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胪

hóng lú [ hong lu]
繁体 鴻臚
注音 ㄏㄨㄥˊ ㄌㄨˊ

词语释义

官署名。

指该官署官员。

词语解释

引用解释

1.官署名。《周礼》官名有大行人之职, 秦 及 汉 初称典客, 景帝 六年,更名大行令, 武帝 太初 元年,改称大鸿胪,主掌接待宾客之事。 东汉 以后,大鸿胪主要职掌为朝祭礼仪之赞导。 北齐 始置鸿胪寺, 唐 一度改为司宾寺, 南宋 、 金 、 元 废, 明 复之, 清 沿置。主官或称卿,或称正卿,副职为少卿,属官因各朝代而异,或有鸣赞、序班,或置丞、主簿。《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典客, 秦 官,掌诸归义蛮夷,有丞。 景帝 中六年更名大行令, 武帝 太初 元年更名大鸿臚。” 颜师古 注引 应劭 曰:“郊庙行礼讚九宾,鸿声臚传之也。”《新唐书·百官志三》:“凡客还,鸿臚籍衣齎赐物多少以报主客,给过所。”

引证解释

⒈ 官署名。 《周礼》官名有大行人之职, 秦及汉初称典客, 景帝六年,更名大行令, 武帝太初元年,改称大鸿胪,主掌接待宾客之事。 东汉以后,大鸿胪主要职掌为朝祭礼仪之赞导。 北齐始置鸿胪寺, 唐一度改为司宾寺, 南宋、金、元废, 明复之, 清沿置。主官或称卿,或称正卿,副职为少卿,属官因各朝代而异,或有鸣赞、序班,或置丞、主簿。 《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典客, 秦官,掌诸归义蛮夷,有丞。

景帝中六年更名大行令, 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大鸿臚。”
颜师古注引应劭曰:“郊庙行礼讚九宾,鸿声臚传之也。”
《新唐书·百官志三》:“凡客还,鸿臚籍衣齎赐物多少以报主客,给过所。”

⒉ 指该官署官员。

唐韩愈《袁氏先庙碑》:“始居华阴,为拓拔魏鸿臚。”
明李东阳《十八日听传胪有作》诗:“黄纸数行丹詔字,鸿臚三唱甲科名。”

鸿胪的国语词典

职官名。周置大行人之职,秦称为「典客」,北齐称为「鸿胪寺」。主掌朝贡庆吊的赞导相礼。

鸿胪的网络释义

鸿胪

  • 鸿胪,汉语词汇。
  • 拼音:hóng lú
  • 释义:1、官署名。2、指该官署官员。
  • 鸿胪造句

    鸿胪寺官员高唱退休及派赴各省任职的官员姓名,被唱到的人又另行对皇帝行礼谢恩。
    相传东汉明帝时,天竺僧人以白马驮经东来传佛,最初被皇帝安排居住在洛阳鸿胪寺,以表示对高僧的尊敬。
    典客署掌管着最豪华的鸿胪客栈,服务员中美女自然是不少的,偶尔间还有来自西域、渤泥国等地的少数民族美女,只是殷雨辰都不放在眼里。
    相传东汉明帝时,天竺僧人以白马驮经东来,最初住在洛阳“鸿胪寺”。
    其余掌院学士、宗人府、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太常寺、太仆寺、光禄寺、鸿胪寺、国子监、鸾仪衙门诸缺额,未暇细数。
    侍读侍讲学士谕德洗马尚宝少卿鸿胪少卿。
    后以煨为大鸿胪光禄大夫,建安十四年,以寿终。
    九卿是指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九个机构。
    每年仲春亥之日前一个月,就要由礼部报请耕耤日及从耕三公九卿官员名单,由鸿胪寺在先农坛耤田两侧立好典礼仪式及从耕官员的位置标识牌。
    听见姚明阳的追问,鸿胪少卿立马站出来说道“启奏陛下,前天得到消息,突厥宰相禄元布及东瀛太子足利乾联袂正在向我大阳而来还有两日就到京城。
    初,河、陇既没于吐蕃,自天宝以来,安西、北庭奏事及西域使人在长安者,归路既绝,人马皆仰给于鸿胪。
    十月,明诚授鸿胪少卿,其长兄存诚为卫尉卿、次兄恩诚为秘书少监。
    唐册封诏主阁逻凤为云南王;册其子凤迦异为鸿胪少卿,并将宗室公主李翠许配给凤迦异;派出大批工匠帮助南诏修建崇圣寺、千寻塔。
    九月二十一日,太宗敕命鸿胪卿韦挺为丧事监护正使、鸿胪少卿崔仁师为丧事监护副使,将长乐公主陪葬昭陵。
    长子安庆宗为卫尉少卿,加授秘书监,尚荣义郡主;次子庆绪为鸿胪少卿兼广阳郡太守。
    白马令李云以直言死,鸿胪陈君以救云抵罪。
    同月,安禄山赴任,玄宗敕令中书门下三品以下正员外郎长官、绪司侍郎、御史中丞于鸿胪寺亭子祖饯。
    鸿胪之名出自汉武帝之手,即大声传赞,引导仪节之意,唐朝时又改称“鸿胪寺”。
    太尉杨彪、太鸿胪陈纪、太仆韩融见到赵温、赵岐、伏完皆是落泪不止,刘协和皇后伏寿陪泪。
    辛卯,遣鸿胪卿崔琳入吐蕃报聘。

