熄讼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平息争议。
清 魏源 《<大学>古本叙》:“今虽熄讼,而补传未去,错简未復,则《大学》之谊不章。”
引证解释
平息争议。
清魏源《<大学>古本叙》:“今虽熄讼,而补传未去,错简未復,则《大学》之谊不章。”
熄讼的网络释义
熄讼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火,息声。本义:火熄灭)
(2) 同本义
熄,畜火也。从火,息声。亦曰灭火。——《说文》。按,蓄与灭一义之引申。
(3) 又如:熄火罐头(指能降伏擒拿凡人的法宝);熄火;熄灯(灭灯);火势已熄
(4) 消亡;平息;止
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滕文公下》
王者之迹熄而诗亡。——《孟子·离娄下》
(5) 又如:熄讼(平息争议)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宝安腔] sit7 [台湾四县腔] sit7 [梅县腔] sit7 [海陆丰腔] sit7 [客英字典] sit7 [陆丰腔] sit7 [东莞腔] sit7 [客语拼音字汇] xid5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息 | 相即 | 心 | 職開 | 入聲 | 職 | 開口三等 | 蒸 | 曾 | sik/siok | sĭək |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言,公声。从言的字与讲话有关。本义:争论)
(2) 同本义
讼,争也。…以手曰争,以言曰讼。——《说文》
讼不亲也。——《易·杂卦》
饮食必有讼。——《易·序卦》
会礼之家,名为聚讼。——《后汉书·曹褒传》
(3) 又如:聚颂纷纭;讼辩(争辩);讼斗(争斗);讼怨(争吵怨恨);讼直(申辩是非曲直);讼争(争辩,争吵);讼罪(争辩无罪);讼曲(争论是非曲直)
(4) 打官司
讼,《六书故》:争曲直于官有司也。——《正字通》
争罪曰狱,争财曰讼。——《周礼·地官》注
有狱讼者。——《周礼·大司徒》。注:“争财曰讼。”
争宝之讼解。——张协《七命》
又某氏以不孝讼其子,左右邻械系入老监,号呼达旦。——清· 方苞《狱中杂记》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论语·颜渊》
(5) 又如:讼牒(讼状);讼事(诉讼之事);讼理(讼事处理恰当);讼狱(诉讼之事);讼庭(公堂法庭);讼学(专门讲究诉讼案件之学堂);讼地(为争地而打官司)
(6) 喧哗
亲谗谀而疏贤圣兮,讼谓闾娵为丑恶。—— 汉· 东方朔《七谏·怨世》
(7) 谴责 。如:讼言(责备的话);讼过(自责其过失)
(8) 为人辩冤
汉武帝杀戾太子, 田千秋讼太子冤。—— 宋· 洪迈《容斋随笔》
(莽)在国三岁,吏上书讼冤 莽者以百数。——《汉书·王莽传》
(9) 又如:讼冤(申辩冤屈);讼屈(申冤,辩冤)
(10) 通“颂”。歌颂
一国为之讼。——《韩非子·孤愤》
深讼莽功德。——《汉书·王莽传上》
家给人足,讼声并作。——《易林·否之大有》
名词
诉讼者
政以慈爱为主,劝两讼勿争,词致殷重。——宋· 叶适《故枢密参政汪公墓志铭》
形容词
(1) 通“公”。公开地,明白地
夫有形埒者,天下讼见之;有篇籍者,世人传学之。——《淮南子·兵略》
太尉尚恐不胜诸吕,未敢讼言诛之。——《史记·吕太后纪》
(2) 又如:讼言(公开地说);讼刑(审慎用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