刎颈之交

wěn jǐng zhī jiāo [ wen jing zhi jiao]
繁体 刎頸之交
注音 ㄨㄣˇ ㄐ一ㄥˇ ㄓ ㄐ一ㄠ
词性 成语

词语释义

刎颈:用刀割脖子。交:交情,友谊。指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或友谊。也作“刎颈至交”。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廉蔺相如列传》:“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成语用法

刎颈之交偏正式;作宾语;含褒义。

刎颈之交的国语词典

语出《史记.卷八一.廉颇蔺相如传》:「卒相与驩,为刎颈之交。」比喻可同生共死的至交好友。明.无名氏《闹铜台.第五折》:「今在一处,结为刎颈之交,同心合意,生死相护。」明.康海《中山狼.第四折》:「真是如胶似漆,刎颈之交。」也作「刎颈交」、「刎颈至交」。

刎颈之交的网络释义

刎颈之交 (汉语词语)

  • 刎颈之交(wěn jǐng zhī jiāo),成语,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 刎颈之交造句

    今天我们誓为刎颈之交,从此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金牌的兄弟情谊胜似刎颈之交!
    中国女排这次出国参赛,一定刎颈之交。
    正是因为廉颇敢于负荆请罪,史上才有了“将相和”的佳话。廉颇和蔺相如后来结成了刎颈之交。
    八拜之交,情同手足;刎颈之交,义同生死。
    他俩是有着三十年友谊的刎颈之交。
    我俩虽是金兰之友,却非刎颈之交。
    他有个闺中谈禅的密友,却是个刎颈之交的娇妻。
    这两个朋友如刎颈之交般的忠诚。
    你我可算是刎颈之交了,今日你有事,我还能袖手旁观吗?
    他虽然不是我的刎颈之交,却是我可以倾吐心声的忘机之友。
    你一直声称是我的刎颈之交,为什么在我落难时你却逃之夭夭呢?
    他平生交游广阔,酒肉朋友多的是,刎颈之交一个也没有。
    伯牙绝弦、管鲍分金、刎颈之交、金兰之好,同性之间友谊单纯而浓烈,无可厚非。
    我能有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就已满足,从未奢望要有所谓刎颈之交。
    有的人面临对手大度宽容,心态平和,廉颇和蔺相如就是由对手转化为刎颈之交,成为中华民族的千古佳话。
    不必是刎颈之交,不必是听他一席话胜于念五年常春藤的硕学鸿儒,只要能絮絮叨叨地聊二十分钟而不厌烦。
    哈哈哈!你我兄弟二人,既要做那管鲍之好,更要做那刎颈之交!若是曹某敢有违背,必将人神共戮!
    古人讲刎颈之交,绿林讲两肋插刀,都算不得朋友间的真谛,只能是特殊朋友的特殊景致。
    朋友这种东西,比起同享锦上添花,却是共度凄惨潦倒,更容易成为刎颈之交。有人曾问:“你爱我冠盖满京华,爱不爱我斯人独憔悴?”——左思右想,仔细度量。原来,还是爱。风息神泪 

    汉字详情

    wěn [wen]
    部首: 208
    笔画: 6
    五笔: QRJH
    五行:
    仓颉: PHLN
    四角: 22200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刀,勿声。本义:割脖子)

    (2) 同本义

    刎,刭也。——《说文新附》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种霸越而灭吴兮,终刎颈于属镂。—— 刘基《述志赋》

    (3) 又如:自刎(割颈部自杀);刎脰(刎颈。割脖子,自杀)

    (4) 割断

    刎,断也。——《博雅》

    刎,亡粉切,割也。——《玉篇》

    马前不得进,后不得退,遂避而逸,因下抽刀而刎其脚。——《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英文翻译

    behead, cut throat

    方言集汇

    ◎ 粤语:man5
    ◎ 客家话:[宝安腔] wut7 [梅县腔] wut7 [台湾四县腔] wut7 [客英字典] vut7 [客语拼音字汇] vun3 [海陆丰腔] wut7 [东莞腔] wun3
    ◎ 潮州话:何温4(忽);又:毛温4(吻),hug4 mug4 (huk muk)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十八吻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武粉上聲合口三等myonx/miuunmĭuən
    jǐng,gěng [jing,geng]
    部首: 616
    笔画: 11
    五笔: CADM
    五行:
    仓颉: NMMBO
    四角: 11182

