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悼

āi dào [ ai dao]
注音 ㄞ ㄉㄠˋ
词性 动词

词语释义

哀悼 āidào

(1) 为一个人的逝世而举行的纪念仪式

mourning;condolence

词语解释

  1. 悲痛地追念。

    汉 蔡邕 《郭有道碑文》:“凡我四方同好之人,永怀哀悼,靡所寘念。”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一:“﹝ 鉤弋夫人 ﹞葬 云陵 ,上哀悼之。” 宋 苏轼 《东坡志林·郗超出与桓温密谋书以解父》:“ 愔 后果哀悼成疾。”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刘海石》:“沧客哀悼,殆不能堪。”

  2. 指悲痛追念的感情。

    袁鹰 《悲欢·深深的怀念》:“﹝墓碑上﹞有的刻着‘红军烈士永垂不朽’,留下自己深沉的哀悼。”

引证解释

⒈ 悲痛地追念。

汉蔡邕《郭有道碑文》:“凡我四方同好之人,永怀哀悼,靡所寘念。”
晋干宝《搜神记》卷一:“﹝鉤弋夫人﹞葬云陵,上哀悼之。”
宋苏轼《东坡志林·郗超出与桓温密谋书以解父》:“愔后果哀悼成疾。”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刘海石》:“沧客哀悼,殆不能堪。”

⒉ 指悲痛追念的感情。

袁鹰《悲欢·深深的怀念》:“﹝墓碑上﹞有的刻着‘红军烈士永垂不朽’,留下自己深沉的哀悼。”

哀悼的国语词典

哀伤悼念。

哀悼的网络释义

哀悼 (奥尼尔戏剧)

  • 《哀悼》是奥尼尔于1931年导演的长篇戏剧,剧情发生在新英格兰,时间在美国内战以后。
  • 哀悼 (词语)

  • 哀悼拼音:āi dào【意思】:悼念、悲伤、哀念。悲痛地悼念(死者)。哀悼过去(不一定是死者)
  • 哀悼的翻译

    英语: to grieve over sb's death, to lament sb's death, mourning
    德语: Trauer, Beileid
    法语: rendre les derniers devoirs à un défunt

    哀悼造句

    同学们沉痛哀悼在救火中牺牲的消防战士。
    举国上下沉痛哀悼在灾难中遭遇不幸的同胞。
    全国人民对领袖的逝世,表示沉痛的哀悼。
    我们沉痛哀悼这位老人的逝世。
    父亲死了,他披麻戴孝,以尽哀悼之情。
    哭泣,不等于认输,有时是对不幸的哀悼,有时是对情绪的发泄。
    昨天,刘爷爷与世长辞了,回想起他老人家对我们的疼爱,咱们几个到他家去表示一下哀悼之情吧!
    我哀悼她的心,但你将她燃为灰烬。
    为去世的同胞表示哀悼。
    同学们肃立在灵堂前,对老红军于爷爷的逝世表示沉痛的哀悼。
    全国人民沉痛哀悼这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哭,不等于认输,哭有时是对不幸的哀悼,有时是对情绪的发泄。
    请接受我对令堂的谢世表示的哀悼。
    礼毕后,牺牲英雄的家属进行了哀悼。
    我们都为老辈知名人士的去世而哀悼。
    在这非常悲伤的时刻我们向他表示哀悼。
    中方对遇难者表示哀悼,对韩国人民和遇难者家属表示慰问。
    鞑靼斯坦共和国已经宣布,18日为该共和国的哀悼日,当地将为遇难者举行哀悼。
    在葬礼上,哀悼者与死者尸体直接接触,这似乎对埃博拉的传播起到了极大作用。
    6月30日,在纽约哈莱姆区附近的阿波罗剧院,一位哀悼者含泪等待迈克尔·杰克逊的追思仪式。

    汉字详情

    āi [ai]
    部首: 319
    笔画: 9
    五笔: YEU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YRHV
    四角: 00732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从口,衣声。本义:悲痛;悲伤)

