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札

hán zhá [ han zha]
注音 ㄏㄢˊ ㄓㄚˊ

词语释义

书信。

词语解释

  1. 书信。

    《冷眼观》第十八回:“我也是气昏了,好在你函札具在,笔墨犹新,来日谢恩时,我定要将你致我的原信呈上去。” 梁启超 《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文之浅而易解者,不必小説;寻常妇孺之函札,官样之文牘,亦非有艰深难读者存也。” 朱自清 《白采》:“但 平伯 因转信的关系,却和他常通函札。”

引证解释

⒈ 书信。

《冷眼观》第十八回:“我也是气昏了,好在你函札具在,笔墨犹新,来日谢恩时,我定要将你致我的原信呈上去。”
梁启超《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文之浅而易解者,不必小説;寻常妇孺之函札,官样之文牘,亦非有艰深难读者存也。”
朱自清《白采》:“但平伯因转信的关系,却和他常通函札。”

函札的网络释义

函札

  • 函札
  • 书信。《冷眼观》第十八回:“我也是气昏了,好在你函札具在,笔墨犹新,来日谢恩时,我定要将你致我的原信呈上去。”
  • 梁启超 《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文之浅而易解者,不必小说;寻常妇孺之函札,官样之文牍,亦非有艰深难读者存也。”
  • 朱自清 《白采》:“但 平伯 因转信的关系,却和他常通函札。”
  • 汉字详情

    hán [han]
    部首: 219
    笔画: 8
    五笔: BIBK
    五行:
    仓颉: UNE
    四角: 17772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今隶误作函。本义:舌)

    (2) 同本义

    圅,舌也。——《说文》

    若合而函吾中。——《国语·楚语》。注:“入也。”按,如舌之在口中也。

    口上曰臄,口下曰圅。——《通俗文》

    噱,圅舌也。——《广雅·释亲》

    (3) 盛物的匣子、套子

    函封之。——《战国策·燕策》

    函封。

    买五人之脰而函之。——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4) 又如:剑函;镜函

    (5) 传达消息或指示的信件(古代寄信用木函) 。如:函仪(信件礼物);函章(信件公文);函片(信件);函札(书信)

    (6) 邮政 。如:函购

    (7) 信封

    发函伸纸,…。——《文选·吴质·答东阿王书》

    (8) 铠甲

    函,铠也。——《广雅》

    (9) 又如:函人(制造铠甲的工人)

    动词

    (1) 包含;容纳

    席间函丈。——《礼记·曲礼》。注:“容也。”

    夫函牛之鼎沸。——《淮南子·诠言》。注:“受一牛之鼎也。”

    以函夏之大汉兮。——《汉书·扬雄传》。注:“包容也。”

    函之如海。——《汉书·叙传》。注:“读与含同。”

    臣蜯函珠。——张衡《南都赋》

    (2) 又如:函夏(包函诸夏。意指中国全部);函括(包含,包括);函盖(包含;概括)

    (3) 容纳 。如:函牛(谓能容纳一头牛,指大鼎);函受(犹容纳;包容);函育(容纳化育);函席(谓能容一席的小地方)

    (4) 用匣子或封套装盛

    函梁君臣之首。—— 宋· 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

    (5) 又如:函匣(谓置物于匣中);函封(用匣子盛而封之);函首(用匣子装盛人头)

    (6) 致函;去信 。如:函请(用书信请求或邀请);函调(通过书信方式进行调动;用书信方式进行调查);函邀(用书信方式进行邀请)

    (7) 陷入

    若合而函吾中,吾上下必败其左右。——《国语·楚语上》

    形容词

    (1) 宽阔

    伊兹都之函宏。——左思《吴都赋》。注:“宽大也。”

    (2) 又如:函弘(广大。弘,或作宏)

    英文翻译

    correspondence; a case; a box

    方言集汇

    ◎ 粤语:haam4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ham2 [梅县腔] ham2 [东莞腔] ham2 [客英字典] ham2 [台湾四县腔] ham2 [海陆丰腔] ham2 [宝安腔] ham2 [陆丰腔] ham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二十二覃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胡男平聲開口一等ɣɒmghom/hom
    zhá [zha]
    部首: 420
    笔画: 5
    五笔: SNN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多用男性
    仓颉: DU
    四角: 42910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木,札声。本义:古代用来写字的小木片)

    (2) 同本义

    札,牒也。——《说文》

    皆一札十行,细书成文。——《后汉书·循吏传》

    卿有札书。——《汉书·郊祀志上》

    上令尚书给笔札。——《汉书·司马相如传上》

    上许,令尚书给笔札。——《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郡国诸户口黄籍,籍皆用一尺二寸札,已在官役者载名。——《太平御览》

    (3) 古代公文的泛称 。如:札子(古代官方公文的一种);札付(官府上行下的文书,多指手谕);札吏(旧时官府撰拟公文的使员);札委(旧时官府委派差使的公文);札书(牒,公文);札函(奏折);札稿(文稿);札牍(借指簿册)

    (4) 引申为书信

    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古诗十九首》

    (5) 又如:札帙(犹书函、书套);札诲(赐函教诲。旧时书信套语);札翰(书信)

    (6) 疫病。也指遭瘟疫死亡

    大札则不举。——《周礼》

    土气和,亡札厉。——《列子》

    (7) 又如:札荒(瘟疫与灾荒);札丧(因疫病死亡);札厉(因疫病死亡);札瘟(因疫疠、疾病而死);札手风(手张开而不能自由伸缩的一种病。亦比喻醒态)

    动词

    (1) 拔出;拔除

    毫末不札,将寻斧柯。——《孔子家语》

    (2) 夭死

    疠疾不降,民不夭札。——《左传》

    (3) 书写 。如:札记

    (4) 缠绕;捆,绑 。如:札裹(收拾;打扮);札缚(结扎;捆缚);札合(把分散的东西捆在一起);札足(缠足);札抹(犹缠束);札实(牢靠稳固)

    (5) 同“扎”。刺

    语来言去各仇恨,棒迎拐架当心札。——《西游记》

    (6) 同“炸”

    刽子手将一把铁笊篱,在油锅里捞,…又奏道:“和尚身微骨嫩,俱札化了。”——《西游记》

    英文翻译

    letter, note; correspondence

    方言集汇

    ◎ 粤语:zaat3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zad5 [沙头角腔] zat7 [东莞腔] zat7 [台湾四县腔] zap7 [客英字典] zap7 [宝安腔] zat7 [梅县腔] zap7 [陆丰腔] zhap7 [海陆丰腔] zap7
    ◎ 潮州话:zab4 zag4(tsap tsak) [澄海]zag4(tsak)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十四黠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側八鎋開入聲開口二等ʧætcret/tra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