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苦
词语释义
危难困苦。
指危难困苦中的生灵。
词语解释
危难困苦。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家之所有尽散以饗士,士方其危苦之时,易德耳。”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二章第一节:“被征发人前有服役死亡的危苦,后有商贾索债的压迫。”
指危难困苦中的生灵。
唐 张仲方 《赠毛仙翁》诗:“定是烟霞列仙侣,暂来尘俗救危苦。”
引证解释
⒈ 危难困苦。
引《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家之所有尽散以饗士,士方其危苦之时,易德耳。”
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二章第一节:“被征发人前有服役死亡的危苦,后有商贾索债的压迫。”
⒉ 指危难困苦中的生灵。
引唐张仲方《赠毛仙翁》诗:“定是烟霞列仙侣,暂来尘俗救危苦。”
危苦的网络释义
危苦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人,中间是山崖,下面腿骨节形。人站在山崖上,表示很高。本义:在高处而畏惧)
(2) 同本义
危,在高而惧也。——《说文》
决危而美名者。——《鬼谷子》。注:“山高也。”
榣木不生危。——《国语·晋语》。注:“高险也。”
高而不危。——《孝经》。郑注:“殆也。”
(3) 恐惧;忧惧
窃为君危之。——《战国策·西周策》
(4) 又如:人人自危;危心(心存戒惧);危怖(恐惧不安);危栗(恐惧战栗);危气(气馁;危惧);危悚(危悰,危惧);危视(惊视);危睇(俯视而感到惊恐)
(5) 威胁,摧败
能危山东者,强 秦也。——《战国策·齐策一》
(6) 使危险;伤害;损伤
今先生之立法术,设度数,臣窃以为危于身而殆于躯。——《韩非子·问田》
危士臣,构怨于诸侯。——《孟子·梁惠王上》
(7) 又如:危国(危害国家)
(8) 败亡,灭亡
魏必危。——《战国策·秦策四》
(9) 怀疑,疑虑
夫妻相冒,日以相危。——《吕氏春秋·明理》
形容词
(1) 高
危冠广袖楚宫妆,独步闲庭逐夜凉。——唐· 高适《听张立本女吟》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李白《夜宿山寺》
断壁危楼。——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2) 又如:危楼(高楼);危巧(高峻而精巧);危邪(高而偏斜);危岑(高峻的山峰);危砌(高墙);危柯(高枝);危亭(耸立于高处的亭子);危冠(古时的高冠);危台(高台)
(3) 危险; 危难
法不信,则君行危矣。——《韩非子·有度》
亡弗不能存,危弗能安。——《韩非子·十过》
危而不持。——《论语·李氏》
安危不可知。——《汉书·李广苏建传》
危难之间。——诸葛亮《出师表》
危急存亡。
(4) 又如:危地(危险的地方);危急存亡之秋(危险急迫到了决定生死存亡的关头);危道(危险的措施);危行(危险的行动);危危(极其危险);危困(危急困穷);危脆(危险脆弱)
(5) 很陡峭的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唐· 王维《过香积寺》
(6) 又如:危径(险峻的山路);危狭(险峻狭窄);危峭(高峻峭拔);危峨(高峻的山岭);危峰(高峻的山峰);危崖(高峻的悬崖);危朗(高峻而开朗);危峦(险峻的山峦);危壁(陡峭的山崖)
(7) 特指人将死
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危。——《素问》。王冰注:“危者,言其近死犹有生者也。”
(8) 又如:病危;垂危
(9) 绷得紧;强劲
丰肉而短,宽缓以荼,若是者为之危弓,危弓为之安矢。——《周礼》
(10) 端正
危然处其所而反其性。——《庄子》
(11) 又如:危坐(端坐;正坐)
(12) 不正
故薄薄之地,不得履之,非地不安也,危足无所履者,凡在言也。——《荀子》
名词
(1) 屋脊
痤( 范痤)因上屋骑危。——《史记·魏世家》
(2) 艰难困苦
十年携手共艰危,以沫相濡亦可哀。——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
(3) 姓
副词
几乎;差点儿
我危得之。——《汉书》。颜师古注: 孟康曰:“危,殆也。我殆得为天子也。”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沙头角腔] ngui2 [东莞腔] ngui2 [梅县腔] ngui2 [台湾四县腔] ngui2 [客英字典] ngui2 [陆丰腔] ngui3 [客语拼音字汇] ngui2 [宝安腔] ngui2 [海陆丰腔] ngui2
