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后记
(1) 著作、书刊之后用来说明写作原因、经过或补充说明某个问题的短文
词语解释
文体名。也称跋、书后。由作者或他人撰写,刊印在书刊的正文后面。
巴金 《探索集·灌输和宣传》:“我的唯一办法就是在自己的作品书前写序,写小引,写前记;书后写后记,写附记,写跋。” 孙犁 《关于编辑和投稿》:“应该学学他在每期刊物后面写的‘后记’。”
引证解释
⒈ 文体名。也称跋、书后。由作者或他人撰写,刊印在书刊的正文后面。
引巴金《探索集·灌输和宣传》:“我的唯一办法就是在自己的作品书前写序,写小引,写前记;书后写后记,写附记,写跋。”
孙犁《关于编辑和投稿》:“应该学学他在每期刊物后面写的‘后记’。”
后记的国语词典
由作者或他人撰写,刊附在书籍、文章的后面,用以说明写作宗旨、经过或补充个别内容的文辞。
后记的网络释义
后记
后记的翻译
近义词
后记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象人之形,施令以告四方,古之,从一口,发号者君后也。按从坐人,从口,与君同意。本义:君主,帝王)
(2) 同本义
后,继君体也。——《说文》
班瑞于群后。——《书·舜典》
允王维后。——《诗·周颂·时迈》
后王命冢宰。——《礼记·内则》
昔我先世后稷。——《国语·周语》
皇皇后帝。——《左传·文公二年》
夏后 皋之墓也。——《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3) 又如:后王(君王;天子);后帝(天帝;上帝);后夷(上古有穷国的国君);后辟(君主;帝王)
(4) 帝王的妻子
天子之妃曰后。——《礼记·曲礼》
帝嫡妃曰皇后,帝母曰皇太后,帝祖母曰太皇太后。——《独断下》
(5) 又如:后族(皇后的亲族);后党(清末慈禧一派;皇后、太后的亲族或与皇后、太后利害关系一致的人所结成的政治集团)
(6) 古代指列国诸侯
肆觐东后。——《书·舜典》。郑玄注:“东后,东方之诸侯也。”
(7) 古代对长官、郡守或将领的尊称
赫赫明后,柔嘉维则。——汉· 李翕《西狭颂》
岂知吾后意,忧此毗陵最。—— 前蜀· 贯休《上孙使君》诗
(8) 指后土。对大地的尊称
王大封,则先告后土。——《周礼·大宗伯》
(9) 又如:后皇(后土与皇天);后缗(地神)
(10) 姓。如:后缗(夏少康的母亲)
动词
(1) (会意。金文,从“彳”(
),表示与走路有关,从“幺”( ,小),从“攵”( ),是“足”的反写,有“行路迟缓”的意思)。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幺者小也,小而行迟,后可知矣。”本义:迟到,走在后(2) 同本义
後,迟也。——《说文》
非敢後也,马不进也。——《论语·雍也》
子路从而後。——《论语·微子》
兄弟之後生者。——《仪礼·有司後》
臣闻命後。——《左传·定公八年》。注:“晚也。”
收气乃後。——《素问·五常政大论》。注:“後,不及时也。”
知古则可知後。——《吕氏春秋·长见》。注:“来也。”
(3) 又如:随后就来;落后;殿后(行军走在最后)
(4) 承继
陷队之士知疾斗,不得斩首队五人,则陷队之士,人赐爵一级,死则一人后。——《商君书》
名词
(1) 后代,子孙
式救尔後。——《诗·大雅·瞻卬》
为人後者为之子也。——《礼记·杂记》
天下初发难时,假立诸侯,後以代秦。——《史记·项羽本纪》
求太监后。——明· 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2) 又如:无后;绝后;后叶(后代);后胤(子孙,后裔);后戒(后人的鉴戒);后哲(后代的哲人);后绝(没有后代)
(3) 后世 。如:后镜(后世的借镜);后后烈(流传后世的业绩);后叶(后世);后报(来世受报应)
(4) 次序在后
子路从而后。——《论语·微子》
后岁余。——《聊斋志异·促织》
从诸君子之后。——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惟恐或后。——清· 周容《芋老人传》
(5) 指肛门 。如:后庭(肛门);后窍(肛门)
形容词
(1) 时间较迟或较晚。与“先”相对
君还而后退。——《仪礼·聘礼》
然后国之良士,亦将可得而众也。——《墨子·尚贤上》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礼记·大学》