    详细解释

    gěng

    名词

    (1) 脖子 ——用于“脖颈儿”

    (2) 另见 jǐng

    jǐng

    名词

    (1) (形声。从刀,巠声。从“页”,表示与头有关。本义:颈项)

    (2) 同本义

    颈,头茎也。——《说文》

    小人莫不延颈举踵而愿曰。——《荀子·荣辱》

    譬之是犹欲寿而歾颈也。——《荀子·彊国》

    喜则交颈相靡。——《庄子·马蹄》

    折颈而死。——《韩非子·五蠹》

    颈血溅大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伸颈,侧目。——《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抚其颈曰。——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3) 又如:颈血(刎颈时流出的血。比喻不惜一死)

    (4) 器物像颈或部位相当于颈的部分 。如:瓶颈;鹤颈;颈长如鹅

    (5) 脖子的前面部分

    颈在前,项在后。——《广韵》

    (6) 一星名

    七星;颈,为员官,主急事。——《史记》

    (7) 另见 gěng

    英文翻译

    neck, throat

    方言集汇

    ◎ 粤语:geng2

    宋本广韵

    zhī [zhi]
    部首: 108
    笔画: 3
    五笔: PPPP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INO
    四角: 30302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 同本义

    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说文》

    如语焉而未之然。——《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

    (3) 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之,适也。——《广雅》

    自伯之东。——《诗·卫风·伯兮》

    之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之虚所卖之。(“虚”同“墟”)——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佯狂不知所之者。——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欲之南海,何如?——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4) 又如:之如(前往);之往(去;到);之官(上任;前往任所);之国(前往封地);之适(前往)

    代词

    (1) 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宣王说之。(之:指南郭处士来吹竽。)——《韩非子·内储说上》

    虎因喜,计之曰。(之:这,指上文所说驴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唐· 柳宗元《三戒》

    当分明记之。(之:指共读情景。)——清· 袁枚《祭妹文》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之:代词,指天下事。)——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2) 又如:较之中学时代;因之,他将自己的整个心血都放了进去

    (3) 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郑商人弦高将市于 周,遇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4) 又

    蹇叔哭之。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是指示代词,指代“巫医乐师百工”。)——唐· 韩愈《师说》

    (5) 又如:取而代之;战而胜之;为之感叹;使之顺利发展;与之见面

    (6) 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他的”、“其他的”

    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武王伐纣平话》

    助词

    (1) 的

    (2) 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

    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开火者,军中发枪之号也。

    (3) 又如:钟鼓之声;一家之长;原因之一;夫子之文章

    (4) 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吾见师之出。——《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5) 用于实词与介词之间

    口之于味,有同耆也。——《孟子》

    形容词

    具有字母S的形状的,“之”字形 。如:之江(江流曲折如“之”字者);之字路(曲折如“之”字形的路)

    英文翻译

    marks preceding phrase as modifier of following phrase; it, him her, them; go to

    方言集汇

    ◎ 粤语:zi1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zi1 [梅县腔] tje1 [陆丰腔] zih1 [客英字典] zhi1 zih1 [东莞腔] zu1 [海陆丰腔] zih1 zhi1 [宝安腔] zu1 [沙头角腔] zi1 zu1 [台湾四县腔] zih1
    ◎ 潮州话:ze1 (tsur)【潮阳】zu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七之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止而平聲開口三等tɕĭəcji/tjio
    jiāo [jiao]
    部首: 225
    笔画: 6
    五笔: UQU
    五行:
    吉凶:
    仓颉: YCK
    四角: 00408

    详细解释

    动词

    (1) (象形。小篆字形,象人两腿交叉形。本义:交叉)

    (2) 脚胫相交

    交,交胫也。——《说文》

    交足而待。——《战国策·秦策》

    雕题交趾。——《礼记·王制》

    (3) 又如:交趾(古郡名。汉置,地处五岭以南一带。相传这里的人入睡时,两足相交)

    (4) 交叉;交错,错杂

    交臂厯指。——《庄子·天地》

    交韔二弓。——《诗·秦风·小戎》

    (5) 又如:交裆(裤裆处);交拐(拐弯走);交戟(执戟相交);交牙(如犬牙相交叉);交歧(交错的路径)

