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查子独游雨岩

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高歌谁和余?空谷清音起。非鬼亦非仙,一曲桃花水。

生查子独游雨岩注释赏析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溪里的水清澈见底,我在溪边行走,影子照在溪里。青天落在水底下,天上的行云,也落在溪里,我却像在云里行走。风光这么美丽,使我兴奋,我禁不住高声歌唱,但是有谁来和我呢?只有空旷的山谷,发出清音来和我。这个声音,不像鬼也不像仙,原来是从桃花水里发出来的一曲歌声。

注释
①雨岩:在江西永丰县西二十里的地方。这里的景色奇丽。作者在这里写了不少的词。
②非鬼亦非仙:指岩石的形状奇特。泉水的声音也不同一般。作者在《水龙吟·补陀大士虚空》词的小题中说:“题雨岩。岩,类今所画观音补陀。岩中有泉飞出,如风雨声。”苏轼《夜泛西湖》五绝句:“湖光非鬼亦非仙,风恬浪静光满川。”这里指的是泉水的声音。桃花水,二、三月的黄河水叫桃花水。但颜师古注《汉书·沟洫志》时说:“盖桃方华时,既有雨水,川谷冰泮,众流猥集,波澜盛长,故谓之‘桃花水’。”当以后者为是。
③桃花水:《礼记·月令》上说:“仲春之月,始雨水,桃始华。”

赏析

  这是辛弃疾作品中又一首即事叙景、寓情于事之作。此词作年虽然难以确考,不过可以肯定这是词人削职闲居、退居带湖期间,“倦途却被行人笑,只为林泉有底忙”(《鹧鸪天》)的情况下写作的。题目中的“雨岩”,位于江西永丰县西二十里的博山脚下。据韩淲《涧泉集》卷十二一首题为《朱卿入雨岩,本约同游,一诗呈之》的诗中说:“雨岩只在博山隈,往往能令俗驾回。挈杖失从贤者去,住庵应喜谪仙来。中林卧壑先藏野,盘石鸣泉上有梅……”由此可以想见当地风光之清幽。作者留连雨岩,填词赋诗,以抒发其情怀。

  这首词是作者在游雨岩的时候写的。上片以溪为中心,用天、人、云来烘托出一幅色调清雅的图画。下片写自己的清傲孤独。“高歌谁和余?”这高歌不是一般的歌,是正义的,抗金的歌。和者是“空谷清音起。”从这里也看出作者寄情山水是迫不得已的,但是倔强不渝的爱国决心,却从高歌中唱了出来。词调轻快清新,景色如画。

  此词前二句“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写的是词人在溪边行,从溪水倒影中照出,可见溪水的清澈。溪中倒影不但有人,而且有天,天在溪底,把清溪之“清”写尽。溪水平明如镜,人影只是水镜中一点,其背景有广阔的天空,一齐照入溪水,从中使人得知溪面之大。但天空本是青冥无物,照入水底如何见出?于是借“行云”来点明。行云本在天,而今水底的天反借行云而见,这是词人体物精到处。“天上有行云”句,如果理解为天上之天,就没有什么意义,这里说的是水底之天,它承上补足“天在清溪底”句,启下引出“人在行云里”句。这个“人”是遥应首句溪水中的“照影”,这才有“在(水底天的)行云里”的视觉感受。以上四句全从清溪倒影落墨,表现的是词人当时那种自觉行走于蓝天之上、白云之中的飘飘似仙的独特感受和恬静愉悦的心情。唐朝诗人贾岛在《送无可上人》中曾写过“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两句,写的正是这种感受,但又不如这首词来得清新自然,富于韵味。

  接下来两句“高歌谁和余?空谷清音起”,作者又另辟新境。写自己“高歌”而问“谁和余”,意在殷切希望有相和者。不闻有人和,只有“空谷”中响起“清音”,表达了作者心境之孤独。这种孤独感,恐怕不能只理解为没有旅游的伴侣,必须同词人当时特殊的处境联系起来理解。多少年来,作者力主抗金、和者甚寡,反而遭到排挤和打击,从句中可以看到词人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的有意无意的流露。后二句“非鬼亦非仙,一曲桃花水”,写得极细腻。苏轼《夜泛西湖》五绝句中,有句云:“湖光非鬼亦非仙,风恬浪静光满川。”词人在这里借用了“非鬼亦非仙”五字,表现的是他听到“空谷清音起”后的心理活动。

  他“高歌”之后,在这空旷之地,听到“空谷”的“清音”,起初怀疑是鬼怪发出的,继又怀疑是神仙发出的,末了才又加以否定,得出“非鬼亦非仙”的结论。然而,究竟是什么发出的“清音”呢?原来是“一曲桃花水”。《礼记·月令》说:“仲春之月,始雨水,桃始华。”《汉书·沟洫志》“来春桃华水盛”注引《月令》后解说:“盖桃方华时,既有雨水,川谷冰泮,众流猥集,波澜盛长,故谓之桃华水耳。”“一曲桃花水”,潺潺长流,清音流转寄托了词人身处逆境,不改报国之志,而又孤独无援的忧郁之情。

