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魏救赵

wéi wèi jiù zhào [wei wei jiu zhao]
繁体 圍魏救趙
注音 ㄨㄟˊ ㄨㄟˋ ㄐ一ㄡˋ ㄓㄠˋ
词性 成语

词语释义

围魏救赵 wéiwèi-jiùzhào

(1) 战国时,魏国围攻赵国都城,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乘魏国空虚,发兵攻魏,魏军回救本国,齐军乘其疲惫,在桂陵(今山东菏泽)大败魏军,赵国因而解围。后来用“围魏救赵”来指类似的作战方法

besiege Wei to rescure Zhao—relieve the besieged by besieging the base of the besiegers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30回:“曹军劫粮,曹操必然亲往;操即自出,寨心空虚,可纵兵先击曹操之寨;操闻之,必速还。此孙膑‘围魏救赵’之计也。”

成语辨析

魏;不能写作“味”。

成语用法

围魏救赵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军事。

引证解释

⒈ 战国时(公元前353年) 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求救于齐国。齐将田忌、孙膑率军救赵,趁魏国都城兵力空虚,引兵直攻魏国。魏军回救, 齐军乘其疲惫,于中途大败魏军,遂解赵围。事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此种战略后来常为兵家所采用,称为“围魏救赵”法。

《三国演义》第三十回:“曹军劫粮, 曹操必然亲往; 操既自出,寨心空虚,可纵兵先击曹操之寨; 操闻之,必速还;此孙臏 ‘围魏救赵 ’之计也。”
《水浒传》第六四回:“倘用‘围魏救赵 ’之计,且不来解此处之危,反去取我梁山大寨,此是必然之理。”

围魏救赵的国语词典

战国时魏围攻赵都邯郸,赵求救于齐,齐以田忌为将,孙膑为师率兵救赵。孙膑趁魏重兵在外,国内空虚,派兵直捣魏都大梁,魏军被迫撤回,并于桂陵遭齐兵截击,大败,赵国之危遂解。见《史记.卷六五.孙子吴起传》。后以围魏救赵指袭击敌人后方,迫使敌兵撤回的战略。

围魏救赵的网络释义

围魏救赵

  • 围魏救赵:成语、历史故事
  • 围魏救赵:菜品
  • 围魏救赵 (成语、历史故事)

  • 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现借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他撤兵的战术。
  • 围魏救赵,三十六计当中对齐,魏一场战争的解释(参见桂陵之战)。围魏救赵是三十六计中相当精彩的一种智谋,它的精彩之处在于,以逆向思维的方式,以表面看来舍近求远的方法,绕开问题的表面现象,从事物的本源上去解决问题,从而取得一招致胜的神奇效果。出自《史记》 卷六五《孙子吴起列传》。
  • 围魏救赵造句

    只有善于运筹帷幄,才能决胜千里,以围魏救赵的计策打败敌人。
    李向阳采取围魏救赵的办法,三进山城,敌人被打得心惊肉跳,不得不撤回进攻根据地的部队。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鬼子出来抢粮,我们便用围魏救赵的办法,打他的县城,鬼子就急忙撤回。
    有家餐厅刚换壁纸,家徒四壁很是美丽,灯火阑珊配上四面楚歌,非常有气氛。十面埋伏的女服务生们四处招蜂引蝶,忙着为客人围魏救赵,口蜜腹剑到让人误认到了西方极乐世界。
    围魏救赵”的故事,我小学二年级时便知晓了。
    运动战可实行避强打弱,围魏救赵等战术。
    教父使出围魏救赵之计,威胁杀害老潘的家人来解危。
    后来中国的军事家就用“围魏救赵”来说明类似的战法。
    围魏救赵看起来会有人道问题,但是在战争中,如此的战术却很常见。
    这一招围魏救赵用得的确是精彩,一举破了风湔雪必杀的一掌。
    保镖着急救人,想围魏救赵,攻击艾薇儿,却没想到艾薇儿突然杀了一个回马枪。
    但事与愿违,这招围魏救赵的伎俩显然是不能起到它应有的作用了。
    妈的,果然能如此,围魏救赵,传令,两路人回应增援,其余人随我在回章丘的路上拦截。
    这招真是够恶毒了,兰女士,将凶器掉包的围魏救赵之计刚好让我也学上了一手。
    眼见李思豪难逃金轮法王杀招,我情急智生围魏救赵,英雄剑从下挥出直削法王跨下。
    关门捉贼、金蝉脱壳、围魏救赵……日寇的前方,已经布下一个又一个陷阱。
    这一下乃是围魏救赵,就算方常勇能重创他,势必也会被自己击杀,逼迫方常勇退开。
    你的想法这不是三国里的,是三十六计中的围魏救赵。
    说什么良策,这良策其实说穿了一文不值,那就是四个字,围魏救赵。
    而另一个声影猛冲而至,手中弯刀向着妖鸟身躯斩去,打得正是围魏救赵的主意。