    (6) 结交; 交往

    交游士林。——《资治通鉴》

    (7) 又如:交友(结交朋友);交礼(交往的礼节);交驰(交相奔走,往来不断);交绝(关系断绝,绝交);交善(结交);交援(与人交结而得其援助)

    (8) 交接,移交;交换

    交,易也。——《小尔雅》

    厥孚交如。——《易·大有卦》。疏:“交,谓交接也。”

    是言上下之交。——《荀子·儒效》。注:“交谓上下相交接也。”

    静郭君之交。——《吕氏春秋·知士》

    (9) 又如:交盘(点交;交接);交受(犹交易);交点(清点财物,交付与有关的人);交关(交接;紧要关头);交贸(交易)

    (10) 交配

    虎始交。——《礼记·月令》

    备以为交佩。——《楚辞·思美人》

    (11) 又如:交群(交配);交构(亦作交媾。指性交;阴阳交合);交群(交配);交感(指性交)

    (12) 进入;刚到 。如:交子时;交冬至了;交九的天气;交节(临近节气。旧俗认为病人这时候易发生不测)

    (13) 接触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孙子·谋攻》

    情交而不感者。——白居易《与元九书》

    战始三交失蛇矛。——《乐府诗集·陇上歌》

    (14) 又如:交兵,交战;交臂失之(走得很靠近,擦肩而过。形容遇见好机会而又错过);交敌(交手);交绥(交战)

    (15) 送上;付出

    六日内交清。——《广东军务记》

    翌日先交。

    (16) 又如:交作业;交款;交白卷

    (17) 分配 。如:把这个任务交给我们实验室吧

    名词

    (1) 朋友

    交浅而言深,是忠也。——《战国策·赵策》

    (2) 又如:故交;旧交;知交;择交;深交

    (3) 友谊;友情

    交浅而言深,是忠也。——《战国策·赵策》

    (4) 又如:断交;私交;多年之交

    (5) 相互认识,相识 。如:一面之交;他们是点头之交

    (6) 交往

    布衣之交。——《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即共定交。——《资治通鉴》

    交以绝。——清· 周容《芋老人传》

    (7) 又如:绝交;邦交;建交;复交

    (8) 相交之处,毗邻之处 。如:交界;井冈山在宁冈等四县之交

    (9) 交替之际

    十月之交。——《诗·小雅·十月》

    (10) 又如:春夏之交

    (11) 贸易 。如:成交

    (12) 跟头

    鲁达焦躁,把那看的人,一推一交。——《水浒传》

    (13) 地名。汉代交州的略称

    交、 广布鲑珍。——《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副词

    (1) 交替;更替,更迭 。如:交用(交替使用);交移(交替变易);交讼(互相争论);交转(交替)

    (2) 一齐

    中外交荐。——《明史》

    (3) 又如:交至(一齐来到);交下(俱下,齐下);交攻(一并进攻);交赞(一齐称赞)

    (4) 互相,相互

    疏条交映。——吴均《与朱元思书》

    交相问难。——清· 刘开《问说》

    (5) 又如:交注(互相注视);交伐(交相戕害);交沁(相互渗透);交轧(互相排挤、倾轧);交眩(交相惑乱而不明)

    形容词

    (1) 通“姣”

    (2) 美丽

    号曰庄姜。姜交好。——《列女传·齐女傅母》

    (3) 侮慢,骄傲

    彼交匪敖,万福来求。——《诗·小雅·桑扈》

    豢之而俞瘠者,交也。——《荀子·荣辱》

    (4) 通“狡”。狡谲,诡诈

    奉妒昧者谓之交谲。——《荀子·大略》

    英文翻译

    mix; intersect; exchange, communicate; deliver

    方言集汇

    ◎ 粤语:gaau1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gau1 [梅县腔] gau1 gau2 gau5 kau1 [宝安腔] gau1 [客英字典] gau1 [东莞腔] gau1 [海陆丰腔] gau1 [陆丰腔] gau1 [沙头角腔] gau1 [客语拼音字汇] gau1 gau2 gau4 kau1
    ◎ 潮州话:gau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五肴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古肴平聲開口二等krau/keauka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