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名不副实
(1) 徒有虚名,与实际不相符合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三国 魏 刘邵《人物志 效难》:“中情之人,名不副实,用之有效。”
成语辨析
副;不能写作“付”。
成语用法
名不副实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定语;指空有虚名。
引证解释
⒈ 亦作“名不符实”。名声与实际不相符合。
引三国魏刘劭《人物志·效难》:“中情之人,名不副实,用之有效。”
唐殷璠《<河岳英灵集>叙》:“如名不副实,才不合道,纵权压梁竇,终无取焉。”
廖仲恺《对黄埔军校第三期入伍生训话》:“所谓盛名难负,名不符实,反为见笑。”
名不副实的国语词典
空有虚名,不合实际。如:「这样做不是名不副实,徒惹是非吗?」魏.刘劭《人物志.效难》:「中情之人,名不副实,用之有效,故名由众退,而实从事章。」也作「名不符实」、「名不当实」。
名不副实的网络释义
名不副实
名不副实的翻译
名不副实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口夕。本义:自己报出姓名;起名字)
(2) 同本义
名,自命也。——《说文》
黄帝正名百物。——《礼记·祭法》
名之曰幽厉。——《孟子》
名公器也。——《庄子·天运》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 罗敷。——《乐府诗集》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名之者谁。——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自名“蟹壳青”。——《聊斋志异·促织》
(3) 又如:名品(辨明品级)
(4) 称说;说出
不能名其一处。——《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5) 又如:不可名状;莫名其妙;名状(形容描述)
(6) 出名,有名声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刘禹锡《陋室铭》
(7) 以私人名义占有
不名一钱。——王充《论衡》
(8) 通“明”。明白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老子·四十七章》
名词
(1) 名字;名称
请问名。——《仪礼·士昏礼》
记百名以上书于策。——《仪礼·聘礼》
慎器与名。——《左传·昭公三十二年》。注:“爵号也。”
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周书·谥法》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木兰诗》
(2) 又如:名榜(名帖);名物(物品的名称及形状);名纸(名片);名象(泛指称谓、法制、器物等。名,指称;象,法象)
(3) 名门,名家 。如:名胤(名门的后裔);名迹(名家的手迹);名画(名家的图画);名书(名家的墨迹)
(4) 名人, 杰出的人 。如: 名彦(名人才士);名俊(俊杰,杰出的人);名场(名人聚会之所);名贤(名人贤士);名辈(名流)
(5) 名声,名誉,名望
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史记·滑稽列传》
名达于缙绅间。——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6) 又如:名宿(有名誉、负众望的读书人);名实(声誉与真才。或指名称与实质);名体(声名与实才)。如:名父(指人父有名望);名分(名望和身分)
(7) 功业,功名 。如:名心(求功名之心);名品(名位品级);名级(名位品级);名烈(功业);名业(功名业绩)
(8) 名义
名曰馆伴。(名义上是招待使者的官员。)——宋· 文天祥《后序》
(9) 又如:名分(名义);名田(以私名占有田地);名色(名义)
(10) 对人在数列中位置的规定 。如:第三名
猗嗟名兮,美目清兮。——《诗·齐风·猗嗟》
形容词
(1) 有名的,著名的;名贵的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有仙则名。——唐· 刘禹锡《陋室铭》
(2) 又如:名姝(著名的美女);名宿(有名的老前辈);名素(一向有名望的人);名族(著名的家族;名字姓氏);名花(名贵的花。俗称美女、名妓为名花);名贵(著名而显贵的人;贵重难得的器物);名都(著名的都市)
(3) 大的
因名山升中于天。——《礼记·礼器》。注:“犹大也。”
环如因而赂一名都。——《战国策·秦策》。注:“大也。”
(4) 又如:名山(大山);名川(大河);名藩(重要的大藩镇);名器(大器)
量词
用于人的数量 。如:二十名工人;三十名学生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沙头角腔] miang2 [海陆丰腔] miang2 [梅县腔] miang2 [东莞腔] miang2 [客英字典] miang2 [台湾四县腔] miang2 [客语拼音字汇] miang2 [陆丰腔] miang3 [宝安腔] miang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名 | 武并 | 明 | 清開 | 平聲 | 庚 | 開口三等 | 梗 | 清 | mĭɛŋ | mjeng/mieng |
详细解释
副词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
)韡。”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韩非子·喻老》
老妇不闻也。——《战国策·赵策》
被驱不异犬与鸡。——唐·杜甫《兵车行》
后遂不复至。——明·魏禧《大铁椎传》
(3) 又如:不会;不大;不一定;不古(不古朴。意指社会风气衰落、败坏);不勾(不消;不够;不到);不才(没有才能。自称的谦词;不成才);不才之事(不好的事情)(4)两者中既非这个也非那个 。如:不男不女;不明不白;不知不觉
(5) 无须前面的先决条件而出现后面的行为和状态 。如:不问而知;不寒而栗;不翼而飞
(6) 作为虚词,表示缺乏或忽视某种行动 。如: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7) 用在叠用的相同的词之间,前面常加“什么”,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 。如:道理不道理,他一点都不往心里去
(8) 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不以累臣衅鼓。——《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9) 又如:不客气,不客气;不谢,不谢
(10) 用在动词后,表示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结果或目的 。如:我呆不下去了;吃不了;办不到
(11) 单用,表示否定对方的话或提问 。如:他知道吧?不,他不知道;别提那件事。不,我要提
(12) 用在句末,构成问句 。如:不知小何在家不?;奶奶说的对不?
