ 粤语:man6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