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研究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对立统一规律是其实质和核心。
词语解释
马克思 、 恩格斯 所创立的研究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对立统一规律是其实质和核心。
毛泽东 《矛盾论》一:“和形而上学的宇宙观相反,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从一事物对他事物的关系去研究事物的发展,即把事物的发展看做是事物内部的必然的自己的运动,而每一事物的运动都和它的周围其他事物互相联系着和互相影响着。”
引证解释
⒈ 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研究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对立统一规律是其实质和核心。
引毛泽东《矛盾论》一:“和形而上学的宇宙观相反,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从一事物对他事物的关系去研究事物的发展,即把事物的发展看做是事物内部的必然的自己的运动,而每一事物的运动都和它的周围其他事物互相联系着和互相影响着。”
唯物辩证法的国语词典
为马克斯与恩格斯所创。以黑格尔的辩证法,从而解释自然现象及社会经济变迁的根本法则在于物质,物质变动,其他现象以及历史亦随而发生变动。其方法有对立统一法、质量互变法、否定之否定法。
唯物辩证法的网络释义
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1) (形声。从口,隹(
)声。本义:急声回答声) 同本义唯者,应之速而无疑也。——《助字辨略》朱注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论语·里仁》
秦王跽而请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 范睢曰:“唯,唯。”——《史记·范睢蔡泽列传》
(2) 又如:唯阿(唯、阿同为应对 语词。比喻差别不大);唯俞(应答辞);唯唯(恭逊的应辞);唯诺(应答;连 声应诺而不表异议)
副词
(1) 只有,只是
唯圣人为能和。
唯北狄野心。——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唯余其一。——吴均《与朱元思书》
唯巨石岿然。——《吕氏春秋·慎行论》
(2) 又如:唯心(佛教语,谓一切诸法(指万事万物),唯有内心。无心外之法。也称“唯识”);唯谨(唯有谨慎)
(3) 以,因为
唯无德也。——《国语·晋语》
冀之既病,则亦唯君故。——《左传》
(4) 表示希望、祈使
唯大王与群臣熟计议之。——《史记》
(5) 表示听任、任随 。常和“所”搭配
唯所纳之,无不如志。——《左传》
虽然,纵使 ——表示让步关系
弘、 汤深心疾黯,唯天子亦不说也。——《史记》
助词
(1) 表示肯定
如地如天,何私何亲;如月如日,唯君之节。——《管子》
(2) 用于句首,无实义
唯求则非邦。——《论语·先进》
唯天子,受命于天。——《礼记·表记》
今乃立六国后,唯无复立者。——《汉书》
唯进修是急。——清· 刘开《问说》
唯师心自用。
唯道之所成。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vui3 [东莞腔] wui2 [沙头角腔] wui2 [海陆丰腔] wui2 [梅县腔] wi2 wui2 [宝安腔] wui2 [客语拼音字汇] vui2 [台湾四县腔] wi2
◎ 潮州话:rui6(zŭi) rui2(zúi)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惟 | 以追 | 以 | 脂A合 | 平聲 | 支 | 合口三等 | 止 | 脂A | jwi | jyi/jvi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牛,勿声。“勿”是一种杂色旗,表示杂色。本义:万物)
(2) 同本义
物,万物也。牛为大物,天地之数起于牵牛,故从牛。——《说文》
物以群分。——《礼记·乐记》
四时之散精为物。——《淮南子·天文》
物也者,大共名也。——《荀子·正名》
九曰物贡。——《周礼·太宰》
(3) 又如:物品(各种财货、物件);物母(万物的本源);物曲(物的性能);物如(事物的本源);物序(事物的规律);物祖(万物之祖);物际(事物的界限);物恺(愿各物安乐);物灵(万物之灵);物用(百物器用)
(4) 物件,东西
庞然大物。——唐· 柳宗元《三戒》
润物细无声。——唐· 杜甫《春夜喜雨》
一物无所持。——明· 魏禧《大铁椎传》
夺其物。
(5) 又如:物外(有形事物之外);物变(事物变化);物隐(事物的隐秘);物端(东西,物品);物诱(为外物所引诱);物势(事物的趋势、态势);物惑(外物的诱惑);物则(事物的法则);物像(样子)
