烦恼

fán nǎo [fan nao]
繁体 煩惱
注音 ㄈㄢˊ ㄋㄠˇ
词性 动词

词语释义

烦恼 fánnǎo

(1) 烦闷苦恼

自寻烦恼
be vexed;be worried;be annoyed;be irritated

(2) 烦扰

那伙鸟男女来烦恼南旺营。——《荡寇志》
bother;disturb

词语解释

  1. 佛教语。谓迷惑不觉。包括贪、嗔、痴等根本烦恼以及随烦恼。能扰乱身心,引生诸苦,为轮回之因。见《唯识论》卷六。

    《百喻经·五人买婢共使作喻》:“五阴亦尔,烦恼因缘合成此身。而此五阴,恒以生老病死无量苦恼搒笞众生。” 南朝 梁武帝 《净业赋》:“抱惑而生,与之偕老;随逐无明,莫非烦恼。”《坛经·般若品》:“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明 刘元卿 《贤奕编·仙释·道无明晦》:“实性在凡不减,在圣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禪定而不寂。性相如如,名之为道。”

  2. 忧愁苦闷。

    唐 孟浩然 《宿天台桐柏观》诗:“愿言解缨紱,从此去烦恼。” 宋 欧阳修 《蝶恋花》词之一:“酒入横波,困不禁烦恼。”《三国演义》第五四回:“ 玄德 自没了 甘夫人 ,昼夜烦恼。” 闻一多 《红烛·时间底教训》:“昨日的烦恼去了,今日底还没来呢。”

  3. 担心;挂虑。

    《警世通言·三现身包龙图断冤》:“只因这箇人身上,我只替押司娘和 小孙押司 烦恼!” 碧野 《没有花的春天》第二章:“老地主还是在烦恼着怎样来祭塔的那一回事。”

  4. 犹打扰。

    《警世通言·三现身包龙图断冤》:“媒婆道:‘押司娘烦恼!外日不知,不曾送得香纸来,莫怪则箇!’”

引证解释

⒈ 佛教语。谓迷惑不觉。包括贪、嗔、痴等根本烦恼以及随烦恼。能扰乱身心,引生诸苦,为轮回之因。见《唯识论》卷六。

《百喻经·五人买婢共使作喻》:“五阴亦尔,烦恼因缘合成此身。而此五阴,恒以生老病死无量苦恼搒笞众生。”
南朝梁武帝《净业赋》:“抱惑而生,与之偕老;随逐无明,莫非烦恼。”
《坛经·般若品》:“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明刘元卿《贤奕编·仙释·道无明晦》:“实性在凡不减,在圣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禪定而不寂。性相如如,名之为道。”

⒉ 忧愁苦闷。

唐孟浩然《宿天台桐柏观》诗:“愿言解缨紱,从此去烦恼。”
宋欧阳修《蝶恋花》词之一:“酒入横波,困不禁烦恼。”
《三国演义》第五四回:“玄德自没了甘夫人,昼夜烦恼。”
闻一多《红烛·时间底教训》:“昨日的烦恼去了,今日底还没来呢。”

⒊ 担心;挂虑。

《警世通言·三现身包龙图断冤》:“只因这箇人身上,我只替押司娘和小孙押司烦恼!”
碧野《没有花的春天》第二章:“老地主还是在烦恼着怎样来祭塔的那一回事。”

⒋ 犹打扰。

《警世通言·三现身包龙图断冤》:“媒婆道:‘押司娘烦恼!外日不知,不曾送得香纸来,莫怪则箇!’”

烦恼的国语词典

烦闷而不快活。

烦恼的网络释义

烦恼 (词语)

  • 烦恼,指令人不顺心或不畅快的人或事;也可以是一个形容词,指不顺心不畅快,烦闷苦恼。语出《百喻经·五人买婢共使作喻》:“五阴亦尔,烦恼因缘合成此身。而此五阴,恒以生老病死无量苦恼搒笞众生。”
  • 烦恼造句

    你为了那个不争气的儿子,茶不思、饭不想,终日自寻烦恼,何苦乃尔。
    当他得知被重点中学录取时,所有的烦恼和忧愁,都一扫而空。
    她一点小事就疑神疑鬼的,完全是自寻烦恼。
    不为区区琐事,或寻常事故,或难免之事,自寻烦恼。
    接二连三回来的探子,都给他带来了更使人烦恼的消息。
    他最会杞人忧天,自寻烦恼了,你得多开导他。
    她能够把烦恼置之度外而依旧保持笑容。
    很多件惊天动地的好事却都会给自己带来无边无际的烦恼。
    他要是能当机立断,就不会陷入犹豫不决的烦恼状态。
    我们一起挑战自己让一切烦恼都烟消云散吧!
    他能安分守己,也就免了许多烦恼。
    父母们对我的烦恼非常了解,真是老马识途。
    人若能摆脱名缰利锁的桎梏,就少了许多烦恼。
    或许只是自寻烦恼,无缘无故地忧伤吧?
    凡事总往坏处想,那是自寻烦恼。
    每天早上起床时才会痛苦万分,因为在这一刻烦恼们又纷至沓来!
    遇到了不顺心的事也不要烦恼。
    是不是太多心了,也许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寻烦恼吧!
    于是,人们终日戴着口罩,这难道不是人类自寻烦恼吗?
    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里,她把忧愁、烦恼、劳累都抛到九霄云外。

