圩田

wéi tián [ wei tian]
注音 ㄨㄟˊ ㄊ一ㄢˊ

词语释义

圩田 wéitián

(1) 周围筑有土堤的稻田

low-lying paddy fields surrounded with dykes

词语解释

  1. 低洼地区四周筑堤防水的田地。堤上有涵闸,平时闭闸御水,旱时开闸放水入田,因而旱涝无虑。系由 汉 以前的围淤湖为田发展而来,至 唐 代已相当发达。关于圩田的最早记载,是 北宋 沉括 的《万春圩图记》。

    宋 杨万里 《圩田》诗:“周遭圩岸繚金城,一眼圩田翠不分。”《明史·蔡天祐传》:“闢滨海圩田数万顷,民名之曰‘蔡公田’。” 清 魏源 《秦淮镫船引》:“圩田熟收船价低,惊魂甫定歌喉愴。”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四编第一章第二节:“圩田--又叫围田。在低洼田地周围筑围,围外蓄水。 五代 时, 江 南已有圩田,一个大圩,方数十里,如同大城,中有渠道,外有闸门…… 北宋 时,圩田在南方进一步发展。 太平州 芜湖县 万春圩 ,有田十二万七千亩,圩中有大道长二十二里。圩田能防旱抗涝,可以常保丰收。这是劳动人民的一项创造。”参阅《文献通考·田赋六》。

引证解释

⒈ 低洼地区四周筑堤防水的田地。堤上有涵闸,平时闭闸御水,旱时开闸放水入田,因而旱涝无虑。系由汉以前的围淤湖为田发展而来,至唐代已相当发达。关于圩田的最早记载,是北宋沉括的《万春圩图记》。参阅《文献通考·田赋六》。

宋杨万里《圩田》诗:“周遭圩岸繚金城,一眼圩田翠不分。”
《明史·蔡天祐传》:“闢滨海圩田数万顷,民名之曰‘蔡公田’。”
清魏源《秦淮镫船引》:“圩田熟收船价低,惊魂甫定歌喉愴。”
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四编第一章第二节:“圩田--又叫围田。在低洼田地周围筑围,围外蓄水。 五代时, 江南已有圩田,一个大圩,方数十里,如同大城,中有渠道,外有闸门…… 北宋时,圩田在南方进一步发展。 太平州芜湖县万春圩,有田十二万七千亩,圩中有大道长二十二里。圩田能防旱抗涝,可以常保丰收。这是劳动人民的一项创造。”

圩田的国语词典

在水边低洼地筑堤围地开垦的农田。

圩田的网络释义

圩田

  • 圩田亦称“围田”。中国古代农民发明的改造低洼地、向湖争田的造田方法。春秋时,人们已利用堤防治洼地。吴国在固城湖畔筑圩,越国在淀泖湖滨围田。圩田的出现时间,有人认为是在南朝,有人认为是在唐代。圩田的基本营造方法是:在浅水沼泽地带或河湖淤滩上围堤筑坝,把田围在中间,把水挡在堤外;围内开沟渠,设涵闸,有排有灌。圩堤多封闭式,亦有其两端适应地势的非封闭式。
  • 圩田造句

    明清时期鄱阳湖区的圩田开发处于鼎盛阶段,圩田数量及其范围大大超越了前代。
    这种结构下的圩田水利模式一般是小圩模式。
    圩田的兴筑,在防洪、排涝、灌溉、降渍等方面均起了积极作用。
    圩田是长江下游地区在土地开发过程中采取的重要土地利用形式。
    但是圩田的过度开发活动对区域生态环境的破坏作用也十分明显。
    大量构筑圩田,使湖泊面积大为缩小,影响其调节水量的功能,破坏了本地区的生态条件,致使灾害频频发生。
    圩田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水利田,是中国古代先民改造自然、发展生产的杰作。
    两宋时期,长江下游地区圩田开发在以往的基础上进一步迅速发展。
    圩田是清代皖南平原土地开发的主要模式。
    明清时期鄱阳湖区介入圩田管理的组织有官府、乡里、乡绅耆老、圩长与普通圩户等。
    本文以稻田排涝为主题,从圩田形态、人群和苗情景观等方面分析太湖地区乡村救灾的生产场景。
    呈现出地域分布广泛、数量锐增、种类齐全、圩田水利系统化、图型结构丰富等特点。
    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圩田的发展,有独特的自然环境因素,也有一定的社会经济根源。

    汉字详情

    wéi,xū [wei,xu]
    部首: 334
    笔画: 6
    五笔: FGFH
    五行:
    仓颉: GMD
    四角: 41140