(6) 事;事情
有物有则。——《诗·大雅·烝民》。传:“事也。”
(7) 又如:物务(事务);物事(事情);物格(事理得到穷究)
(8) 社会,外界环境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
(9) 又如:物外人(尘世以外的人);物道(世道);物运(世运);物外交(超世脱俗的交谊)
(10) 杂色牛
三十维物,尔牲则具。——《诗·小雅·无羊》。毛传:“异毛色者三十也。”
(11) 杂色的旗
杂帛为物,以杂色缀其边为燕尾,将帅所建,象物杂色也。——《释名》
司常掌九旗之物品,各有属以待国事:日月为常,旃龙为旂,通帛为旃,杂帛为物…。——《周礼》
(12) 牲畜的种类、 品级
辨六马之属,种马一物,戎马一物……驽马一物。——《周礼》
(13) 又如:物类(同类,物的同类;种类);物汇(物类)
(14) 颜色
比物四骊。——《诗·小雅·六月》
(15) 又如:物采(色彩)
(16) 哲学用语。物质,与“心”相对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苏轼《赤壁赋》
(17) 又如:唯物论;物气(物质性的妖气);物观(客观)
(18) 物产
此物故非西产。——《聊斋志异·促织》
(19) 又如:物图(物产分布图);物殷俗阜(物产丰盛,风俗淳厚);物阜民康(物产丰富,人民安康);物阜(物产丰盛)
(20) 他人;众人
损己以利物。——唐· 魏征《十渐不克终疏》
(21) 又如:物听(众人的言论);物意(众人的心意);物师(众人的师表);物鬼(人鬼);物迹(人迹);物轨(众人的榜样);物宗(众人所景仰的人);物和(人和);物物(人对于万物的役使、支配);物忌(众人忌惮或忌妒);物心(人心);物望(人望;众望)
(22) 景物 。如:物华(自然景物);物是人非(景物依然,人事已非);物景(景物)
(23) 财富,财物;特指不动产 。如:物业(家业;家产);公物
(24) 物品。某一有形物品 。如:物帛(物品财帛);物殉(用物品殉葬)
(25) 神灵
辑江淮物,会大海气,以合 泰山。——《汉书》
(26) 标记,记号
叔孙氏之甲有物,吾未敢以出。——《左传·昭公三十二年》
动词
(1) 选择
以物地事授地职,而待其政令。——《周礼》
(2) 观察
物土方,议远迩。——《左传·昭公三十二年》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陆丰腔] wut8 [东莞腔] wut8 [海陆丰腔] wut8 [梅县腔] wut8 [沙头角腔] wut8 [宝安腔] wut8 [台湾四县腔] wut8 [客语拼音字汇] vud6 [客英字典] vut8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物 | 文弗 | 明 | 物 | 入聲 | 物 | 合口三等 | 臻 | 文 | mĭuət | myot/miut |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言,辡(
)声。本义:辩论,申辩)(2) 同本义
辩,治也。——《说文》
辩其狱讼。——《周礼·乡士》
分争辩讼。——《礼记·曲礼》
辩者言之信。——《韩非子·八经》
勿辩乃司。——《书·酒诰》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列子·汤问》
狼亦巧辩不已以求胜。——明· 马中锡《中山狼传》
(3) 又如:辩证;辩日(古代传说辩论太阳离地球远近的故事)
(4) 分别,辨别。通“辨”
辩其功苦。——《国语·齐语》
若白墨之于目辩。——《淮南子·滫务》
目能辩色,耳能辩声。——东汉· 仲长统《昌言·理乱》
(5) 又如:辩章(辨别彰明。同辨章);辩析(辨别分析);明辩是非;辩白(申辩明白。同辨白)
(6) 治理,办理
辩治百官,领理万事。——《淮南子·泰族》
形容词
(1) 有口才,善言辞
子言非不辩也。——《韩非子·五蠹》
(2) 又如:辩武(善辞令的人。即辩士);辩人(善于辞令的人。如说客之流);辩捷(能言善辩,口才敏捷);辩口(口才便捷,善于辩论)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动词
(1) 谏正
证,谏也。从言,正声。——《说文》
士尉以证靖郭君, 靖郭君不听。——《战国策·齐策》。 高诱注:“证,谏也。”
(2) 又如:证谏(直言规劝)
名词
(1) 通“症”。病症
然后先生之言,为思陵对证之药也。—— 清· 黄宗羲《子刘子行状》
(2) 假借为“徵”。今亦用为證验字。证据
索证正不在远。——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动词
(1) (形声。从言,正声。繁体为“登”声。本义:告发)
(2) 同本义
證,告也。从言,登声。——《说文》
其父攘羊,而子证之。——《论语·子路》
(3) 又如:证父(告发父亲)
(4) 谏诤。 直爽地说出人的过错,劝人改正
愎过自用,不可证移。——《吕氏春秋·巫徒》
(5) 验证;证实
所以證之而不远。——《楚辞·惜诵》。注:“验也。”
而胗独证据其事。——《后汉书·缪肜传》