以五戒先後刑罚。——《周礼·士师》
事至而後虑者谓之後。——《荀子·大略》
后遂无问津者。——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后遂不复至。——明· 魏禧《大铁椎传》
花朝节后。——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其后为之者较少。——蔡元培《图画》
(2) 又如:后时(后来;以后);后次(下次;下回);后儿(后天);后番(下次;下回)
(3) 后面,位置在后
事成而後。——《礼记·乐记》。注:“谓位在下也。”
以後路与冕服。——《礼记·杂记》
近出前后。——唐· 柳宗元《三戒》
后狼止。——《聊斋志异·狼三则》
恐前后受其敌。
转视积薪后。
以攻其后。
(4) 又如:后山(后面的山);后应(居后作接应 的部队);后廷(后宫);后户(后门);后言(背后的议论);后阁(在后面 的殿阁);先斩后奏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heu5 [海陆丰腔] heu6 [客语拼音字汇] heu4 [台湾四县腔] heu5 [客英字典] heu5 [宝安腔] hiu3 [沙头角腔] heu5 [东莞腔] heu3 [陆丰腔] heu6
◎ 潮州话:hou6(hõu) ao6(ãu)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厚 | 胡口 | 匣 | 侯 | 上聲 | 有 | 開口一等 | 侯 | 流 | ghux/hov | ɣəu |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言,己声。本义:记住)
(2) 同本义
记,疏也。——《说文》
记,识也。——《广雅》
记有成。——《礼记·内则》
记间之学。——《礼记·学记》
凡所经履,莫不暗记。——《后汉书·应奉传》
常记溪亭日暮。——宋· 李清照《如梦令》
吾记天圣中。—— 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望中犹记。——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 又如:记混了;记错了;切记;牢记;铭记;记不清;记省(回忆,记忆);记心(记在心上,常用于叮嘱);记念(挂心;惦念);记忆(记在心里)
(4) 记载,记录
记,书也。——《广雅》
宫之奇果谏,记曰。——《公羊传·僖公二年》。注:“史记也。”
受记考事。——《汉书·张敞传》
属予作文以记之。——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记之而去。——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文天祥《 后序》
览则省记。——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姚鼐记之。—— 清· 姚鼐《登泰山记》
(5) 又如:摘记(摘要记录);笔记(用笔记录);手记(亲手记录);记言(记录言论)
名词
(1) 记载事物的书册或文章 。如:记书(传记及诸家之书);游记;日记;杂记;摘记
(2) 按时间顺序记述历史史实或事件 。如:大事记;史记;记传(历史传记);记牒(史册;文字记录);记府(古代国家收藏文书史策的府署)
(3) 标志,记号
仓廒内自有官司封记。——《水浒传》
(4) 又如:标记;以红色为记;记色(凭据;证据)
(5) 胎记
生那儿时,脊背下有一搭红记。——《警世通言》
(6) 又如:他身上有块记
(7) 古时的一种公文 。如:奏记;残记。又指记述或解释典章制度的文字。如:十三经中的《周礼·考工记》和《礼记》
(8) 印章
正其名,请铸铜记给之。——《宋史·职官志》
(9) 又如:戳记;图记;钤记;记室(官名。掌管章表书记文檄)
(10) 记叙文,一种以叙事为主的文体 。如:《桃花源记》;《岳阳楼记》
量词
张开手掌迅速厉害地一击,掴 。如:一记耳光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潮州话:gi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