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辞耸听

wēi cí sǒng tīng [ wei ci song ting]
注音 ㄨㄟ ㄘˊ ㄙㄨㄥˇ ㄊ一ㄥ
词性 成语

词语释义

危辞耸听 wēicí-sǒngtīng

(1) 故意说吓人的话使人听了吃惊、害怕

say frightening things just to raise an alarm

词语解释

成语用法

危辞耸听作宾语、定语;指危言耸听。

危辞耸听的网络释义

危辞耸听

  • wēi cí sǒng tīng ㄨㄟ ㄘㄧˊ ㄙㄨㄙˇ ㄊㄧㄥ 危辞耸听
  • [say frightening things just to raise an alarm] 故意说吓人的话使人听了吃惊、害怕
  • 汉字详情

    wēi [wei]
    部首: 230
    笔画: 6
    五笔: QDBB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NMSU
    四角: 27212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人,中间是山崖,下面腿骨节形。人站在山崖上,表示很高。本义:在高处而畏惧)

    (2) 同本义

    危,在高而惧也。——《说文》

    决危而美名者。——《鬼谷子》。注:“山高也。”

    榣木不生危。——《国语·晋语》。注:“高险也。”

    高而不危。——《孝经》。郑注:“殆也。”

    (3) 恐惧;忧惧

    窃为君危之。——《战国策·西周策》

    (4) 又如:人人自危;危心(心存戒惧);危怖(恐惧不安);危栗(恐惧战栗);危气(气馁;危惧);危悚(危悰,危惧);危视(惊视);危睇(俯视而感到惊恐)

    (5) 威胁,摧败

    能危山东者,强 秦也。——《战国策·齐策一》

    (6) 使危险;伤害;损伤

    今先生之立法术,设度数,臣窃以为危于身而殆于躯。——《韩非子·问田》

    危士臣,构怨于诸侯。——《孟子·梁惠王上》

    (7) 又如:危国(危害国家)

    (8) 败亡,灭亡

    魏必危。——《战国策·秦策四》

    (9) 怀疑,疑虑

    夫妻相冒,日以相危。——《吕氏春秋·明理》

    形容词

    (1) 高

    危冠广袖楚宫妆,独步闲庭逐夜凉。——唐· 高适《听张立本女吟》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李白《夜宿山寺》

    断壁危楼。——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2) 又如:危楼(高楼);危巧(高峻而精巧);危邪(高而偏斜);危岑(高峻的山峰);危砌(高墙);危柯(高枝);危亭(耸立于高处的亭子);危冠(古时的高冠);危台(高台)

    (3) 危险; 危难

    法不信,则君行危矣。——《韩非子·有度》

    亡弗不能存,危弗能安。——《韩非子·十过》

    危而不持。——《论语·李氏》

    安危不可知。——《汉书·李广苏建传》

    危难之间。——诸葛亮《出师表》

    危急存亡。

    (4) 又如:危地(危险的地方);危急存亡之秋(危险急迫到了决定生死存亡的关头);危道(危险的措施);危行(危险的行动);危危(极其危险);危困(危急困穷);危脆(危险脆弱)

    (5) 很陡峭的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唐· 王维《过香积寺》

    (6) 又如:危径(险峻的山路);危狭(险峻狭窄);危峭(高峻峭拔);危峨(高峻的山岭);危峰(高峻的山峰);危崖(高峻的悬崖);危朗(高峻而开朗);危峦(险峻的山峦);危壁(陡峭的山崖)

    (7) 特指人将死

    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危。——《素问》。王冰注:“危者,言其近死犹有生者也。”

    (8) 又如:病危;垂危

    (9) 绷得紧;强劲

    丰肉而短,宽缓以荼,若是者为之危弓,危弓为之安矢。——《周礼》

    (10) 端正

    危然处其所而反其性。——《庄子》

    (11) 又如:危坐(端坐;正坐)

    (12) 不正

    故薄薄之地,不得履之,非地不安也,危足无所履者,凡在言也。——《荀子》

    名词

    (1) 屋脊

    痤( 范痤)因上屋骑危。——《史记·魏世家》

    (2) 艰难困苦

    十年携手共艰危,以沫相濡亦可哀。——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

    (3) 姓

    副词

    几乎;差点儿

    我危得之。——《汉书》。颜师古注: 孟康曰:“危,殆也。我殆得为天子也。”