    (2) 同本义

    哀,闵也。——《说文》

    哀,痛也。——《广雅》

    以凶礼哀邦国之忧。——《周礼·大宗伯》。注:“救患分灾。”

    舍正路而不由哀哉。——《孟子》。注:“伤也。”

    呜呼哀哉。——《柳敏碑》

    有妇人哭于墓间而哀。——《礼记·檀弓》

    僵卧孤村不自哀。——宋·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子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其前(悲哀、欢乐的神情都先流露了出来)。——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3) 又如:哀咜(悲哀叹息);哀诏(皇上驾崩后,新君通告全国的文书);哀哉(表示悲伤或痛惜的感叹词);哀毁骨立(形容对父母的故去非常悲哀,以致瘦得皮包骨了)

    (4) 形容声音凄清尖锐

    杜鹃啼血猿哀鸣。——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5) 又如:哀弦(悲凉的弦乐声);哀笳(悲凉的胡笳声);哀鸿(哀鸣的大雁。比喻流离失所的灾民)

    动词

    (1) 同情,怜悯

    君将哀而生之乎。——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天子作诗三章以哀民。——《穆天子传》 。

    (2) 又如:哀恕(同情宽恕)

    (3) 慰问;哀悼

    秦不哀吾之丧而伐吾同姓。——《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4) 又如:哀文(哀辞)

    (5) 哀求

    爱公者皆为公惧,劝罄橐以哀之。——《聊斋志异·妖术》。

    (6) 又如:哀请(哀告,哀求;苦苦请求);哀祈(哀求)

    (7) 通“爱”。爱护

    国虽弱,令必敬以哀。——《管子·侈靡》

    各哀其所生。——《淮南子·说山》

    见与之友,几于不亲;见哀之交,几于不结。——《管子·形势》

    人主胡可以不务哀。——《吕氏春秋·报更》

    (8) 哀叹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杜牧《阿房宫赋》

    名词

    英文翻译

    sad, mournful, pitiful; pity

    方言集汇

    ◎ 粤语:oi1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oi1 [台湾四县腔] oi1 [梅县腔] oi1 [东莞腔] oi1 [客英字典] oi1 [宝安腔] oi1 [沙头角腔] oi1 [陆丰腔] oi1 [海陆丰腔] oi1
    ◎ 潮州话:ai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十六咍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烏開平聲開口一等qai/oiʔɒi
    dào [dao]
    部首: 339
    笔画: 11
    五笔: NHJH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PYAJ
    四角: 91046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心,卓声。本义:恐惧)

    (2) 同本义

    悼,惧也。陈楚谓惧曰悼。——《说文》

    隐悼播越。——《国语·晋语》

    恐惧从处曰悼。——《周书·谥法》

    怵悼栗而耸兢。——张衡《西京赋》

    中心是悼。——《诗·桧风·羔裘》。注:“动也。”

    心栗手悼,书不成字。——陈寿《三国志》

    (3) 又如:悼栗(因惊恐而战栗);悼慑(害怕)

    (4) 悲痛;哀伤

    悼,哀也。——《广雅》

    七年曰悼。——《礼记·曲礼》。注:“怜爱也。”

    年中早夭曰悼。——《周书·谥法》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诗·卫风·氓》

    昔者,楚欲攻 宋, 墨子闻而悼之。——《淮南子·修务训》

    (5) 又如:痛悼;恸悼;伤悼;哀悼(悲痛地追念);悲悼(伤心悼念);悼丧(悲伤沮丧)

    (6) 悼念

    帝闻之而悼之。——魏妆《魏书》

    (7) 又如:悼恩(感怀恩德)

    名词

    指年幼之人 。如:悼耄(指幼童和老人);悼稚(年幼者)

    英文翻译

    grieve, mourn, lament; grieved

    方言集汇

    ◎ 粤语:dou6
    ◎ 客家话:[梅县腔] tau5 [海陆丰腔] do6 tau6 [客英字典] tau5 [宝安腔] tau5 [客语拼音字汇] tau4 to4 [台湾四县腔] do5 tau5
    ◎ 潮州话:zau6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三十七号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徒到去聲開口一等dauh/dawdʰɑ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