讯问

xùn wèn [ xun wen]
繁体 訊問
注音 ㄒㄨㄣˋ ㄨㄣˋ
词性 动词

词语释义

讯问 xùnwèn

(1) 严厉盘问

讯问房产的来龙去脉
interrogate;question

词语解释

  1. 询问。

    汉 刘向 《说苑·建本》:“故曰,讯问者,智之本;思虑者,智之道也。”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即遣委曲讯问,乃是 袁 自咏其所作咏史诗,因此相要,大相赏得。”《警世通言·三现身包龙图断冤》:“ 大卿 遣人讯问,果是知 临江军 李郎中 在任身故,载灵柩归乡。” 康濯 《水滴石穿》第一章:“不过赶脚的倒并不讨厌他的讯问。”

  2. 省视;问候。

    《三国志·吴志·太史慈传》:“ 北海 相 孔融 闻而奇之,数遣人讯问其母,并致餉遗。” 宋 刘攽 《初冬晨起作四声诗·去声》:“通衢皆高轩,竟岁谢讯问。” 元 郑廷玉 《楚昭公》第一折:“他正是良才奇寳在人间,我则道重脩讯问传书简,原来他相期恶战呈公案。”

  3. 审讯;鞫问。

    《晋书·纪瞻传》:“除 会稽 内史。时有诈作大将军府符,收 诸暨 令,令已受拘, 瞻 觉其诈,便破槛出之,讯问使者,果伏诈妄。” 唐 柳宗元 《故银青光禄大夫宜城县开国伯柳公行状》:“贼遂执公爱子,榜箠讯问,折其右肱,而公不之顾。”《清平山堂话本·简贴和尚》:“ 山前行 、 山定 看着小娘子生得怎地瘦弱,怎禁得打勘?怎地讯问他?” 刘绍棠 《芳年》:“但是他没有车票,被路警扣留,带到站长室讯问。”

引证解释

⒈ 询问。

汉刘向《说苑·建本》:“故曰,讯问者,智之本;思虑者,智之道也。”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即遣委曲讯问,乃是袁自咏其所作咏史诗,因此相要,大相赏得。”
《警世通言·三现身包龙图断冤》:“大卿遣人讯问,果是知临江军李郎中在任身故,载灵柩归乡。”
康濯《水滴石穿》第一章:“不过赶脚的倒并不讨厌他的讯问。”

⒉ 省视;问候。

《三国志·吴志·太史慈传》:“北海相孔融闻而奇之,数遣人讯问其母,并致餉遗。”
宋刘攽《初冬晨起作四声诗·去声》:“通衢皆高轩,竟岁谢讯问。”
元郑廷玉《楚昭公》第一折:“他正是良才奇寳在人间,我则道重脩讯问传书简,原来他相期恶战呈公案。”

⒊ 审讯;鞫问。

《晋书·纪瞻传》:“除会稽内史。时有诈作大将军府符,收诸暨令,令已受拘, 瞻觉其诈,便破槛出之,讯问使者,果伏诈妄。”
唐柳宗元《故银青光禄大夫宜城县开国伯柳公行状》:“贼遂执公爱子,榜箠讯问,折其右肱,而公不之顾。”
《清平山堂话本·简贴和尚》:“山前行、山定看着小娘子生得怎地瘦弱,怎禁得打勘?怎地讯问他?”
刘绍棠《芳年》:“但是他没有车票,被路警扣留,带到站长室讯问。”

讯问的国语词典

审问追究。

讯问的网络释义

讯问

  • 讯问是司法机关为了收集证据,查明案情而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诉讼当事人所进行的查问。在封建专制时期实行的纠问式诉讼中,讯问是司法机关主动追究有关人犯的普遍方式。中国刑事诉讼法规定,对于被拘留的人,公安机关应在拘留后的24小时以内进行讯问。
  • 讯问造句