    英文翻译

    dangerous, precarious; high

    方言集汇

    ◎ 粤语:ngai4
    ◎ 客家话:[沙头角腔] ngui2 [东莞腔] ngui2 [梅县腔] ngui2 [台湾四县腔] ngui2 [客英字典] ngui2 [陆丰腔] ngui3 [客语拼音字汇] ngui2 [宝安腔] ngui2 [海陆丰腔] ngui2
    ◎ 潮州话:ngui5 (ngûiⁿ)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五支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魚爲支B合平聲合口三等支Bŋĭwengye/ngwe
    [ci]
    部首: 712
    笔画: 13
    五笔: TDUH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HRYTJ
    四角: 20641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本义:诉讼,打官司)

    (2) 同本义

    辞,讼也。——《说文》。按,分争辩讼谓之辞。

    善于辞案条教。——《后汉书·周纡传》。注:“辞案犹今案牍也。”

    皇帝请问下民,鳏寡有辞于苗。——《书·吕刑》

    (3) 口供

    明清于单辞,无或私家于狱之两辞。——《书·吕刑》

    无情者不得尽其辞。——《礼记·大学》

    其次不辱辞令。——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辞布者。——《周礼·司市故书》。司农注:“辞布,辞讼泉物者也。”

    狱辞无谋故者。——方苞《狱中杂记》

    有诏即讯,辞服。——《汉书·赵君韩张两王传》

    使犯死者自春而穷其辞。——柳宗元《断刑论下》

    (4) 言辞;文辞

    安定辞。——《礼记·曲礼》。疏:“言语也。”

    不以文害辞。——《孟子》。注:“诗人所歌咏之辞。”

    辞也者,兼异实之名,以论一意也。——《荀子·正名》。注:“说事之言辞。”

    欲以广主上之意,塞睚眦之辞。——司马迁《报任安书》

    (5) 又

    其次不辱辞令。

    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6) 又如:辞色(言辞和容色);辞容(表情;面色);辞旨(言语或文章的主旨、含意)

    (7) 特指政令之词

    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三国志》 裴松之注引

    (8) 借口,口实

    君子疾夫舍日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论语·季氏》

    曹公,豺虎也,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资治通鉴》

    (9) 又如:辞头(说法;借口)

    (10) 中国古代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体裁,也叫赋,或辞赋并称

    且携所著书及诗文辞稿本数册,家书一箧托焉。——梁启超《谭嗣同传》

    (11) 又如:楚辞

    (12) 古体诗的一种 。如:木兰辞

    动词

    (1) 说讲

    使人辞于狐突。——《礼记·檀弓》。注:“告也。”

    无辞不相接也。——《礼记·表记》。注:“辞所以通情也。”

    无伤也,请辞于军。——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

    (2) 辞别;告别

    朝辞白帝彩云间。—— 李白《早发白帝城》

    过北郭骚之门而辞。——《吕氏春秋·士节》。注:“辞者别也。”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北朝乐府《木兰诗》

    故人西辞黄鹤楼。——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 又如:不辞而别;辞朝(进朝辞谢皇帝);辞世颂(遗书);辞年(辞岁。除夕之夜)

    (4) 推却不受

    以王父命辞父命。——《公羊传·哀公三年》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吕)蒙辞以军中多务。——《资治通鉴》

    (5) 又如:辞让(推让);辞不获命(辞谢推让而未获允许)

    (6) 审讯

    单于使 卫律召 武受辞。—— 班固《汉书·李广苏建传》

    (7) 遣去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左传》

    辞八人者,而后王安之。——《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8) 解雇,免职 。如:他被张老板辞了;辞馆(辞去书塾的教职)

    英文翻译

    words, speech, expression, phrase

    方言集汇

    ◎ 粤语:ci4

    宋本广韵

    sǒng [song]
    部首: 605
    笔画: 10
    五笔: WWBF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多用男性
    仓颉: OOSJ
    四角: 88401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从耳,从声。本义:耳聋) 同本义

    子野听耸, 离朱目眩。—— 马融《广成颂》

    耸,聋也…生而聋,陈、 楚、 江、 淮之间谓之耸。 荆阳之间及 山之东西双聋者谓之耸。——《方言》。 郭璞注:“言无所闻常耸耳也。”

    (2) 又如:耸昧(既聋又瞎。即昏瞶)

