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侧面站立的人形。“人”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并使用语言的高等动物)
(2) 同本义
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籀文象臂胫之形。——《说文》
故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礼记·礼运》
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食者,谓之人。——《列子·黄帝》
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清· 洪亮吉《治平篇》
(3) 又如:人王(人中之王);人满(人多);人寰(人世);人欲(人的嗜欲);人人言(人的评论);人色(人的正常面色);人头号令(用人头示众以示儆戒);人淘里(人群里)
(4) 某人;某种人;某些人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滕文公上》
智伯说,又令人请地于 魏。——《韩诽 子·十过》
(5) 又如:人兵(兵马);猎人;主持人;盲人;工人;介绍人;行人;证人;法人;报人;强人;恩人
(6) 人材;杰出人物 。如:人材(有才学、品貌好的人);人英(俊杰,英杰);人龙(比喻人中俊杰)
(7) 指人手,干事的人 。如:人役(仆役;奴婢;差役,差人);人奴(家奴;奴仆);人匠(工匠;匠人)
(8) 别人,他人
与人罕言语。——明· 魏禧《大铁椎传》
(9) 又如:人去不中留(本人坚决要离去,他人要留是留不住的);人皆下之(人家都瞧不起他);人物(别人的东西);人我(他人与我);人言(别人的评议)
(10) 民,百姓
吴广素爱人。——《史记·陈涉世家》
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清· 林觉民《与妻书》
(11) 又如:人帐(常人);人佚(民佚);人黎(平民,百姓);人听(即民听,指老百姓的视听);人上(众人之上);人宗(众人的楷模);人等(众人,许多人)
(12) 智人 。如:北京人;蓝田人;弗洛里斯巴德人
(13) 指成年人
以一人生三计之。——清· 洪亮吉《治平篇》
(14) 又如:人种(能传种接代的男人)
(15) 人事,泛指人生所接触到的一切社会现象 。如:人遐世远(人情世事久远);人非物换(人和东西都不同于过去的了);人心浇薄(人情淡漠);人功(人事,指人情事故);人故(人事,人之所为);人术(谓处置人事的谋略);人瑞(人事方面的吉祥征兆);人籍(载有人事内容的典籍);人验(指可资验证的人事)
(16) 尘世;人世 。如:人家(人间);人我相(佛教指没有真正解脱时的状况);人曹官(人间的官员);人道(佛教六道之一。犹人界);人代(人世);人宇(人间);人封(人间;尘世);人境(尘世)
(17) 人的身体 。如:我今天人不舒服;他人在心不在
(18) 指人情事理 。如:人功道理(人情事理);人意儿(人情)
(19) 男女性交 。如:人道惧绝(丧失了性交能力);人道(指男女交合);人事(男女间情欲之事)
(20) 伴侣
上与神明为友,下与造化为人。——《淮南子》
(21) 果仁。后作“仁”
核者,人也。古曰核,今曰人。——《尔雅·释木》郝懿行义疏
(22) 通“仁”。仁爱
谓之好人。——《管子·侈靡》
术礼义而情爱人。——《荀子·修身》
故君子责人则以人,责己则以义。——《吕氏春秋·举难》
代词
(1) 每人 一定人群中的每一个
人皆贺之。——《淮南子·人间训》
(2) 又如:人人(每个人;所有的人);人不可貌相
形容词
人为,人造成的 。如:人厄(人为的困苦、灾难);人火(因人为过失造成的火灾);人均(人为的乐声);人患,人妖(人为的灾祸)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ngin2 [沙头角腔] gnin2 [客英字典] ngin2 [海陆丰腔] ngin2 [客语拼音字汇] ngin1 ngin2 [东莞腔] ngin2 [宝安腔] ngin2 [台湾四县腔] ngin2 [陆丰腔] gnin3
◎ 潮州话:nang5 (nâng) ring5 (jîng)[揭阳]rêng5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仁 | 如鄰 | 日 | 眞A | 平聲 | 眞 | 開口三等 | 眞A | 臻 | njin/rin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同本义
赵主父令工施钩梯而缘 播吾(山名),刻疏人迹其上。——《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2) 又如:浪迹天涯;人迹(人的足迹);人迹罕至;迹蹈(重复走过的路);迹状(行迹);迹响(踪迹和声响)
(3) 留下的印子
蟆入草间,蹑迹披求。——《聊斋志异·促织》