    公安人员讯问他时,他用鸡毛蒜皮的小事加以搪塞,企图蒙混过关。
    面对百般狡辩、极力否认行贿事实的李纯明,侦查人员从分析研判出的疑点入手,结合掌握的证据,有针对性地展开讯问。
    “我当领导多年,没啥问题,你根本没资格审我!”对于张亚军的讯问,崔某拒不回答。
    陈水扁说,吴淑珍自己也得面临司法讯问,然而,吴淑珍的身体真的有如风中残烛、一天总要昏倒好几次。
    罗洪涛表示,除了收入案卷的讯问笔录外,警方在此之前还对小强进行了两次讯问,但这两份笔录至今都未归卷。
    石柏魁缩着脖子坐着,身体微微卷屈,回答讯问时声音很小,显得底气不足,有时还会挠挠耳朵。
    此外,扁的律师团验勘光盘发现,有部分光盘只有影像而没有声音的“消音”情况,侦讯证人及被告时,处处可见诱导性讯问,否认这些笔录具有证据能力。
    讯问笔录和询问笔录,是公安机关经常使用的法律文书。
    审判实践中,有的被告人提出侦查人员在侦查讯问等庭前审判阶段有刑讯逼供行为。
    索林诺斯把普林尼的妖怪重新包装成一种类似于"国家讯问者"的版本,名为“好玩艺儿艺术馆”。
    但是许多人担心,在恐怖主义案件中,这条规定束缚了讯问者获取重要信息的工作。
    在接受警方讯问时,高俊杰对自己的恶劣行径供认不讳,对自己的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也十分清楚,但在利益的驱动下,他把做人的道德良心全部置于脑后了。
    就根据本条所提出的要求而言,要求方须指明拟向证人提出的问题或拟向证人讯问的事项。
    刑部司排名第一的审讯高手,本来已赋闲在家不问杂事,却被高郎中亲自屈尊相请,这才出山帮助枢密院讯问名极为重要的犯人。
    三是不应违背被讯问人员真实的意志自由性,其供述动机的转变应来自于自内而外的心理压迫感或错觉感,而不是自外而内的顺从和屈服感。
    侦查讯问全程录音录像作为限制侦查权滥用的一种手段,目前广泛应用于侦查机关的讯问和询问活动。
    汉森被捕后,曾亲口对讯问他的人员讲述将情报从总部私带出来是多么容易的事。
    通过讯问格林公司员工,警方获知,公司内部管理非常严格,明确规定不能串岗,不能谈论产品。
    由于警卫来不及阻挡,现场地板都是油渍,环保局清洁队员正赶往清理,李政宪已被移送苓雅分局侦查队讯问侦办中。
    昨天下午项目小组南下彰化市,到陈女租住的辞修北路租屋处搜索后,先将陈女带往中刑大简单讯问后,随即搭高铁押往台北。

    汉字详情

    xùn [xun]
    部首: 226
    笔画: 5
    五笔: YNFH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
    仓颉: IVNJ
    四角: 37710

    详细解释

    动词

    (1) 同本义

    讯,问也。——《说文》。按,字亦作询。汉宣帝名询。

    讯之占梦。——《诗·小雅·正月》。传:“问也。”

    多其讯。——《礼记·学记》。注:“或为訾,按,訾犹咨也。”

    执讯而与之书。——《左传·文公十二年》。注:“通问之官。”

    君尝讯臣矣。——《公羊传·僖公十年》。注:“上问下曰讯。”

    以讯首或告。——《礼记·王制》

    讯鞫论报。——《汉书·张汤传》。注:“考问也。”

    卒从吏讯。——《汉书·邹阳传》。注:“谓鞠问也。”

    乃讯申胥。——《国语·吴语》

    昼夜搒讯。——清· 张廷玉《明史》

    木讯者三人。——清· 方苞《狱中杂记》

    (2) 又如:讯定(审问判决);讯治(审问,处罚);讯责(审问罪状而加谴责)

    (3) 询问;请教

    广问讯。——《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咸来问讯。——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泛讯之。——清· 方苞《狱中杂记》

    你如今也讯听着,不管他根基富贵,只要模样儿配的上,就来告诉我。——《红楼梦》

    (4) 又如:讯听(打听)

    (5) 责问,诘问

    歌以讯之。——《诗·陈风·墓门》

    讯予不顾。

    诏大臣至西宁卫讯理,按例赔偿。—— 清· 俞正燮《癸已类稿》

    (6) 又如:讯语(责问的言词);讯理(责问处理);讯让(又言词责告);讯语(责问)

    (7) 问候

    绸缪结风徽,烟温吐芳讯。——《文选·谢瞻文》

    (8) 又如:讯牍(问候的书信);讯尺(问候的尺牍);讯记(问候的书信)

    (9) 施以讯杖

    使坊市恶少年罗告富室,诬以罪恶,捕系地牢,讯掠取服。——《资治通鉴·唐太宗大历四年》

    (10) 又如:讯掠(拷打审问);讯疮(刑讯的创伤);讯考(拷问;刑讯)

    名词

    (1) 消息;音信

    有客山中至,言传故人讯。——储光羲《田家即事答崔二东皋作》

    (2) 又如:通讯;电讯;死讯;音讯;闻讯;简讯;零讯;喜讯

    (3) 信

    行远疾速,而不可托讯者与?——《荀子》

    (4) 又如:讯函(信函);讯报(文书信函);讯缄(信函)