古词
同“否”(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唐·韩愈《师说》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与不?——《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助词
(1) 用来加强语气。如:好不吓人;不几(岂不是)(2) 用来调整音节
徒御不惊,大庖不盈。——《诗·小雅》。毛传:“不惊,惊也;不盈,盈也。”
形容词
(1) 通“丕”(
)。大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诗·周颂·清庙》
不有而丑天地,非天子之事也。——《管子·侈靡》
道其本,至也。至不至无。——《管子·心术》
(2) 注意:“不”字在第四声(去声)字前念第二声(阳平),如“不必”(
);“不是”( )。本词典为方便起见,条目中的“不”字,都注第四声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宝安腔] but7 [梅县腔] but7 [东莞腔] but7 [客英字典] but7 [陆丰腔] but7 [沙头角腔] but7 [台湾四县腔] but7 [海陆丰腔] but7 [客语拼音字汇] bud5
◎ 潮州话:bug4 (puk 旧时:put) houn2(hóuⁿ)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不 | 甫鳩 | 幫 | 尤 | 平聲 | 尤 | 開口三等 | 流 | 尤 | pĭəu | piu/piou |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刀,畐(
)声。( )本义:用刀剖开。《说文》:“判也。”《诗·大雅》:“不坼不副。”)(2) 相称,符合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李固《遗黄琼书》
(3) 又如:名副其实;副顺(顺应,随顺)
(4) 交付,付与
只恐重重世缘在,事须三度副苍生。——唐· 刘禹锡《和仆射牛相公寓言》
形容词
(1) 非正的(区别于“正”或“主”)
副将军史德威慨然任之。—— 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2) 又如:副研(副研究员。仅次于研究员的高级研究人员);副将(副总兵);副榜(明代乡试、会试中,于正式名额取的较优秀者);副爷(将领的属僚);副贡(副贡生,乡试中副榜录取的入国子监)
(3) 次要的
误中副车。——《汉书·张良传》。师古曰:“副,谓后乘也。”
(4) 又如:副产品;副次(次要)
名词
(1) 辅助职务;副手;助手
乃令秦武阳为副。——《战国策·燕策》
(2) 又如:团副;大队副;中队副;三副
(3) 书籍、文献的副本
副在有司。——《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师古曰:“副,贰也。其列侯功籍,已藏于宗庙;副贰之本,又在有司。”
(4) 又如:副启(正式信件之外附加的信);副封(副本);副墨(副本;书籍、著作或文件正本之外的复制本)
(5) 古代王后及贵族妇女戴的用假发编成的髻 。如:副笄(古代贵妇人的头饰);副笄(王后的首饰和上服)
(6) 副词的简称
(7) 姓
量词
(1) 一套 。如:一副耳环;一副象棋
(2) 双 。如:一副眼镜;一副手套
(3) 一张 。如:一副嘴脸;一副笑脸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fu5 [台湾四县腔] fu5 [梅县腔] fu5 [陆丰腔] fu5 [客语拼音字汇] fu4 [海陆丰腔] fu5 [沙头角腔] fu5 [东莞腔] fu5 [宝安腔] fu5
◎ 潮州话:hu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副 | 敷救 | 滂 | 尤 | 去聲 | 宥 | 開口三等 | 流 | 尤 | pĭuk | phiuh/phiow |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会意。从宀,从贯。宀,房屋。贯,货物,以货物充于屋下。本义:财物粮食充足,富有)
(2) 同本义
實,富也。——《说文》
实,满也,塞也。——《小尔雅》
实,荣也。——《墨子经上》
有者为实,故凡中质充满皆曰实。——《素问·调经论》
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孟子·梁惠王下》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 汉· 贾谊《论积贮疏》