(4) 又如:痕迹;血迹;笔迹;墨迹
(5) 前人留下的事物(主要指建筑或器物)
故平公之迹不可明也。——《韩非子·难一》
(6) 又如:古迹;胜迹;古城墙的遗迹;史迹;迹相(表露出来的不很显著的情况,可借以推断过去或将来)
(7) 通“绩”。功劳
如是则其迹长矣。——《荀子·正名》
动词
(1) 追踪;追寻
逻者见之,知非其国人也,迹其所憩执之。——岳珂《桯史》
(2) 又如:迹察(寻迹察访);迹盗(跟踪查捕盗贼);迹访(寻访)
(3) 遵循 。如:迹附(追随)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ziak7 [客英字典] ziak7 [海陆丰腔] ziak7 [陆丰腔] ziak7 [宝安腔] ziak7 zit7 [东莞腔] ziak7 [梅县腔] ziak7 zit7
◎ 潮州话:ziah4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積 | 資昔 | 精 | 昔開 | 入聲 | 陌 | 開口三等 | 梗 | 清 | tsĭɛk | ciek/ziek |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从禾,希声。本义:稀疏)
(2) 同本义
稀,疏也。——《说文》
月明星稀。——《文选·曹操·短歌行》。经传皆以希为之。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唐· 杜甫《倦夜》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晋· 陶潜《归园田居》
(3) 又如:稀棱挣(稀疏的样子);稀撒撒(稀剌剌);稀星(稀疏的星);稀零零(极稀疏);稀稀落落(稀疏的样子;稀疏冷落的样子)
(4) 少,不多
相见常日稀。——《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鞍马稀。——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死者尚稀。——清· 方苞《狱中杂记》
自想此梦稀奇,心下疑惑。——《二刻拍案惊奇》
(5) 又如:稀稀罕儿(稀罕少见的东西);稀行(不常来;稀客)
(6) 薄,不浓
我们的衙门里每天煮了十几大锅的稀饭施给穷人。——巴金《灭亡》
(7) 又如:稀流薄荡(形容液体稀薄波动);稀解粥(稀粥);稀溜溜;稀淡(极淡,不浓密)
副词
(1) 很;极。形容程度深
床上的铺盖已经掀得稀乱,一个凳子躺在被铺上。——鲁迅《而已集·再谈香港》
(2) 又如:稀不相干(一点儿也不相干);稀秃湿(湿透了);稀醉(烂醉)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陆丰腔] hi1 [东莞腔] hi1 [海陆丰腔] hi1 [宝安腔] hi1 [台湾四县腔] hi1 [客英字典] hi1 [客语拼音字汇] hi1 [梅县腔] hi1
◎ 潮州话:hi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希 | 香衣 | 曉 | 微開 | 平聲 | 微 | 開口三等 | 微 | 止 | hioi/xioi | xĭəi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古字为爳”。形声。小篆字形,从网,干声。本义:捕鸟用的长柄小网)
(2) 同本义
爳,网也。《说文》
罕车飞扬。——扬雄《羽猎赋》
毕曰罕车,主弋猎。——《史记·天官书》
(3) 又如:罕车(载有猎狩等网具的车;星宿名,毕宿的别名。因毕八星排列如网,故名)
(4) 旌旗名
云罕九游。——张衡《东京赋》
(5) 又如:罕旗(古代帝王所用的旗帜。旗有九斿,或有九旒);罕毕(古代帝王仪仗之旗)
形容词
(1) 稀;少
叔发罕忌。——《诗·郑风·大叔于田》
罕见曰闻名。——《礼记·少仪》
盖以罕书也。——《公羊传·桓公六年》
则功筑罕。——《谷梁传·庄公二十九年》
子罕言利。——《论语·子罕》
人之罕至。——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与人罕言语。——明· 魏禧《大铁椎传》
(2) 又如:罕物(希罕的、名贵的物品);罕事(少有的事);罕伦(很少能够与之相比);罕闻(很少听说);罕发(很少发生)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hon3 han3 [陆丰腔] hon3 [海陆丰腔] hon3 han3 [客英字典] hon3 [宝安腔] hon3 [梅县腔] hon3 [东莞腔] hon3 [客语拼音字汇] hon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䍐 | 呼旱 | 曉 | 寒 | 上聲 | 旱 | 開口一等 | 山 | 寒 | xɑn | hanx/xa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