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迹

wěi jì [ wei ji]
繁体 僞跡
注音 ㄨㄟˇ ㄐ一ˋ

词语释义

1.亦作"伪迹"。 2.装假的事;虚伪的事。

词语解释

  1. 亦作“偽跡”。装假的事;虚伪的事。

    《文选·任昉<奏弹刘整>》:“未见 孟尝 之深心,唯斆 文通 之伪迹。” 李善 注引《东观汉书》:“ 高凤 ,字 文通 ……年老,声名著闻。太守连召请,恐不得免,自言‘ 凤 本巫家,不应为吏。’又与寡嫂诈讼田,遂不仕。” 唐 刘知几 《史通·杂说下》:“夫 晋 、 宋 已前,帝王传授,始自锡命,终於登极。其间笺疏款曲,詔策频繁。虽事皆伪跡,言并饰让,犹能备其威仪,陈其文物,俾礼容可识,朝野具瞻。”

引证解释

⒈ 亦作“偽跡”。装假的事;虚伪的事。

《文选·任昉<奏弹刘整>》:“未见孟尝之深心,唯斆文通之伪迹。”
李善注引《东观汉书》:“高凤,字文通 ……年老,声名著闻。太守连召请,恐不得免,自言‘ 凤本巫家,不应为吏。’又与寡嫂诈讼田,遂不仕。”
唐刘知几《史通·杂说下》:“夫晋、宋已前,帝王传授,始自锡命,终於登极。其间笺疏款曲,詔策频繁。虽事皆伪跡,言并饰让,犹能备其威仪,陈其文物,俾礼容可识,朝野具瞻。”

伪迹的网络释义

伪迹

  • 亦作“伪迹”。装假的事;虚伪的事。在现代伪迹普遍的用法于识别古代书法的真假之称:
  • 书法伪迹
  • 《文选·任昉》:“未见 孟尝 之深心,唯斆 文通 之伪迹。”
  • 李善 注引《东观汉书》:“ 高凤 ,字 文通 ……年老,声名著闻。太守连召请,恐不得免,自言‘ 凤 本巫家,不应为吏。’又与寡嫂诈讼田,遂不仕。”
  • 唐刘知几 《史通·杂说下》:“夫 晋 、 宋 已前,帝王传授,始自锡命,终於登极。其间笺疏款曲,诏策频繁。虽事皆伪迹,言并饰让,犹能备其威仪,陈其文物,俾礼容可识,朝野具瞻。”
  • 汉字详情

    wěi [wei]
    部首: 221
    笔画: 6
    五笔: WYLY
    五行:
    仓颉: OIKS
    四角: 24227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兼形声。从人,从为,为亦声。本义:欺诈)

    (2) 同本义

    伪,诈也。——《说文》。徐锴曰:“伪者,人为之,非天真也。”

    无或诈伪淫巧。——《礼记·月令》

    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荀子·性恶篇》

    (3) 又如:伪诈(欺诈);伪怠(欺诈懈怠);伪服(骗居尊位);伪人(伪夫。伪善、诈伪之人);伪巧(诈伪奸滑);伪臣(诈伪之臣);伪民(诈伪的人);伪行(诈伪的行为)

    (4) 人为;矫饰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

    (5) 伪装;假装

    然则舜伪喜者与?——《孟子·万章上》

    (6) 又如:伪廉(假装廉洁);伪行(假装出某种行为;假装);伪冒(假冒;冒充);伪从(假作同意);伪让(假意谦让)

    (7) 伪造,假作 。如:伪易(作假偷换);伪作(假造);伪从(假作同意)

    形容词

    (1) 虚假;不真实

    作伪主以行。——《礼记·曾子问》

    道恶乎隐而有真伪?——《庄子·齐物论》

    寄伪儿啼。——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古书之正伪。——唐· 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伪为屋券。——明· 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家藏伪章。——清· 方苞《狱中杂记》

    (2) 又如:伪言(虚假的言论);伪名(假名);伪行(虚假的行为);伪命(虚假的命令);伪辞(虚假的言辞);伪态(虚伪的态度);伪意(虚假的心意);伪戾(诈伪乖戾);伪俗(诈伪的风气)

    (3) 非法;非正统

    且臣少事伪朝。——晋· 李密《陈情表》

    (4) 又如:伪政府;伪组织;伪庭(伪朝);伪师(僭伪、非正统政权的军队);伪国(僭伪之国);伪朝( 伪、非正统的王朝)

    英文翻译

    false, counterfeit, bogus

    方言集汇

    ◎ 粤语:ngai6

    宋本广韵

    [ji]
    部首: 306
    笔画: 9
    五笔: YOPI
    五行:
    仓颉: YYLC
    四角: 30303

    详细解释

    名词

    (1) 同本义

    赵主父令工施钩梯而缘 播吾(山名),刻疏人迹其上。——《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2) 又如:浪迹天涯;人迹(人的足迹);人迹罕至;迹蹈(重复走过的路);迹状(行迹);迹响(踪迹和声响)

    (3) 留下的印子

    蟆入草间,蹑迹披求。——《聊斋志异·促织》

    (4) 又如:痕迹;血迹;笔迹;墨迹

    (5) 前人留下的事物(主要指建筑或器物)

    故平公之迹不可明也。——《韩非子·难一》

    (6) 又如:古迹;胜迹;古城墙的遗迹;史迹;迹相(表露出来的不很显著的情况,可借以推断过去或将来)

    (7) 通“绩”。功劳

    如是则其迹长矣。——《荀子·正名》

    动词

    (1) 追踪;追寻

    逻者见之,知非其国人也,迹其所憩执之。——岳珂《桯史》

    (2) 又如:迹察(寻迹察访);迹盗(跟踪查捕盗贼);迹访(寻访)

    (3) 遵循 。如:迹附(追随)

    英文翻译

    traces, impressions, footprints

    方言集汇

    ◎ 粤语:zik1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ziak7 [客英字典] ziak7 [海陆丰腔] ziak7 [陆丰腔] ziak7 [宝安腔] ziak7 zit7 [东莞腔] ziak7 [梅县腔] ziak7 zit7
    ◎ 潮州话:ziah4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二十二昔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資昔昔開入聲開口三等tsĭɛkciek/zi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