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语

pàn yǔ [ pan yu]
繁体 判語
注音 ㄆㄢˋ ㄩˇ

词语释义

1.犹今之判决书。 2.科举考试的内容之一。指考生对"疑事"所下的断语。

词语解释

  1. 犹今之判决书。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三》:“有大辟者,俾先示以判语,赐以酒食而付去。”

  2. 科举考试的内容之一。指考生对“疑事”所下的断语。

    《警世通言·老门生三世报恩》:“只拣嫩嫩的口气,乱乱的文法,歪歪的四六,怯怯的策论,憒憒的判语,那定是少年初学。” 清 顾炎武 《日知录·经义论策》:“第二场:论一道,詔誥表内科一道,判语五条。”

引证解释

⒈ 犹今之判决书。

宋王谠《唐语林·补遗三》:“有大辟者,俾先示以判语,赐以酒食而付去。”

⒉ 科举考试的内容之一。指考生对“疑事”所下的断语。

《警世通言·老门生三世报恩》:“只拣嫩嫩的口气,乱乱的文法,歪歪的四六,怯怯的策论,憒憒的判语,那定是少年初学。”
清顾炎武《日知录·经义论策》:“第二场:论一道,詔誥表内科一道,判语五条。”

判语的国语词典

法官听讼时判定讼案的文词。

判语的网络释义

判语

  • 判语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pàn yǔ,意思是犹今之判决书。
  • 判语造句

    主耶稣,我赞美你,你的公义好象高山,你的信实达到穹苍,你的判语如同深渊。
    作礼将为是,刚才踌躇顾视则又不是,故沩山当作水牯牛下二人的判语云“或时明,或时暗”。
    在论证自己观点时,侯教授还曾借鲁迅的判语以自壮。
    五王爷向本座介绍您的时候,给了八个字的判语‘心细如发,性韧如丝’,对您很是推崇。
    照壁朝南的墙面恰似官府的公告栏,经常贴满了官府的告示、批词、判语等等文件,供人阅读抄录。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网络时代或许比狄更斯笔下的维多利亚时代更适合这句判语。
    中立国监察委员会应按实际可能尽早审定此等报告,并将其判语尽先送交军事停战委员会。
    而文章作者一概而论下的判语,只能说目的性很强。
    广东天文学会有关专家日前对全年广州气候下了这样的判语。
    对于挖煤这个高危行业,民间早就流行一句判语吃阳间的饭,挣阴间的钱。
    在黄峰诉福田区人事局一案中,孰是孰非有待法院根据事实和法律最终裁断,笔者无意于此乱下判语干扰司法。
    说的是贪官县令王鲁,在看到百姓联名状告自己手下主簿贪污时的判语。
    这一幕让我想到胡适对于自由的一句判语。
    明代《新篡四六合律判语》直言僧人“门专寂灭,当遵释氏之条;故夫妇虽人纪之常,而僧道无娶婚之理”。
    最直的好像是弯的,最巧的好像是笨的,最聪明的好像最糊涂的,最漂亮的好像是最丑的,这个字张舜徽先生有一个判语,叫“不外一个装字”。
    对此,王维在为六祖慧能撰写的碑铭中,有中肯的判语“众生为净土”、“世事是度门”。
    “张爱玲传人”“张派”等判语是一种无疑的盛赞,这与大陆资深女作家们努力与张爱玲撇清关系的姿态完全不同。
    这场考说理文“论”及应用文体“诏、诰、表、判语”,均有字数限制,不足或超过均为犯规。
    广东天文学会有关专家昨日对全年广州气候下了这样的判语。
    但黄大人对锄倭盟下的判语是误会了。

    汉字详情

    pàn [pan]
    部首: 208
    笔画: 7
    五笔: UDJH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多用男性
    仓颉: FQLN
    四角: 92500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兼会意。从刀,半声。从刀,表明其意义与刀有联系。“半”是把牛分开。本义:分,分开)

    (2) 同本义

    判,分也。——《说文》

    继犹判涣。——《诗·周颂·访落》

    纪于是乎判。——《左传·庄公三年》

    若七德离判,民乃携贰。——《国语·周语中》

    遂判为十二,合为七国,威分于陪臣之邦。——柳宗元《封建论》

    (3) 又如:判割(分割);判妻(丈夫去世或与丈夫离异后再嫁的妇女);判散(分散);判礼(分离;分开);判迹(分道而行);判裂(割裂;分离)

    (4) 判决

    太尉判状辞甚巽(恭顺)。——唐· 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

    (5) 又如:审判(审理和判决);判词(判决的文词);判牍(判决司法案件的文书);判有罪;判无罪

    (6) 区别;分辨

    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庄子·天下》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宋· 苏洵《六国论》

    (7) 又如:判别是非;判正(分辨是非曲直)