    汉字详情

    fán [fan]
    部首: 414
    笔画: 10
    五笔: ODMY
    五行:
    仓颉: FMBO
    四角: 91882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会意。从页( xié),从火。从“页”表示与头部有关;从“火”,表示发烧。本义:头痛发烧)

    (2) 烦躁,烦闷

    烦,热头痛也。——《说文》

    烦则喘喝。——《素问·生气通天论》。注:“谓烦躁。”

    烦气为虫。——《淮南子·精神》。按,旱热也。

    阿兄得闻之,怅然心中烦。——《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新鬼烦冤旧鬼哭。(烦,愁苦。)——唐· 杜甫《兵车行》

    至于烦乃止也已,无以生疾。——《左传·昭公元年》

    (3) 又如:心烦(心里烦躁);烦积(烦闷积郁);烦困(烦躁疲劳);烦怨(烦恼怨恨)

    (4) 通“繁”。烦琐;繁多

    小人不避其禁,故刑烦。——《商君书·算地》

    法省则不烦。——《淮南子·主术》。注:“多也。”

    世浊则礼烦。——《吕氏春秋·音初》

    列五王之德,烦烦如繁诸乎。——《大戴礼记·少间》。注:“众也。”

    以奉使称臣,频烦至吴。——《三国志·费伟传》

    话休絮烦。——《水浒传》

    (5) 又如:烦务(繁杂的事务);烦细(繁杂琐碎);烦富(繁多;庞杂);烦几(繁杂的政事);烦鄙(繁杂卑俗);要言不烦

    (6) 厌烦,腻烦 。如:耐烦(不急躁,不厌其烦);烦倦(厌烦困倦);烦厌(厌烦)

    (7) 乱;纠缠

    拨烦理乱,兼肃文教。——《晋书·刘颂传》

    (8) 又如:烦委(杂乱堆积);烦悖(牵缠;纷乱);烦悖(纷乱谬误);烦舌(纷繁杂乱;心情烦闷,思绪混乱)

    动词

    (1) 相烦;烦劳

    烦,劳也;扰也。——《广雅》

    卫者趋数烦志。——《礼记·乐记》

    数则烦,烦则不敬。——《礼记·祭义》

    不可以烦大臣。——《战国策·秦策》

    是好不好,烦大巫妪为人报河伯。——《史记·滑稽列传》

    (2) 又如:烦交

    (3) 搅扰;烦扰

    水烦则鱼鼈不大。——《史记·乐书》

    农时惮烦民。——王安石《杂咏》

    以物烦其性命乎。——《淮南子·俶真》

    (4) 又如:烦散(烦扰散乱);烦累(烦扰;劳累);烦搅(烦扰;搅扰)

    英文翻译

    bother, vex, trouble; troublesome

    方言集汇

    ◎ 粤语:faan4

    宋本广韵

    nǎo [nao]
    部首: 339
    笔画: 9
    五笔: NYBH
    五行:
    仓颉: PYUK
    四角: 90072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心,惱( nǎo)声。本义:恼恨;生气;发怒)

    (2) 同本义

    任汝恼弟示,任汝恼姨舅。——唐· 卢仝《寄男抱孙》

    他呆子着了恼的人,张开嘴…被行者轻轻的提将出来。——《西游记》

    (3) 又如:恼聒(烦恼,恼恨);恼懆(烦恼忧愁);恼燥,恼躁(烦恼不安);恼悔(悔恨);恼闷(懊恼烦闷);恼烦(烦恼);恼懊(懊恼)

    (4) 懊恼;烦闷

    将终,无曾痛恼,但西向坐,正念,云“一切空寂”。——《陈书·姚察传》

    (5) 又如:恼恨恨(恼恨貌。愤怒怨恨);恼害(犹恼恨);恼忿忿(气呼呼,气冲冲);恼巴巴(气恼,恼怒);恼犯(触犯;激怒);恼燥(恼火);恼骂(生气漫骂);恼激(激怒)

    (6) 打扰

    不恼着我,就半年也不装他一次。——《西游记》

    (7) 又如:恼聒(打扰);恼乱(打扰)

    (8) 惹,撩拨

    千杯绿酒何辞醉,一面红妆恼杀人。——李白《赠段七娘》

    英文翻译

    angered, filled with hate

    方言集汇

    ◎ 粤语:nou5
    ◎ 潮州话:nau2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