公家虚而大臣实。——《韩非子·亡征》
(3) 又如:殷实;实核(种子);实谷(子粒饱满的谷类作物)
(4) 真实;诚实
实,诚也。——《广雅》
夫图画,非母之实身也。——《论衡·乱龙》
虚则知实之情。——《韩非子·主道》
今人又言心电感应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实。——清· 林觉民《与妻书》
(5) 又如:实充(老实);实受(忠厚老实);实业(实际业绩);实迹(真实的证据,事实);实拍(实在的);实丕丕(实呸呸、实坯坯。都指实实在在);实志(真实的心愿);实理(真实的道理);实音(确实的消息);实户(实际户数);实支(实际支出);实年(实际年龄);实务(实际事物);实福(实际的幸福);实祸(实际的祸害)
(6) 广大
节彼南山,有实其猗。——《诗·小雅·节南山》
(7) 坚实;坚强
兵之形,避实而击虚。——《孙子·虚实》
(8) 又如:实落(结实;实实在在);实拍拍(形容硬、结实);实秘秘(严严实实);实癖癖(硬鼓鼓);实坚(坚定)
名词
(1) 钱财; 财产; 财物
聚敛积实。——《左传·文公十八年》
令尹问蓄聚积实。——《国语·楚语》
好实无厌。——《礼记·哀公问》
耻费强实。——《礼记·表记》
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国语·晋语》
庭实设。——《仪礼·聘礼》。注:“乘马。”
庭实,贡献之物也。——《后汉书·班彪传》注
其君子尊仁畏义,耻费轻实。——《礼记·表记》
(2) 又如:积实(积累财富)
(3) 果实;种子
草木之实。——《礼记·祭统》。注:“菱芡榛栗之属。”
实函斯活。——《诗·周颂·载芟》。笺:“种子也。”
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明· 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用实者成实时采。——宋· 沈括《梦溪笔谈》
(4) 又如:结实
(5) 实际,事实
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资治通鉴》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宋· 苏洵《权书·六国论》
(6) 又如:实情
(7) 物资,器物
在军无日不讨军事而申儆之。——《左传》
(8) 结果,效果
畏惧存想,同一实也。——王充《论衡》
(9) 诚实的人
此皆良实,志虑忠纯。——诸葛亮《出师表》
副词
(1) 真正地;确实;实在
瞻望弗及,实劳我心。——《诗·邶风·燕燕》
兰芝仰头答:理实如兄言。——《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故自汝归后,虽为汝悲,实为予喜。——清· 袁枚《祭妹文》
(2) 又如:实供(如实招供);实属谣言;实有其事;实然(真实;实在);实稔(确实成熟了)
(3) 果然
毕阳实送 州犁于 荆。——《国语》
(4) 终于
其实无不安者,功大故也。——《吕氏春秋》
(5) 实际上
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世说新语·自新》
传者因谓小孤庙有彭郎像,澎浪庙有小姑像,实不然也。——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动词
(1) 充满;充实;填塞
实其言,必长晋国。——《左传·宣公十二年》
狗马实外厩。——《战国策·齐策四》
将以实笾豆奉祭祀、供宾客乎?——明· 刘基《卖柑者言》
乃出图书,空囊橐,徐徐焉实狼其中。——马中锡《中山狼传》
(2) 又如:实牣(充满;充实);实实窒窒(拥挤不堪的样子);实心(充塞于心);实窒胡同(死胡同);实边(充实边疆);实禀(充实粮仓)
(3) 实践;实行 。如:实其言(实行其所说的事)
(4) 结果实;结子实
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论语》
(5) 使加强,充实
徙民实边。——《汉书·晁错传》
(6) 察实;核实
阅实其罪。——《书·吕刑》
(7) 即,就是
我之先君,实汝伯兄。——明· 方孝孺《祭从兄希声》
(8) 据实陈报
令国中凡有游产,皆使自实。——《三国志》引《魏略》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shit8 [客英字典] shit8 [台湾四县腔] siit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