    动词

    (1) 高起;矗立

    予观雁荡诸峰,皆峭拔险,上耸千尺。—— 宋· 沈括《梦溪笔谈》

    (2) 又如:耸人瞻仰(众人耸立瞻仰);耸秀(高耸秀丽);耸出(高耸突出);耸耳(高起的耳朵;竖起耳朵);耸然(高耸貌);耸峭(高耸陡峭);耸突(高耸突起);耸干(高挺的树干);耸擢(高耸突出);耸耸(竖起貌;挺立貌);耸翠(形容山峦、树木等高耸苍翠)

    (3) 比喻出众,不凡

    又有一人,披紫裳,执青玉,貌耸神溢,立于君左。——唐· 李朝威《柳毅传》

    (4) 又如:耸壑昂霄(矗立山谷间,高耸入云霄。比喻超拔出众,出人头地)

    (5) 向上跳;向上动 。如:耸擢(跳跃);耸体(犹耸身)

    (6) 劝勉

    教之春秋而为之,耸善而抑恶焉。——《国语·楚语上》。又如:耸恿(劝说);耸劝(劝导;警惕自勉)

    (7) 通“怂”。怂恿 。如:耸恿(怂恿);耸臾(怂恿);耸踊(怂恿);耸惑(怂恿诱惑);耸踊(怂恿)

    (8) 惊动;惊惧

    耸之以行。——《左传·昭公元年》

    驷氏耸。——《左传·昭公十九年》

    身耸除洁。——《国语·周语下》

    体轻似无骨,观者皆耸神。——刘禹锡《观柘枝舞》

    (9) 又如:危言耸听;耸惧(恐惧。即悚惧);耸激(犹激励);耸踊(欢腾)

    英文翻译

    urge on; rise up; stir, excite

    方言集汇

    ◎ 粤语:sung2

    宋本广韵

    tīng [ting]
    部首: 319
    笔画: 7
    五笔: KRH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RHML
    四角: 62021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本字从耳德,壬( tìng)声。从耳德,即耳有所得,今简化为“听”。“听”本义“笑貌”。从口,斤声。本义:用耳朵感受声音)

    (2) 同本义

    听,聆也。——《说文》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书·泰誓中》

    无稽之言勿听。——《书·大禹谟》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礼记·大学》

    行人驻足听。——《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听妇前致词。——唐· 杜甫《石壕吏》

    夜阑卧听风吹雨。——《资治通鉴·唐纪》

    听于庭。

    听取蛙声一片。——宋· 辛弃疾《西江月》

    (3) 又如:听知(听到);听受(聆听,用耳感受声音);听言(道听途说,没有根据的话);听真(听得真切);听直(听取曲直)

    (4) 接受,听信,接纳

    不听寡人。——《战国策·魏策》

    故听之。——《史记·项羽本纪》

    而听细说。

    壹听陵言。——《汉书·李广苏建传》

    开张圣听。——诸葛亮《出师表》

    (5) 又如:听人(听从别人的意见,任人支配。喻愚昧);听用(听从并予采用或任用);听纳(听从采纳;听谏纳善);听能(听从能者的意见);听唤(听从使唤)

    (6) 治理,管理或执行事务 。

    (7) 如:听政(执政;处理政务);听治(处理政事)

    (8) 决断;审理 。

    (9) 如:听决(听断,判决);听治(处理政事)

    (10) 等候;待 。

    (11) 如:听用(听候任用);听选(等候任命)

    (12) 听凭,任凭。

    (13) 如:听人穿鼻(让人牵着鼻子走。比喻任人支配而无主见);听其自便(听凭人任意行动);听势(听凭情势的发展变化)

    (14) 侦察

    请谓(为)王听东方之处。——《战国策》

    名词

    (1) 耳朵

    翏翏而为穷苦愁怨之声,不啻风泉之满听矣。——清· 黄宗羲《金介山诗序》

    (2) 马口铁罐。

    (3) 如:听装午餐肉;听装咖啡。亦用作听装物品的量名。

    (4) 如:一听香烟;一听奶粉;听装(用听包装)

    (5) 耳目,间谍

    且仁人之用十里之国,则将有百里之听。——《荀子》

    (6) 厅堂。古代官府办公处,后作“厅”

    病人或至数百,听廊皆满。——《资治通鉴》

    大司马府听前有一老槐,甚扶疏。——《世说新语·黜免》

    英文翻译

    hear; understand; obey, comply

    方言集汇

    ◎ 粤语:jan5 teng1 ting1 ting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十六軫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宜引眞A上聲開口三等眞Angjinx/ngiinŋĭĕ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