黥劓

qíng yì [ qing yi]
注音 ㄑ一ㄥˊ 一ˋ

词语释义

1.古代刑罚名。 2.指毁坏。

词语解释

  1. 古代刑罚名。黥,墨刑。劓,割其鼻。

    《战国策·秦策一》:“法及太子,黥劓其傅。” 高诱 注:“刻其顙,以墨实其中曰黥;截其鼻曰劓也。”《汉书·贡禹传》:“故黥劓而髠钳者,犹復攘臂为政於世。”

  2. 指毁坏。

    清 张岱 《陶庵梦忆·栖霞》:“上下左右,鳞次而櫛比之巖石颇佳,尽刻佛象,与 杭州 飞来峯 同受黥劓,是大可恨事。”

引证解释

⒈ 古代刑罚名。黥,墨刑。劓,割其鼻。

《战国策·秦策一》:“法及太子,黥劓其傅。”
高诱注:“刻其顙,以墨实其中曰黥;截其鼻曰劓也。”
《汉书·贡禹传》:“故黥劓而髠钳者,犹復攘臂为政於世。”

⒉ 指毁坏。

清张岱《陶庵梦忆·栖霞》:“上下左右,鳞次而櫛比之巖石颇佳,尽刻佛象,与杭州飞来峯同受黥劓,是大可恨事。”

黥劓的网络释义

黥劓

  • 黥劓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qíng yì,意思指古代刑罚名或毁坏。
  • 汉字详情

    qíng [qing]
    部首: 1202
    笔画: 20
    五笔: LFOI
    五行:
    仓颉: WFYRF
    四角: 60396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从黑,京声。刻其面以墨窒之。字亦作“剠”。本义:古代一种肉刑,墨刑的异称)

    (2) 刺字

    黥,墨刑在面也。——《说文》

    放黥者马竿人面也。——《书·刑德》

    (3) 又如:黥首刖足(刻额染墨,截断双脚);黥布(英布,汉高祖的大将、功臣。因犯罪被黥面);黥首(汉代刑法之一。其法在罪人额上刻字染墨);黥面(在脸上刺字涂墨);黥徒(受黥刑的犯人。引申泛指囚徒,罪犯)

    (4) 镌刻

    声明走百灵,结构黥幽谷。——清· 魏源《白岳东崖》

    名词

    受过黥刑的人

    自唐失其政,天下乘时,黥髡盗贼。——《新五代史》

    英文翻译

    to tattoo; to brand the face of criminals

    方言集汇

    ◎ 粤语:king4
    ◎ 客家话:[海陆丰腔] gin1 kiang2 [客英字典] gin1 [台湾四县腔] gin1 kiang2 [梅县腔] gin1 [宝安腔] kiang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二庚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渠京庚三開平聲開口三等gʰĭɐŋgieng/gyang
    [yi]
    部首: 208
    笔画: 16
    五笔: THLJ
    五行:
    仓颉: HLLN
    四角: 22200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从刀,从鼻。刀割鼻子。本义:劓刑。割鼻的刑罪,古代五刑之一)

    (2) 同本义

    劓罚之属千。——《书·吕刑》

    (3) 又如:劓鼻(割掉鼻子的酷刑);劓刖(割鼻断足;危殆不安的样子)

    (4) 割除

    我乃劓殄灭之。——《书·盘庚中》

    (5) 又如:劓割(劓剥。残害);劓除(削灭)

    英文翻译

    cut off nose

    方言集汇

    ◎ 粤语:ji6
    ◎ 客家话:[客英字典] ngi5 [台湾四县腔] ngi5 [梅县腔] ngi5 [海陆丰腔] ngi6
    ◎ 潮州话:俄丸(义),ngi6 (ngǐⁿ)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六至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魚器脂B開去聲開口三等脂Bŋingiih/ngy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