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词

pàn cí [pan ci]
繁体 判詞
注音 ㄆㄢˋ ㄘˊ

词语释义

判词 pàncí

(1) 判决书的旧称

court verdict

(2) 断语,结论

两人得出的判词绝然不一
verdict;conclusion;deduction

引证解释

⒈ 判决书的旧称。

唐康骈《剧谈录·崔道枢食井鱼》:“其后有判词云:‘ 崔道枢所害雨龙,事关天府,原之不可。’”

⒉ 断语;结论。

徐特立《我的生活》:“至于卜卦,我照卜辞判断,常不灵验,其他卜者常验,细究他们的判词,发现均是两可的骑墙语。”

判词的国语词典

法官听讼时判定讼案的文词。

判词的网络释义

判词

  • 所谓判词,是 1.判决书的旧称。 2.“断语,结论”。
  • 判词造句

    《金陵十二钗》正册的判词写她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
    他引用庄子的话,给出了一句冷冰冰的判词——“夫播糠眯目,则天地四方易位。
    判词是中国古代司法机关审理案件的裁决判定书。
    因此许多欧洲国家的法律措辞严厉的推荐几乎没有放入判词。
    写作时,笔者力求寻找到关于本案事实最为完整的史料记载,着力从大法官的判词中寻找到作出判决的一些考量因素。
    宝玉是看了册籍的判词,但一直在打闷葫芦;听乐曲的时候,警幻怕他听不懂,还专门给了他原稿,叫他边看边听。
    相由心生,真正当得“言语无味,面目可憎”八个字,宝玉的判词用在她们身上倒是非常合适腹内原来草莽。
    自由党期望终审法院今天的澄清,能结束外间对法院判词的猜测和关注。
    他居然不能把富安教好的判词完整复述下来,洋相百出。
    贾琏对死去的二姐赌誓说“等我查出来,为你报仇”,熙风的判词是“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都说,贾琏到后来是休弃了凤姐作为报复。
    这份声明,但仅在判词中,不属于有约束力的先例。
    判词-西江月,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曹雪芹 
    特地带上“判词”考验李付沐瞳,然而胡日哲似乎太过紧张,当场掉链子,“判词”说到一半竟忘记下一句,给了李付沐瞳“救场”的机会,轻轻松松接下话茬儿。
    江北人不得到江南籴米买粮,这不是把皇帝老子家的地划界分疆吗?裂国分民,罪比造反!快快开关放行!呵呵,刀笔一字,力敌千军!再看判词。
    判词-西江月,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庶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曹雪芹 
    海德格尔准确地把握了这一点,但并不同意黑格尔对艺术的判词。
    判词隐写了十二位女子的未来命运,暗中预示了一些故事情节。
    《红楼梦》正册判词隐写了十二位女子的未来命运,暗中预示了一些故事情节。
    陪审员的判词一如往常。
    本文从典故、双关和诗歌艺术三方面,就正册判词对这两种译文进行对比赏析。

    汉字详情

    pàn [pan]
    部首: 208
    笔画: 7
    五笔: UDJH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多用男性
    仓颉: FQLN
    四角: 92500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兼会意。从刀,半声。从刀,表明其意义与刀有联系。“半”是把牛分开。本义:分,分开)

    (2) 同本义

    判,分也。——《说文》

    继犹判涣。——《诗·周颂·访落》

    纪于是乎判。——《左传·庄公三年》

    若七德离判,民乃携贰。——《国语·周语中》

    遂判为十二,合为七国,威分于陪臣之邦。——柳宗元《封建论》

    (3) 又如:判割(分割);判妻(丈夫去世或与丈夫离异后再嫁的妇女);判散(分散);判礼(分离;分开);判迹(分道而行);判裂(割裂;分离)

    (4) 判决

    太尉判状辞甚巽(恭顺)。——唐· 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

    (5) 又如:审判(审理和判决);判词(判决的文词);判牍(判决司法案件的文书);判有罪;判无罪

    (6) 区别;分辨

    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庄子·天下》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宋· 苏洵《六国论》

    (7) 又如:判别是非;判正(分辨是非曲直)

    (8) 裁定 。如:公判;评判(判定胜负或优劣);判事(判决事务的是非曲直);判个死日(预知死期。判:断定);判命(判定人的命运;拼命);判析(裁决)

    (9) 评定做上符号或记号

    使者呈上书看时,封面上判云:“汉大丞相付 周都督开拆。”——《三国演义》

    (10) 又如:判卷子;判阅(批阅)

    (11) 球赛中裁定球或球员的情况 。如:判发球出界;判跑垒员安全进垒

    (12) 通“拚”。舍弃

    海波无底珠沉海,采珠之人判死采。——元稹《采珠行》

    名词

    (1) 半

    凡有责者有判书。——《周礼·朝士》。注:“半分而合者。”

    卿大夫判县。——《周礼·小胥》。按:“宫县四面,判县两面。”

    掌万民之判。——《周礼·媒氏》

    璋判白。——《公羊传·定公八年》

    天地判合。——《汉书·翟义传》

    (2) 判决狱讼的官 。如:州判;通判;判司(官名。掌批判文牍的官);判官头(雕绘着判官的马鞍)

    (3) 裁决诉讼的文书 。如:判花(花押。旧时在判决书后签字花押)

    英文翻译

    judge; discriminate; conclude

    方言集汇

    ◎ 粤语:pun3
    ◎ 客家话:[宝安腔] pan3 [沙头角腔] pan5 [陆丰腔] pan3 [客英字典] pan5 [台湾四县腔] pan5 [梅县腔] pan5 [海陆丰腔] pan6 [客语拼音字汇] pan4 [东莞腔] pan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二十九換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普半去聲合口一等phuanh/phuannpʰuɑn
    [ci]
    部首: 226
    笔画: 7
    五笔: YNGK
    五行:
    吉凶:
    仓颉: IVSMR
    四角: 37720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言,司声。本义:言词。按,“辞”、“词”在“言词”这个意义上是同义词。但在较古的时代,一般只说“辞”,不说“词”。汉代以后逐渐以“词”代“辞”)

    (2) 同本义

    词,意内而言外也。——《说文》

    词色甚强。——《世说新语·轻诋》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杜甫《石壕吏》

    门者故不入,则甘言媚词,作妇人状,袖金以私之。——宗臣《报刘一丈书》

    (3) 又如:名词;动词;形容词;词色(声色);词锋(犀利的文笔,好像刀剑的锋芒);词不达意

    (4) 诗文中的词语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姜夔《扬州慢》

    (5) 又如:词科(文词科场;科举考场);词场(文坛、文苑、文辞荟萃的地方;文词科试的场所);词翰(词章);词章(文辞的通称。后用以专称诗赋文章而言)

    (6) 状纸;诉讼

    次日,一乘轿子抬到县门口,正值知县坐早堂,就喊了冤,知县叫补进词来。——《儒林外史》

    (7) 又如:词状(状词;诉状);词因(原因,情由。多指供词,讼状所陈述的内容);词讼(同辞讼。诉讼)

    (8) 文体名,诗歌的一种 。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或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于唐代,盛于宋代。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有小令和慢词两种,一般分上下两阕

    动词

    说,告诉

    其词于宾曰。——《礼记·曾子问》

    英文翻译

    words; phrase, expression

    方言集汇

    ◎ 粤语:ci4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