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悼

bēi dào [ bei dao]
注音 ㄅㄟ ㄉㄠˋ
词性 动词

词语释义

悲悼 bēidào

(1) 哀伤地悼念

grieve over the death of

词语解释

  1. 悲痛伤感。

    汉 蔡邕 《郭有道碑文》:“降言不永,民斯悲悼。”《隋书·孝义传·徐孝肃》:“及母老疾, 孝肃 亲易燥湿,忧悴数年,见者无不悲悼。” 清 戴名世 《疑解》:“昔者 孔子 删诗,自《国风》、《小雅》,大半皆劳人、思妇、忠臣、孝子悲悼惨怛之音,其言至深痛不可读。”

  2. 哀伤追念。

    唐 谷神子 《博异志·沉亚之》:“久之,闻宫中出輦,鸣簫击鼓,言葬 西施 。王悲悼不止。” 宋 乐史 《杨太真外传》卷下:“此去 剑门 ,鸟啼花落,水緑山青,无非助朕悲悼妃子之由也。” 梁斌 《播火记》四九:“从这一天起,四十八村的人们,从春到夏,从秋到冬,年年月月悲悼死去的人们。”

引证解释

⒈ 悲痛伤感。

汉蔡邕《郭有道碑文》:“降言不永,民斯悲悼。”
《隋书·孝义传·徐孝肃》:“及母老疾, 孝肃亲易燥湿,忧悴数年,见者无不悲悼。”
清戴名世《疑解》:“昔者孔子删诗,自《国风》、《小雅》,大半皆劳人、思妇、忠臣、孝子悲悼惨怛之音,其言至深痛不可读。”

⒉ 哀伤追念。

唐谷神子《博异志·沉亚之》:“久之,闻宫中出輦,鸣簫击鼓,言葬西施。王悲悼不止。”
宋乐史《杨太真外传》卷下:“此去剑门,鸟啼花落,水緑山青,无非助朕悲悼妃子之由也。”
梁斌《播火记》四九:“从这一天起,四十八村的人们,从春到夏,从秋到冬,年年月月悲悼死去的人们。”

悲悼的国语词典

对死者的悲哀悼念。

悲悼的网络释义

悲悼

  • 悲悼是一个汉语词汇,解释为哀伤地悼念。
  • 悲悼的翻译

    英语: mourn, grieve over sb's death
    法语: pleurer la mort de qqn

    悲悼造句

    承认这种感觉,以及其他涌上心头的感觉,因为它们都悲悼的一部分。
    春则觉醒而欢悦,夏则在小憩中聆听蝉的欢鸣,秋则悲悼落叶,冬则雪中寻诗。
    当马尔库斯听说这份晚餐的时候,他们说,他唉声叹气,悲悼帝国的命运。
    常常,生活中一件美丽的东西,一种我从少女时代就命中注定了的偏爱,从身边悄悄滑过。我是该为它的稍纵即逝而悲悼呢,还是该为它毕竟出现过而欣慰?徐晓。
    全部的幸福和悲悼,都早已深烙我心。
    巴罗克悲悼剧在题材、情节、人物、冲突、结构、风格、语言方面的特色,突显出它与寓言这一艺术形式的联系。
    百度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表示,公司对这一突如其来的噩耗感到震动和悲悼。
    天悲悼我地亦忧,万里河山带白头。明日太阳来吊唁,家家户户泪长流。
    她们的悲悼,哭泣,离去,然后又受内心的驱策,回到墓地。
    记性好的成员记得用悲悼品他的冤家。
    用挽联方式悲悼亲朋好友是中国语文的一个传统,不过,坦率说,金大侠的这一挽联干枯寡趣,意味索然。
    即使是恶魔也要悲悼。
    母亲悲悼她死去的孩子。
    写它的悲悼。
    王维的诗作类型包含山水田园诗、禅诗、咏怀诗、边塞诗、应制诗、赠答诗、送别诗、悲悼诗和杂诗。
    在西方黑色代表着悲悼和丧失亲友,特别是在葬礼和哀悼会上。
    重复叙述作为文学叙事的基本方式在《悲悼》中表现极为突出。
    尤金?奥尼尔的在《悲悼》中成功塑造了莱维尼娅这位悲剧女性形象。
    喔,弟兄们,让我们在感恩及悲悼的事上,不要落在这些妇女之后。
    无数哀恸的心灵,在她们的悲悼中复活;

    汉字详情

    bēi [bei]
    部首: 440
    笔画: 12
    五笔: DJDN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LYP
    四角: 11331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从心,非声。本义:哀伤;痛心)

