俳谐

pái xié [ pai xie]
繁体 俳諧
注音 ㄆㄞˊ ㄒ一ㄝˊ

词语释义

俳谐 páixié

(1) 诙谐戏谑;诙谐戏谑的言辞

comic

词语解释

  1. 诙谐戏谑;诙谐戏谑的言辞。

    《北史·文苑传·侯白》:“﹝ 侯白 ﹞通侻不持威仪,好为俳谐杂説。”《新唐书·敬播传》:“尝集俳谐十五篇,为太子欢。” 宋 陆游 《容斋燕集诗序》:“方子之饮酒也,俳谐者箕倨,角抵者裸裎,子何以不怒?” 朱自清 《短诗与长诗》:“ 周君 所译的 日本 诗底特色便在牠们的淡远的境界和俳谐的气息。”

引证解释

⒈ 诙谐戏谑;诙谐戏谑的言辞。

《北史·文苑传·侯白》:“﹝侯白﹞通侻不持威仪,好为俳谐杂説。”
《新唐书·敬播传》:“尝集俳谐十五篇,为太子欢。”
宋陆游《容斋燕集诗序》:“方子之饮酒也,俳谐者箕倨,角抵者裸裎,子何以不怒?”
朱自清《短诗与长诗》:“周君所译的日本诗底特色便在牠们的淡远的境界和俳谐的气息。”

俳谐的国语词典

诙谐、嘲戏。

如:「俳谐文」。

俳谐的网络释义

俳谐

  • 俳谐,指诙谐或戏谑的言辞。语出《北史·文苑传·侯白》:“﹝ 侯白 ﹞通侻不持威仪,好为俳谐杂说。”
  • 俳谐造句

    济豺獭之譬,虽似俳谐,然其义旨,有可求焉。
    日本古代和歌界就将与典雅的正统和歌相对而言的,具有卑俗滑稽性的和歌,称作“俳谐歌”,并专设独立的部类。
    夜半亭,即江户时代俳谐的一个流派,一世为早野巴人,师从蕉门十哲之一的宝井其角,号夜半亭宋阿。
    从袁淑的性格谈起,分析其“为人”与“为文”的相关性,并以俳谐文为例论述其与众不同的写作风格与文章特色。
    日本俳谐诗人松尾芭蕉所提倡的俳谐理念“不易流行”,实际上是在讲求俳谐的风体。
    于是,在三十岁那年的春天,芭蕉遵循俳谐诗人的传统,出门旅行。
    在禅宗“戏言近庄,反言显正”的思维方式影响下,词人创作出不少具有讽刺意味的俳谐词。
    通过对大量词作的禅学观照,发现禅宗的影响是不少俳谐词呈现幽默诙谐风格的重要背景来源。
    这些俳谐文的出现并非偶然现象,可以从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文体的发展变化、文人的思想观念等方面找到其原因。
    南北朝时期,一些南朝文人模拟公文形式创作了许多俳谐文。
    在日本文学史上“风雅”一般指全体艺术,而贯穿在松尾芭蕉艺术之道的“风雅”为俳谐之意。
    学生抱怨他的闲散方式和俳谐师身份不相称。
    汉末以后由于社会风气的转变,建安三国的嘲戏风气使俳谐文学迎来历史上第一个发展高峰;
    第五章《袁淑诗文述论》:概述袁淑俳谐文的主要内容与艺术特色,并分析形成这一艺术特色的原因。

    汉字详情

    pái [pai]
    部首: 221
    笔画: 10
    五笔: WDJD
    五行:
    仓颉: OLMY
    四角: 21211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人,非声。本义:杂戏,滑稽剧)

    (2) 同本义

    俳,戏也。…亦曰优,曰倡。——《说文》

    俳,优乐也。——《三苍》

    是时二世在甘泉,方作觳抵优俳之观。——《史记·李斯列传》

    (3) 又如:俳舞(杂戏歌舞)

    (4) 伶人。指以舞乐杂戏为业的人

    击鼓歌咏作俳倡。——《汉书·霍光传》

    谐笑类俳倡。——汉· 班固《汉书·枚乘传》

    (5) 又如:俳倡(俳优,伶人);俳长(俳优的头目);俳子(俳优之子);俳儿(俳优。亦指俳优之子)

    (6) 对偶,骈俪 。如:俳偶(对偶骈丽);俳语(讲究对偶的骈体文字);俳丽(对偶骈丽)

    形容词

    (1) 诙谐

    好为俳谐杂说,人多爱押之。——《北史·李文博传》

    (2) 又如:俳笑(戏笑);俳谑(戏言。俗称开玩笑);俳体(又称俳谐体。形式上出奇弄巧,或涉于游戏讥笑);俳说(戏笑嘲谑的言辞)

    动词

    安排。用同“排”

    后日我家俳酒馔。——《敦煌变文集》

    英文翻译

    actor; vaudeville show; insincere

    方言集汇

    ◎ 粤语:paai4
    ◎ 客家话:[梅县腔] pai2 [陆丰腔] pai3 [客英字典] pai2 [宝安腔] pai2 [客语拼音字汇] pai2 [海陆丰腔] pai2 fui1 [台湾四县腔] pai2 fui1
    ◎ 潮州话:波埃5(排)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十四皆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步皆皆開平聲開口二等bʰɐibrai/baei
    xié [xie]
    部首: 226
    笔画: 11
    五笔: YXXR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IVPPA
    四角: 32762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从言,皆声。本义:和谐)

    (2) 同本义(强调配合得匀称)

    谐,和也。——《尔雅》

    克谐以孝。——《书·尧典》

    掌司万民之难而谐和之。——《周礼·调人》

    如乐之和,无所不谐。——《左传·襄公十一年》

    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夫妻谐老。——《初刻拍案惊奇》

    (3) 又如: 谐当(妥当);谐和(各组成部分之间协调地相互联系在一起的);谐调(和谐);谐奏(和协地演奏);谐律(谐合于音律)

    (4) 言语或行为有趣而引人发笑

    上以朔口谐辞给,好作问之。——《汉书·东方朔传》

    心亲不复异新旧,使脱巾屦相谐嬉。——宋· 王安石《和刘贡甫燕集之作》

    醉中共笑语,往往杂谐谚。——明· 高启《赠杨荥阳》

    (5) 又如:谐易(诙谐平易);谐辞(戏谑之辞);谐谚(诙谐谚语);谐画(富于谐趣的话)

    动词

    (1) 办妥,办成功

    恐事不谐,反遭其害。——《三国演义》

    今事不谐,不过赤族,为社稷死,岂不快乎?——《宋史》

    (2) 又如:谐当(妥当)

    (3) 商定

    当之官者,皆先至西园谐价,然后得去。——《后汉书》

    (4) 又如:谐价(议价成交)

    英文翻译

    harmonize, agree; joke, jest

    方言集汇

    ◎ 粤语:haai4
    ◎ 潮州话:hai5

    宋本广韵

    俳谐的同拼音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