    汉字详情

    wéi [wei]
    部首: 335
    笔画: 7
    五笔: LFNH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WQS
    四角: 60527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囗,韦声。“囗”是“围”的古字。本义:环绕)

    (2) 同本义

    囗,回也,象回币之形。——《说文》。段注:“按,围绕, 周围字当用此。”

    围,裹也。——《广雅·释诂四》

    范围天地之化。——《易·系辞上》

    以其一为之被而围之。——《周礼·考工记·庐人》

    (3) 又如:围堑(围绕营垒的壕沟);围圆(圆形围墙);围地(四周山川环绕,形势险峻的地方);围屏(屏风);围落(篱笆,栅栏)

    (4) 包围

    秦之围 邯郸。——《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兵围邯郸。——《史记·魏公子列传》

    江都围急。—— 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四面围住。——《广东军务记》

    (5) 又如:围歼;围守(包围监守);围取(包围夺取)

    (6) 防守

    围,守也。——《说文》

    围不言战。——《公羊传·庄公十年》

    (7) 又如:围落(藩篱。借指防卫)

    (8) 通“违”。违背;离开

    其功顺天者天助之,其功逆天者天围之。——《管子·形势》

    则王以春围其农,夏食其食,秋取其刈,冬陈其宝。——《商君书·徕民》

    名词

    (1) 围子,用土、石、荆棘等围成的防御设施

    敕军营更筑严围。——《三国志》

    (2) 打猎的围场;围猎

    百官戎服骑从,鼓行入围。——《隋书》

    (3) 封建帝王出外所圈设的禁区

    今皇上巡幸曰围,取巡狩义。——俞正燮《癸巳存稿》

    (4) 围田。围占江湖淤滩造的田

    (5) 区域

    上帝是祗,帝命式于九围。——《诗·商颂·长发》

    (6) 四周,周边(多指周边的长度) 。如:四围都是花

    (7) 包围圈

    外围合。——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即撤围。

    (8) 姓

    量词

    (1) 用于四周有围栏或可用以围裹的东西。如:一围玉带

    (2) 计量圆周的约略单位,指两只胳膊合围起来的长度,也指两只手的拇指和食指围的长度。如:十围;腰阔数围;大树絮之百围

    英文翻译

    surround, encircle, corral

    方言集汇

    ◎ 粤语:wai4

    宋本广韵

    wèi [wei]
    部首: 903
    笔画: 17
    五笔: TVRC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HVHUI
    四角: 26413

    详细解释

    名词

    (1) 阙宫门的台观

    乃县治象之法于象魏。——《周礼·太宰》

    魏阙之高。——《淮南子·本经》

    是以来仪集羽族于观魏。——汉· 班固《典引》

    (2) 又如:象魏(古代宫门外的阙门);魏观(即魏阙、魏象)

    (3) 古国名

    (4) 西周时分封的诸侯国。姬姓。在今山西芮城县北。公元前661年被晋献公攻灭,把它封给毕万

    (5) 战国七雄之一。开国君主魏文侯(名斯)是毕万后代,和赵韩一起瓜分晋国。公元前403年被周威烈王承认为诸侯。建都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