    (2) 同本义

    悲,痛也。——《说文》

    悲,伤也。——《广雅》

    忧心且悲。——《诗·小雅·鼓钟》

    我心伤悲。——《诗·召南·草虫》

    并于肺则悲。——《素问·宣明五气篇》

    至于悲谷。——《淮南子·天文》。注:“西南方之大壑也。言深峻,临其上令人悲思,故名。”

    何哭之甚悲也。——晋· 干宝《搜神记》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乐府诗集·长歌行》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3) 又如:悲怆(悲伤);悲怨(悲痛怨恨);悲惋(悲伤惋惜);悲吟(悲伤哀叹);悲忧(悲伤忧虑);悲郁(悲伤忧郁);悲涕(悲痛的眼泪);悲哭(悲痛号哭);悲怒(悲痛愤怒);悲疚(悲痛);悲戚(悲痛忧伤);悲恻(悲痛)

    (4) 悲哀

    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清· 林觉民《与妻书》

    (5) 又如:悲雨(因悲哀而泪下如雨);悲哽(悲哀哽咽)

    (6) 悲壮;悲凉

    戍角悲吟。——宋· 姜夔《扬州慢》

    (7) 又如:悲角(悲壮的号角声);悲风(凄厉的风声);悲默(忧伤沉默)

    (8) 悲愤

    余闻而愈悲。——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动词

    (1) 眷念;怅望

    游子悲故乡。——《汉书·高帝纪》。颜师古注:“悲谓顾念也。”

    (2) 又如:悲思(思念,怅念)

    (3) 哀怜;怜悯

    悲予志焉。——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余悲之。——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4) 感叹,慨叹

    悲哉世也。——明· 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5) 可悲

    以此为治,岂不悲哉!——《吕氏春秋·察今》

    名词

    (1) 悲哀,伤心。如:悲喜交集;悲欢离合

    (2) 悲叹

    发其志士之悲哉?——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3) 佛教语,愿解他人痛苦之心。悲是大乘佛教菩萨概念的基本特点。

    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大智度论》。又如:慈悲;大慈大悲;悲智

    (4) 苦

    吾于佗文不知蹇涩,惟作诗甚苦,悲唫累日,仅能成篇。——宋· 胡仔《杜少陵三》

    英文翻译

    sorrow, grief; sorry, sad

    方言集汇

    ◎ 粤语:bei1
    ◎ 客家话:[海陆丰腔] bi1 bui1 [梅县腔] bi1 bui1 [陆丰腔] bui1 [客英字典] bui1 [东莞腔] bui1 [客语拼音字汇] bi1 [宝安腔] bui1 [台湾四县腔] bi1 bui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六脂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府眉脂B開平聲開口三等脂Bpii/pypi
    dào [dao]
    部首: 339
    笔画: 11
    五笔: NHJH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PYAJ
    四角: 91046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心,卓声。本义:恐惧)

    (2) 同本义

    悼,惧也。陈楚谓惧曰悼。——《说文》

    隐悼播越。——《国语·晋语》

    恐惧从处曰悼。——《周书·谥法》

    怵悼栗而耸兢。——张衡《西京赋》

    中心是悼。——《诗·桧风·羔裘》。注:“动也。”

    心栗手悼,书不成字。——陈寿《三国志》

    (3) 又如:悼栗(因惊恐而战栗);悼慑(害怕)

    (4) 悲痛;哀伤

    悼,哀也。——《广雅》

    七年曰悼。——《礼记·曲礼》。注:“怜爱也。”

    年中早夭曰悼。——《周书·谥法》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诗·卫风·氓》

    昔者,楚欲攻 宋, 墨子闻而悼之。——《淮南子·修务训》

    (5) 又如:痛悼;恸悼;伤悼;哀悼(悲痛地追念);悲悼(伤心悼念);悼丧(悲伤沮丧)

    (6) 悼念

    帝闻之而悼之。——魏妆《魏书》

    (7) 又如:悼恩(感怀恩德)

    名词

    指年幼之人 。如:悼耄(指幼童和老人);悼稚(年幼者)

    英文翻译

    grieve, mourn, lament; grieved

    方言集汇

    ◎ 粤语:dou6
    ◎ 客家话:[梅县腔] tau5 [海陆丰腔] do6 tau6 [客英字典] tau5 [宝安腔] tau5 [客语拼音字汇] tau4 to4 [台湾四县腔] do5 tau5
    ◎ 潮州话:zau6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三十七号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徒到去聲開口一等dauh/dawdʰɑ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