    详细解释

    wéi

    名词

    (1) (形声。从土,于声。本义:低洼区防水护田的土堤)

    (2) 同本义 。长江中游地区称为垸,统称“圩垸”

    圩,圩岸。——《字汇》

    (3) 又如:圩丁(修筑圩田的人);圩户(耕种圩田的农户);圩防(堤坊,堤堰);圩长(主管圩田堤防事务的人);圩埂(围人的堤堰);圩墙(用土石筑成的围绕村镇的墙)

    (4) 围绕村落四周的障碍物,也作“围子” 。如:土圩子;树圩子

    (5) 凹,中央低而四周高 。如:圩邪(低洼的地方);圩顶(头顶凹陷。指人的头部中央低而 四旁高)

    动词

    (1) 筑圩防水

    近水居民,又从而圩之田之,而向日受水之区,十去其七八矣。——《湖广水利论》

    (2) 另见

    名词

    (1) 湘、赣、闽、粤等地区的农村集市(古书中作“虚”) 。如:赶圩(赶集);圩埠(市集码头)

    (2) 另见 wéi

    英文翻译

    dike, embankment

    方言集汇

    ◎ 粤语:heoi1 jyu4 wai4
    ◎ 客家话:[梅县腔] hi1 j2 [台湾四县腔] hi1 ji2 [客英字典] ji2 [海陆丰腔] hi1 ri2
    ◎ 潮州话:污1(呜),u1 ,he1(hur) [潮阳]hu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九魚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去魚平聲開口三等kʰĭokhio/qiv
    tián [tian]
    部首: 521
    笔画: 5
    五笔: LLLL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W
    四角: 60400

    详细解释

    动词

    (1) (象形。小篆认为象阡陌纵横或沟浍四通的一块块农田。“田”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田”的字多与田猎耕种有关。本义:种田)

    (2) 后作“佃”。耕作

    田,树谷曰田。——《说文》

    田,种禾稼也。——《一切经音义》引《苍颉》

    无田甫田,维莠骄骄。——《诗·齐风·甫田》

    令民得田之。——《汉书·高帝纪上》

    使各居其宅,田其田。——刘向 《说苑》

    (3) 又如:田戍(屯田戍守);田作(耕作);田畜(耕种与畜牧);田桑(种田和养蚕);田农(农耕);田种(耕种);田穑(耕作)

    (4) 打猎。后作“畋”

    不敢盘于游田。——《书·无逸》

    田有禽。——《易·师卦》

    叔于田。——《诗·郑风·大叔于田》

    宣子田于首山。——《左传·宣公二年》

    齐侯游于 姑棼,遂田于见丘。——《左传·庄公八年》

    焚林而田,偷取多兽,后必无兽。——《韩非子·难一》

    焚林而田,竭泽而渔。——《淮南子·本纪》

    (5) 又如:田弋(打猎);田犬(猎狗);田车(打猎用的车子);田事(狩猎之事);田具(狩猎用具);田狩(打猎);田马(打猎所用的马);田备(田猎的用具);田渔(打猎和捕鱼)

    名词

    (1) 农田

    已耕者曰田。——《释名·释地》

    倬彼甫田。——《诗·小雅·甫田》

    大田多稼。——《诗·大雅·大田》

    田畴荒芜。——《国语·周语下》

    引河水灌民田。——褚少孙《西门豹治邺》

    (2) 又如:田塍(田间的土埂子);田舍翁(老农;乡巴佬);田夫(农民);田中(田地之中;田野之中);田宅(田地和房屋);田阱(田间洼地);田邑(田野与都邑);田陂(坡田);田坪(田野中平坦的场地)

    (3) 一块蕴藏、出产或生产一种自然资源的土地 。

    (4) 如:油田;气田;煤田

    (5) 大鼓

    应田县(悬)鼓。——《诗·周颂·有瞽》

    (6) 人体部位,俗称丹田

    寸田尺宅可治生。——张君房《云笈七签》

    (7) 古代统治者赏赐给亲属臣仆的封地

    乃宦卿之适子,而为之田,以为公族。——《左传》

    (8) 古代管理农事的官

    后稷为田。——《管子》

    英文翻译

    field, arable land, cultivated

    方言集汇

    ◎ 粤语:tin4
    ◎ 客家话:[陆丰腔] tian3 [客英字典] tien2 [沙头角腔] tien2 [宝安腔] ten2 [海陆丰腔] tien2 [梅县腔] tien2 [台湾四县腔] tien2 [东莞腔] ten2 [客语拼音字汇] tian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一先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徒年先開平聲開口四等dendʰi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