  此词上阕以写形为主,笔法自然平实,下阕以写声为主,笔法婉转曲折,虚实结合,相得益彰。

赏析

  这是辛弃疾作品中又一首即事叙景、寓情于事之作。此词作年虽然难以确考,不过可以肯定这是词人削职闲居、退居带湖期间,“倦途却被行人笑,只为林泉有底忙”(《鹧鸪天》)的情况下写作的。题目中的“雨岩”,位于江西永丰县西二十里的博山脚下。据韩淲《涧泉集》卷十二一首题为《朱卿入雨岩,本约同游,一诗呈之》的诗中说:“雨岩只在博山隈,往往能令俗驾回。挈杖失从贤者去,住庵应喜谪仙来。中林卧壑先藏野,盘石鸣泉上有梅……”由此可以想见当地风光之清幽。作者留连雨岩,填词赋诗,以抒发其情怀。

  这首词是作者在游雨岩的时候写的。上片以溪为中心,用天、人、云来烘托出一幅色调清雅的图画。下片写自己的清傲孤独。“高歌谁和余?”这高歌不是一般的歌,是正义的,抗金的歌。和者是“空谷清音起。”从这里也看出作者寄情山水是迫不得已的,但是倔强不渝的爱国决心,却从高歌中唱了出来。词调轻快清新,景色如画。

  此词前二句“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写的是词人在溪边行,从溪水倒影中照出,可见溪水的清澈。溪中倒影不但有人,而且有天,天在溪底,把清溪之“清”写尽。溪水平明如镜,人影只是水镜中一点,其背景有广阔的天空,一齐照入溪水,从中使人得知溪面之大。但天空本是青冥无物,照入水底如何见出?于是借“行云”来点明。行云本在天,而今水底的天反借行云而见,这是词人体物精到处。“天上有行云”句,如果理解为天上之天,就没有什么意义,这里说的是水底之天,它承上补足“天在清溪底”句,启下引出“人在行云里”句。这个“人”是遥应首句溪水中的“照影”,这才有“在(水底天的)行云里”的视觉感受。以上四句全从清溪倒影落墨,表现的是词人当时那种自觉行走于蓝天之上、白云之中的飘飘似仙的独特感受和恬静愉悦的心情。唐朝诗人贾岛在《送无可上人》中曾写过“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两句,写的正是这种感受,但又不如这首词来得清新自然,富于韵味。

  接下来两句“高歌谁和余?空谷清音起”,作者又另辟新境。写自己“高歌”而问“谁和余”,意在殷切希望有相和者。不闻有人和,只有“空谷”中响起“清音”,表达了作者心境之孤独。这种孤独感,恐怕不能只理解为没有旅游的伴侣,必须同词人当时特殊的处境联系起来理解。多少年来,作者力主抗金、和者甚寡,反而遭到排挤和打击,从句中可以看到词人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的有意无意的流露。后二句“非鬼亦非仙,一曲桃花水”,写得极细腻。苏轼《夜泛西湖》五绝句中,有句云:“湖光非鬼亦非仙,风恬浪静光满川。”词人在这里借用了“非鬼亦非仙”五字,表现的是他听到“空谷清音起”后的心理活动。

  他“高歌”之后,在这空旷之地,听到“空谷”的“清音”,起初怀疑是鬼怪发出的,继又怀疑是神仙发出的,末了才又加以否定,得出“非鬼亦非仙”的结论。然而,究竟是什么发出的“清音”呢?原来是“一曲桃花水”。《礼记·月令》说:“仲春之月,始雨水,桃始华。”《汉书·沟洫志》“来春桃华水盛”注引《月令》后解说:“盖桃方华时,既有雨水,川谷冰泮,众流猥集,波澜盛长,故谓之桃华水耳。”“一曲桃花水”,潺潺长流,清音流转寄托了词人身处逆境,不改报国之志,而又孤独无援的忧郁之情。

  此词上阕以写形为主,笔法自然平实,下阕以写声为主,笔法婉转曲折,虚实结合,相得益彰。

辛弃疾简介

生平

  • 出生地: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
  • 出生时间:1140年5月28日
  • 逝世时间:1207年10月3日

背景信息

  • 民族:汉族

主要作品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美芹十论》

主要成就

豪放派词人的代表,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讨平起义,创设飞虎军

百科介绍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追赠少师谥忠敏现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他词的基本思想内容著名词作水调歌头带湖吾甚爱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满江红家住江南沁园春杯汝来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等辛弃疾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著有美芹十论与九议现存词600多首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公元1207年秋季辛弃疾逝世年68岁
辛弃疾

辛弃疾的诗词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宋代]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

清平乐.村居

[宋代]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代]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

青玉案元夕

[宋代]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

鹧鸪天

[宋代]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宋代]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点秋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送剑与傅岩叟

[宋代]

莫邪三尺照人寒,试与挑灯仔细看。且挂空斋作琴伴,未须携去斩楼兰。...

满江红

[宋代]

敲碎离愁,纱窗外,风摇翠竹,人去后,吹箫声断,倚楼人独,满眼不堪三月暮,举头已觉千山绿,但试把一纸寄...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宋代]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宋代]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

游武夷,作棹歌呈晦翁十首

[宋代]

一水奔流叠嶂开,溪头千步响如雷。扁舟费尽篙师力,咫尺平澜上不来。山上风吹笙鹤声,山前人望翠云屏。蓬莱...

水龙吟

[宋代]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

朝代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