    (5) 警报 。如:消防队闻讯赶来

    英文翻译

    inquire; ask; examine; reproach

    方言集汇

    ◎ 粤语:seon3

    宋本广韵

    wèn [wen]
    部首: 321
    笔画: 6
    五笔: UKD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LSR
    四角: 37601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口,门声。本义:问,询问)

    (2) 同本义

    问,讯也。——《说文》

    皇帝请问下民。——《书·吕刑》

    时聘曰问。——《周礼·大宗伯》

    小聘曰问。——《仪礼·聘礼》

    问人于他邦。——《论语》

    善问者如攻坚木。——《礼记·学记》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乐府诗集·木兰诗》

    问其故。——《列子·汤问》

    跪问其故。——《后汉书·列女传》

    景公问政 孔子。——《史记·孔子世家》

    豹往到 邺,会 长老,问之民所疾苦。——《史记·滑稽列传》

    既克,公问其故。——《左传·庄公十年》

    笑问客从何处来。——唐· 贺知章《回乡偶书》

    康肃问曰。—— 宋· 欧阳修《归田录》

    公问不至。——《左传·庄公八年》

    (3) 又如:到食堂问一下开饭的时间;问途(打听路径);问信(打听消息);问官答花(答非所问);不耻下问;查问;发问;讯问;追问;自问;不懂就问;问字(称从人受学或请教为问字);问岁(询问年岁的丰歉);问禁(初入他国,问其政教上的禁令);问遂(问路。遂,水中可涉的径路);问对(问,发问);问知(向有学问的人请教);问俗(查访风俗);问卦(以卜得的卦象来探求吉凶);问经(学习或请教有关经书的问题);问龟(占卜);问课(请教课业)

    (4) 访问

    问士以璧。——《荀子·大略》。注:“谓访其国事。”

    天王使南季来聘。——《春秋·隐公九年》。《谷梁传》解释说:“聘,问也。”

    (5) 责问

    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左传·僖公四年》

    (6) 又如:质问;诘问

    (7) 问候;慰问

    伯牛有病, 子问之。——《论语·雍也》

    齐王使使者问 赵威后。——《战国策·齐策》

    周游城中,家家致问。——《三国志·吕蒙传》

    (8) 又如:问牛(形容官吏关怀民间疾苦);问疾(探视病情);问慰(慰问);问省(问侯尊长的起居);问宁(问安);问劳(问候慰劳)

    (9) 过问

    不问之秋。——唐·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今不问农蚕,而但以饱暖相矜耀。——清· 章学诚《文史通义》

    (10) 审案,审讯

    每得降卒,必亲引问委曲。——《资治通鉴》

    (11) 又如:审问;拷问;问头(对罪犯的起诉文书);问拟(审问罪犯);问结(审问结案);问断(经过审问判了罪)

    (12) 引申为“判决” 。如:问绞(判绞刑);问发(判发配)

    (13) 追究

    引问委曲。——《资治通鉴·唐纪》

    按问其家。——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是不必问。——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不问罪之有无。——清· 方苞《狱中杂记》

    (14) 又如:问革(问罪罢官);问遣(问罪发配)

    (15) 寻访

    后遂无问津者。——晋· 陶潜《桃花源诗并记》

    (16) 通“闻”。告诉

    或以问孟尝君。——《战国策》

    (17) 管;有责任(可能被要求作回答) 。如:出了事唯你是问;不管不问;过问

    (18) 聘问;旧时订婚,男方向女方下聘礼。源于古“纳采”、“问名”的礼节 。如:问亲(求亲);问聘(行聘;订亲);问肯(求亲)

    名词

    (1) 周代诸侯国间的一种相互访问的礼节

    凡诸侯之邦交,岁相问也,殷相聘也,世相朝也。——《周礼》

    (2) 指书信

    既而羁寓京师,久无家问。——《晋书·陆机传》

    (3) 又如:久无家问

    (4) 权威性的命令,常由上级向下级发布

    公问不至。——《左传》

    (5) 通“闻”。声誉

    肆不殄厥愠,亦不陨厥问。——《诗·大雅·緜》

    遂得光誉令问于天下。——《墨子·非命下》

    因失吾问。——《庄子·庚桑楚》

    问丧于夫子乎?——《礼记·檀弓上》

    淑问扬乎疆外。——《汉书·匡衡传》。颜师古云:问,名也。

    介词

    表示方向、对象,相当于“向” 。如:问你买酒

    英文翻译

    ask about, inquire after

    方言集汇

    ◎ 粤语:man6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