援古证今。——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6) 又如: 证占(验证);证验(验证);证类(以同类事物作证);证审(验证审察);证察(考证审察)
(7) 佛教用语。参悟,修行得道
禅师后证果,居于林虑山。—— 唐· 张鷟《朝野佥载》
(8) 又如:证果(修得妙道);证圣(证入圣果);证悟(修行得道);证业(证悟业果)
名词
(1) 证据,凭据
慎用六證。——《大戴礼记·文王官人》
罪无申证,狱不讯鞫。——《后汉书》
(2) 又如:证明师(起到证据作用的人或物);证左(指当时在现场亲知亲见其事,可以证明实际情形的人)
(3) 证件;证书 。如:工作证;身分证;出生证;健康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水”,表示法律、法度公平如水;从“廌”(
),即解廌,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兽,据说,它能辨别曲直,在审理案件时,它能用角去触理曲的人。基本义:刑法;法律;法度)(2) 同基本义
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会意。——《说文》
利用刑人,以正法也。——《易·蒙》
惟作五虐之刑曰法。——《书·吕刑》
法者,刑罚也。所以禁强暴也。——《盐铁论·诏圣》
杀戮禁诛谓之法。——《管子·心术》
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大戴礼记》
失期,法当斩。——《史记·陈涉世家》
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度则悖。——《吕氏春秋·察今》
(3) 又
法虽今而在。
(4) 又如:合法;犯法;法禁(刑法和禁令)
(5) 法令;规章;制度
汉法令非行也。——汉· 贾谊《治安策》
(6) 又如:法日(制度规定的日子)
(7) 标准;模式
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宋· 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
(8) 又如:法戒(楷式和监戒)
(9) 方法;办法
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孙子·九变》
其法,用胶泥刻字。——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古法采草药多用二月八月。——《梦溪笔谈·采草药》
(10) 又如:用法;分类法;法套(办法);法儿(法子;办法)
(11) 法拉,电容的MKS制实用单位,等于电容器极板上充以1库仑电量后两板间的电压为1伏特时的电容
(12) 尊称佛家的事物
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 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13) 又如:法施(以佛法度人);法嗣(佛教称继承衣钵的弟子为法嗣。后亦泛指继承人);法界(佛教指整个现象界);法华(佛经名。《妙法莲华经》的简称。佛教主要经典之一)
(14) 中国战国时期一重要学派名
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兼儒、墨,合名、法。——《汉书》
(15) 法术,即用念咒、画符等胜敌或驱邪的迷信手法 。如:仗剑作法
(16) 法国的简称
余闻法人好胜。—— 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17) 姓
动词
(1) 合法
其于诸侯之求索也,法则听之,不法则距之。——《韩非子·八奸》
(2) 效法
则文王不足法与?——《孟子·公孙丑上》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韩非子·五蠹》
法其所以为法。——《吕氏春秋·察今》
垂诸文而为后世法。——唐· 韩愈《答李翊书》
(3) 又如:法常可(效法通常的做法。常可,指旧制度);法天(效法自然和天道);法古(效法古代);法循(效法遵循)
(4) 守法
夕受而不法,朝斥之矣。——柳宗元《封建论》
(5) 依法处治
将法太子。——《史记·商君列传》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fap7 [梅县腔] fap7 [台湾四县腔] fap7 [客英字典] fap7 [陆丰腔] fap7 [客语拼音字汇] fab5 [沙头角腔] fap7 [东莞腔] fap7 [宝安腔] fap7
◎ 潮州话:huap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法 | 方乏 | 幫 | 乏 | 入聲 | 洽 | 合口三等 | 咸 | 凡 | pĭwɐp | pyap/pva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