    汉字详情

    hóng [hong]
    部首: 514
    笔画: 11
    五笔: IAQG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EMPM
    四角: 37127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鸟,江声。本义:大雁)

    (2) 同本义 。雁属中类似天鹅的大型种类旧时的泛称

    鸿,鹄也。——《说文》

    鸿渐于干。——《易·渐》

    鸿雁于飞。——《诗·小雅·鸿雁》

    (3) 又如:鸿冥(鸿鸟飞入苍冥);鸿飞(鸿鸟飞翔);鸿爪(比喻往事遗留的痕迹);鸿渐(鸿鸟飞翔由低处逐渐进于高位。比喻官职升迁或渐入佳境);鸿嗷(鸿鸟哀鸣,比喻灾民的悲号)

    (4) 鹄。即天鹅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史记·陈涉世家》。按,凡鸿鹄连文者即鹄也。

    (5) 又如:鸿骞凤立(鸿鹄高飞,凤凰挺立。比喻超群杰出);鸿翼(天鹅的羽翼);鸿举(天鹅高飞远翔)

    (6) 喻指书信 。如:来鸿(来信);鸿稀鳞绝(比喻书信断绝);鸿信(书信);鸿便(信使)

    (7) 洪水。通“洪”

    鲧陻鸿水,汨陈其五行。——《汉石经·尚书·洪范》

    禹有功,抑下鸿。——《荀子·成相》

    不任汨鸿,师何以尚之?——《楚辞·屈原·天问》

    当帝尧之时,鸿水滔天。——《史记·夏本纪》

    禹抑洪水。——《史记·河渠书》

    (8) 又如:鸿水(大水。即洪水);鸿泉(洪水的源头);鸿体(洪水的主流);鸿波(洪水)

    (9) 天地未开时的景象 。如:鸿洞(混同为一。指宇宙虚无混沌的原始景象);鸿墐(天地未开时浑沌的元气);鸿同(即鸿洞)

    (10) 即豆雁 。一种带褐色的欧亚普通雁( Anser fabalis ),嘴有一豆形斑

    形容词

    (1) 大

    原生受命于贞节兮,鸿永路有嘉名。——《楚辞·刘向·九欢·逢纷》

    撞鸿钟,建九旒。——《文选·扬雄·羽猎赋》

    夫鸿均之世,何物不乐。——王褒《四子讲德论》

    鸿,大也。——《淮南子·鸿烈序》

    (2) 又如:鸿猷(大道理);鸿文(巨著,大作);鸿名(大名,崇高的声誉);鸿休(洪福);鸿绪(大业,大统);鸿志(大志,壮志)

    (3) 形容学识渊博

    能精思著文、连结篇章者为鸿儒。——《论衡·超奇》

    (4) 又如:鸿生(指博学之士);鸿博(学识渊博);鸿儒(学识渊博的儒者);鸿儒硕辅(学识渊博的学者,功勋卓著的臣士)

    (5) 旺盛,兴盛

    神农以鸿。——《吕氏春秋·执一》。注:“盛也。”

    (6) 又如:鸿均(太平,升平);鸿明(昌盛清明);鸿威(盛威);鸿祚(鼎盛的王业)

    英文翻译

    species of wild swan; vast

    方言集汇

    ◎ 粤语:hung4

    宋本广韵

    [lu]
    部首: 444
    笔画: 9
    五笔: EHNT
    五行:
    仓颉: BYS
    四角: 71207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肉,盧声。本义:皮)

    (2) 同本义

    胪,皮也。——《说文》

    胪革充盈。——《礼记·礼运》。疏:“革外之薄皮。”

    (3) 肚腹 。如:胪胀(病名。腹胀);胪肿(腹肿)

    (4) 额头

    七液洞流冲胪问。——《黄庭内景经》。务成子注:“胪间两眉间,谓额也。”

    动词

    (1) 陈述

    胪,叙也。——《尔雅》

    胪于郊祀。——《史记·六国年表》。索隐:“陈也。”

    (2) 又如:胪叙(依次陈述);胪陈(一一陈述);胪情(陈情)

    (3) 报告

    风听胪言于市。——《国语·晋语》。注:“传也。”

    大行设九宾胪句。——《汉书·叔孙通传》

    (4) 又如:胪传(对下传告);胪句(犹胪传);胪唱(宋以后科举考试,进士殿试毕,按曰第唱名传呼召见)

    (5) 通“旅”。祭

    英文翻译

    arrange in order; display

    方言集汇

    ◎ 粤语:lou4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