◎ 潮州话:ngui5 (ngûiⁿ)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危 | 魚爲 | 疑 | 支B合 | 平聲 | 支 | 合口三等 | 止 | 支B | ŋĭwe | ngye/ngwe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艸,古声。本义:苦菜)
(2) 同本义,即“荼”
苦,大苦苓也。——《说文》
采苦采苦,首阳之下。——《诗·唐风·采苓》
濡豚包苦实蓼。——《礼记·内则》
天子于是食苦。——《穆天子传》
(3) 又如:苦苣(野苣。又名荼);苦荼(苦菜);苦賈(苦菜)
(4) 病;病痛
自苦而居海上。——《吕氏春秋·遇合》。注;“伤也。”
皆甚苦之。——《吕氏春秋·贵卒》。注:“病也。”
苦垮之家。——《淮南子·精神》。注:“疾也。”
(5) 又如:苦车(晕车。乘车时有晕眩呕吐等感觉);苦船(晕船。乘船时有晕眩呕吐等感觉)
形容词
(1) 苦味,跟“甘”、“甜”相对。古称“五味”之一
谁为荼苦。——《诗·邶风·谷风》
而凡味之似苦,亦命为苦。——《广雅》
以苦养气。——《周礼·疡医》。注:“火味也。”
苦胜辛。——《素问·五运行大论》
则苦雨数来。又,苦者人所恶。故甘苦为物之美恶,亦为人之爱恶。——《礼记·月令》
大率不能甘而善苦。——明· 刘基《苦斋记》
(2) 又
其味皆苦。
良药苦口利于病。
李以苦存。
(3) 又如:苦瓠子(苦瓜。喻指受苦人);苦艳艳(苦味浓浓的);苦行(在寺院专事劳作的净人,即未出家的人);苦口师(指茶);苦荼(苦茶,苦茗。即茶)
(4) 痛苦;困苦
其毒大苦。——《诗·小雅·小明》
妇啼一何苦。——唐· 杜甫《石壕吏》
俾困苦不可忍。——清· 方苞《狱中杂记》
其平居常苦于多疾。——宋· 苏轼《教战守》
(5) 又如:苦厄(苦难;厄运);苦主(命案中被害者的家属);苦脑子(命苦;可怜;苦命人;可怜的人);苦滴滴(形容人十分痛苦);苦淹淹(苦恹恹,苦厌厌。形容非常痛苦、悲惨);苦孜孜(痛苦悲切)
(6) 刻苦
盖以苦学力文所致。——白居易《与元九书》。又如:苦读
(7) 劳苦;辛苦
母氏劳苦。——《诗·邶风·凯风》
辨其功苦。——《管子·小筐》。注:“谓滥恶。”
辨其苦良。——《周礼·典妇功》
从师苦而欲学之功也。——《吕氏春秋·诬徒》
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韩非子·五蠹》
(8) 又如:苦节(艰苦卓绝、守志不谕的节操);苦绷苦拽(不辞辛苦,东拼西凑)
(9) 贫穷
苦,穷也。——《广雅》
(10) 又如:苦哈哈(非常穷的人);苦混混(穷人);苦胎(对穷人的蔑称);苦尽甘来(苦日子结束,好日子到来);苦日子
动词
(1) 困扰;困辱
长史自不欲苦物。——《世说新语·赏誉》
(2) 又如:苦计(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所使用的计策);苦恨(苦恼);苦煎(形容身心备受折磨)
(3) 使困苦,困于
不苦一民。——《战国策·秦策》。注:“劳也。”
纳至忠甚苦。——《汉书·谷永传》。注:“劳也。”
何苦而不平(苦于山挖不平。)——《列子·汤问》
天下苦秦久矣。——《史记·陈涉世家》
若辈得无苦贫乎。——明· 崔銧《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4) 又如:苦热(苦于炎热;酷热);苦饥(困于饥饿;很饿)
(5) 恨,怨嫌
人苦不知足。——《后汉书·岑彭传》
(6) 又如:苦竹哀丝(谓怨苦之情发于管弦);苦毒(痛恨)
副词
(1) 竭力;尽力
杨朗苦谏不从。——《世说新语·识鉴》
何必劳神苦思。——宋· 苏轼《教战守》
(2) 又如:苦死(拼命,极力);苦虑(苦思冥想);苦谏(苦心竭力地规劝)
(3) 甚,很。表示程度
帝遂召武子苦责之。——《世说新语·方正》
(4) 又如:苦爱(酷爱);苦会(很会)
(5) 幸好,幸亏
这孟州城是个小去处,那土城苦不甚高。——《水浒传》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ku3 fu3 [东莞腔] ku3 [沙头角腔] ku3 fu3 [宝安腔] ku3 fu3 [海陆丰腔] ku3 fu3 [梅县腔] fu3 ku3 [陆丰腔] ku3 [客英字典] ku3 fu3 [客语拼音字汇] fu3 ku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苦 | 康杜 | 溪 | 模 | 上聲 | 麌 | 開口一等 | 模 | 遇 | khox/qu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