    韩魏闻之。——《战国策·齐策》

    不敢加兵谋魏。——《史记·魏公子列传》

    灭韩亡 魏。——《战国策·魏策》

    韩魏灭亡。

    (6) 三国之一 。公元220—265,曹丕所建,拥有今黄河流域各省和湖北、安徽、江苏北部、辽宁中部

    无论魏晋。—— 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魏晋氏以下。—— 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7) 朝代名

    (8) 南北朝时,北朝之一。公元386年为鲜卑族拓跋珪所建,据长江以北,史称北魏。后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公元550年东魏被北齐所废。公元557年西魏为北周所废。如:魏碑

    (9) 隋末农民起义领袖李密所建国号

    (10) 古郡名

    魏郡,县十八。——《汉书》

    (11) 今县名 。在河北省南部有魏县

    (12) 姓

    形容词

    高大。也作“巍” 。如:魏然(独立不动的样子);魏魏(高大的样子。同“巍巍”)

    英文翻译

    kingdom of Wei; surname

    方言集汇

    ◎ 粤语:ngai6
    ◎ 客家话:[海陆丰腔] ngui6 ngui3 [东莞腔] ngui3 [台湾四县腔] ngui5 ngui3 [梅县腔] ngui3 [客语拼音字汇] ngui4 [宝安腔] ngui3 [陆丰腔] ngui6 [客英字典] ngui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八未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魚貴微合去聲合口三等ŋĭwəingyoih/ngvoy
    jiù [jiu]
    部首: 425
    笔画: 11
    五笔: FIYT
    五行:
    仓颉: IEOK
    四角: 48940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攴( ),轻轻敲击,求声。本义:止;禁止;阻止)

    (2) 同本义

    救,止也。——《说文》

    救,犹禁也。以礼防禁人之过者也。——《周礼·司救》注

    使之相救。——《周礼·大司徒》。注:“救,救凶灾也。”

    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虽被发缨冠而救之可也。——《孟子·离娄下》

    (3) 又如:救止(阻止;纠正);救祸(消除祸乱);救灭(扑灭);救熄(亦作“救息”。扑灭);救扑(扑灭)

    (4) 援救别人

    救,助也。——《广雅》

    扶服救之。——《礼记·檀弓》

    匍匐救之。——《孔子闲居》

    民困而不知救。——明· 刘基《卖柑者言》

    设法筹救。——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救我圣主。

    足下欲救。

    (5) 又如:解救(使脱离危险或困难);救穷(救济穷困);救度(救拔并使脱离苦难,多指神仙超度之事);救落(救助;说情;救护)

    (6) 治疗

    是救病而饮之以堇也。——《吕氏春秋·劝学》

    (7) 又如:急救(紧急救治);救药(医疗救治。也用来比喻挽救、补救);救病(治病);救疾(救治病人;治病);救疗(救治;医治)

    (8) 纠正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礼记》

    (9) 又如:救正(纠正);救弊(匡除纠正弊害);救奢(纠正奢靡);救过(纠正过失)

    (10) 求助于人

    求救于齐。——《战国策·赵策》

    请救于魏。——《史记·魏公子列传》

    奉命求救。——《资治通鉴》

    百千求救声。——《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11) “捄”

    英文翻译

    save, rescue, relieve; help, aid

    方言集汇

    ◎ 粤语:gau3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giu4 [东莞腔] giu5 [客英字典] giu5 [海陆丰腔] giu5 [梅县腔] giu5 [陆丰腔] giu5 [台湾四县腔] giu5 [沙头角腔] kieu5 [宝安腔] giu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四十九宥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居祐去聲開口三等kĭəukiuh/kiow
    zhào [zhao]
    部首: 716
    笔画: 9
    五笔: FHQI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GOK
    四角: 44800

    详细解释

    副词

    (1) (形声。从走,肖声。本义:快走) 同本义

    趙,趋趙也。——《说文》

    趙,及也。——《广雅》

    天子北征,赵行囗舍。——《穆天子传》。郭璞注:“赵,犹超腾。”

    (2) 字亦作“踃”

    简惰跳踃般纷絮兮。——傅毅《舞赋》

    踃,跳也。字之作逍。——《埤仓》

    英文翻译

    surname; ancient state

    方言集汇

    ◎ 粤语:ziu6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