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诵

xí sòng [ xi song]
繁体 習誦
注音 ㄒ一ˊ ㄙㄨㄥˋ

词语释义

学习诵读。

词语解释

  1. 学习诵读。

    《汉书·张良传》:“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 良 异之,常习诵。”《后汉书·皇后纪上·和熹邓皇后》:“又詔中官近臣於 东观 受读经传,以教授宫人,左右习诵,朝夕济济。” 刘师培 《<骈文读本>序》:“经籍之名,臬丝製锡,故必偶类齐音,以资习诵。”

引证解释

⒈ 学习诵读。 《汉书·张良传》:“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

良异之,常习诵。”
《后汉书·皇后纪上·和熹邓皇后》:“又詔中官近臣於东观受读经传,以教授宫人,左右习诵,朝夕济济。”
刘师培《<骈文读本>序》:“经籍之名,臬丝製锡,故必偶类齐音,以资习诵。”

习诵的网络释义

习诵

  • 习诵是汉语词汇,拼音xí sòng,出自《汉书·张良传》。
  • 汉字详情

    [xi]
    部首: 106
    笔画: 3
    五笔: NUD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SIM
    四角: 17120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从羽 。从羽,与鸟飞有关。本义:小鸟反复地试飞)

    (2) 同本义

    習,数飞也。——《说文》

    鹰乃学习。——《礼记·月令》

    习习笼中鸟,举翮触四隅。——晋· 左思《咏史》

    (3) 反覆练习,钻研

    君子以朋友讲习。——《易·象下传》

    是皆习民数者也。——《国 语·周语》。注;“习,简习也。”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皇侃义疏:“习是修故之称也。言人不学则已,既学必因仍而修习,日夜无替也。”

    (4) 又如:习容(练习举止,整饬仪表);习肄(犹练习);习战(练习作战);习非胜是(对错误的事物相习既久,无法矫正,反以为是)

    (5) 通晓,熟悉

    不习于诵。——《战国策·秦策》

    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战国策》

    皆通习之。——唐· 韩愈《师说》

    益习其声。——唐· 柳宗元《三戒》

    不习水战。——《资治通鉴》

    习见习闻。——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习方俗

    (6) 又如:习流(熟悉水流。又指熟悉水战的兵士);习士(熟悉法制的人);习事(熟谙事理);习知(熟知);习水(熟习水性)

    (7) 学习

    始习于大豆。——《吕氏春秋·造父》。注:“学也。”

    习其句读。——唐· 韩愈《师说》

    自幼好武术,习无不精。——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8) 又如:习学(学习);习文练武;讲习(讲授与学习);习业(攻习学业,钻研学问)

    (9) 习惯;习惯于,习以为常

    圣人者,明于治乱之道,习于人事之终始者也。——《管子》

    民习以力攻难,故轻死。——《商君法·战法》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不习水土。——《资治通鉴》

    家人习奢。

    习于钟鼓。——宋· 苏轼《教战守》

    (10) 又如:习熟(习惯熟悉);习闲(游手好闲者);习闻;习安(习惯于安定)

    (11) 训练

    不习,则民不可使也。——《大戴礼记》

    (12) 又如:习教(犹训练);习勒(严格训练);习练(练习;训练);习用(演习);习兵(操演军事);习阵(演习战阵之事)

    (13) 习染

    习善而为善,习恶而为恶也。——《论衡·本性》

    习其家风。——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名词

    (1) 习性;习惯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

    政教习俗,相顺而后行。——《荀子·大略》

    (2) 又如:固习;陋习;恶习;习性;积习

    (3) 亲信

    凡当涂者之于人主也,希不信爱也,又且习故。——《韩非子·孤愤》

    (4) 又如:习故(亲近故旧。又指熟悉故旧的人)

    副词

    (1) 经常,常常

    自是日抱就犬,习示之,使勿动。——柳宗元《三戒》

    车户李旺行了多日,习见匣子沉重,晓得是银子在内。——《二刻拍案惊奇》

    (2) 又如:习洽(经常交往,关系密切);习闻;习用

    英文翻译

    practice; flapping wings

    方言集汇

    ◎ 粤语:zaap6

    宋本广韵

    sòng [song]
    部首: 226
    笔画: 9
    五笔: YCEH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IVNIB
    四角: 37727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言,甬( yǒng)声。本义:背诵、朗读)

    (2) 同本义

    诵,讽也。——《说文》。徐锴曰:“临文为诵。”

    兴道讽诵言语。——《周礼·大司乐》。注:“背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

    春诵夏弦。——《礼记·文王世子》

    宴居有师工之诵。——《国语·楚语》

    子路终身诵之。——《论语·子罕》

    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真诚之劳矣。——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3) 又如:熟读成诵;过目成诵;背诵;诵经;记诵(默记和背诵);诵笃笃(叽叽咕咕,嘟嘟噜噜);诵咏(诵读吟咏);诵诗(诵读《诗经》);诵说(诵读解说);诵数(诵读熟习经书);诵谏(诵读诗歌以作为劝戒);诵忆(背诵并记住);诵号(高声诵经)

    (4) 述说,发表详细内容

    聊为足下诵其所闻。——唐· 韩佥《答陈生书》

    王之为都者,臣知五人焉,知其罪,惟孔距心,为王诵之。——《孟子·公孙丑下》

    (5) 通“颂”。颂扬

    本原事业,只诵功德。——秦《泰山刻石》

    使百姓歌诵,史官纪德。——《后汉书·何敞传》

    垂流亿载,世世叹诵。——汉《司隶校尉杨孟文石门颂》

    (6) 又如:诵德(颂功。颂扬功德);诵法(称颂效法);诵烈(颂扬功业)

    (7) 通“讼”。公开

    平阳侯驰语太尉 周勃, 勃尚恐不胜,赤敢诵言诛之。——《汉书·高后纪》

    (8) 又如:诵言(公然言说)

    (9) 以婉言、隐语讽谏 。如:诵言(讽劝自己的言语);诵训(古代掌管百工的工师所讽诵的谏言)

    名词

    诗篇

    吉甫作诵,穆如清风。——《诗·大雅·烝民》

    英文翻译

    recite, chant, repeat

    方言集汇

    ◎ 粤语:zung6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