    (8) 裁定 。如:公判;评判(判定胜负或优劣);判事(判决事务的是非曲直);判个死日(预知死期。判:断定);判命(判定人的命运;拼命);判析(裁决)

    (9) 评定做上符号或记号

    使者呈上书看时,封面上判云:“汉大丞相付 周都督开拆。”——《三国演义》

    (10) 又如:判卷子;判阅(批阅)

    (11) 球赛中裁定球或球员的情况 。如:判发球出界;判跑垒员安全进垒

    (12) 通“拚”。舍弃

    海波无底珠沉海,采珠之人判死采。——元稹《采珠行》

    名词

    (1) 半

    凡有责者有判书。——《周礼·朝士》。注:“半分而合者。”

    卿大夫判县。——《周礼·小胥》。按:“宫县四面,判县两面。”

    掌万民之判。——《周礼·媒氏》

    璋判白。——《公羊传·定公八年》

    天地判合。——《汉书·翟义传》

    (2) 判决狱讼的官 。如:州判;通判;判司(官名。掌批判文牍的官);判官头(雕绘着判官的马鞍)

    (3) 裁决诉讼的文书 。如:判花(花押。旧时在判决书后签字花押)

    英文翻译

    judge; discriminate; conclude

    方言集汇

    ◎ 粤语:pun3
    ◎ 客家话:[宝安腔] pan3 [沙头角腔] pan5 [陆丰腔] pan3 [客英字典] pan5 [台湾四县腔] pan5 [梅县腔] pan5 [海陆丰腔] pan6 [客语拼音字汇] pan4 [东莞腔] pan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二十九換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普半去聲合口一等phuanh/phuannpʰuɑn
    yǔ,yù [yu]
    部首: 226
    笔画: 9
    五笔: YGKG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IVMMR
    四角: 31761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言,吾声。本义:谈论;议论;辩论)

    (2) 同本义

    语,论也。——《说文》

    于时语语。——《诗·大雅·公刘》。传:“论难曰语。”

    旦日,卒中往往语。——《史记》

    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

    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庄子·秋水》

    (3) 又如:语怪(谈论怪物);语冰(谈论冰);语议(言谈议论)

    (4) 交谈,说话

    语,言也。——《广雅》

    语使能也。——《礼记·文王世子》。注:“语,言也。”

    (5) 又

    既歌而语。

    可与晤语。——《诗·陈风·东门之池》

    笑语卒获。——《诗·小雅·楚茨》

    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庄子·秋水》

    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史记·陈涉世家》

    食不语,寝不言。——《论语·乡党》

    乃向西北奋头,喃喃细语。——《北史》

    (6) 又如:语涩(说话艰难,不流利);语薄言轻(语言轻薄;说话轻佻,不稳重);语吐珠玑(说话、语言像珠玑般优美);语不间歇;语冰(比喻人的识量受到时、地所拘束,见识不广);语语(语其所当语。即说所该说的话)

    (7) 鸟兽虫类鸣叫

    君裙香暖金泥凤,画梁语燕惊残梦。——前蜀· 牛峤《菩萨蛮》

    (8) 又如:语风(在风中鸣叫);语燕(会说话的燕子);语鸟(会说话的鸟);语关关(形容鸟儿鸣叫之声)

    名词

    (1) 说的话

    张胜闻之,恐前语发。——《汉书·李广苏建传》

    语曰:“唇亡则齿寒。”——《谷梁传·僖公二年》

    齐君之语偷。——《左传·文公十七年》

    (2) 又如:语体诗(用口语写的诗);语话(话语;言语);土语(土话);评语(评论的话)

    (3) 特指谚语、古语或成语 。如:语例(用语的惯例);口头语;熟语;韵语;妙语;俚语;豪语

    (4) 词语

    为人性僻躭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唐· 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5) 又如:语惊四座;语泄(密语外泄);语义(也称词义。指词语的意义);语妙天下(言语精妙,无人可及)

    (6) 语言

    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 齐语也。——《孟子·滕文公下》

    (7) 又如:语支(语言学。依谱系分类法分出的比语族小的语言系统);语言文字(语言学与文字学的合称);语简意赅(语言简练,意思完备);语学(研究言语、文字的性质及用法的学问)

    (8) 用以示意的动作或信号 。如:目语;手语;灯语

    (9) 语法学科用来表示句子成人的术语 。如:主语;谓语;宾语、表语、状语

    (10) 另见

    动词

    (1) 告诉,使知道

    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左传·隐公元年》

    吾语女。——《论语·阳货》

    若引其许,若至,语人。——《三国志·方使传》

    夫语妻曰:“为王作剑,三年乃成…往必杀我。”——晋· 干宝《搜神记》

    贫者语于富者曰…——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2) 又如:语言(告诉);语其友;不以语人

    (3) 另见

    英文翻译

    language, words; saying, expression

    方言集汇

    ◎ 粤语:jyu5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