魋髻

tuí jì [ tui ji]
注音 ㄊㄨㄟˊ ㄐ一ˋ

词语释义

亦作'魋结'。 结成椎形的髻。

词语解释

  1. 亦作“ 魋结 ”。结成椎形的髻。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陆生 至, 尉他 魋结箕倨见 陆生 。” 司马贞 索隐:“谓为髻一撮似椎而结之,故字从结。” 晋 左思 《魏都赋》:“或魋髻而左言,或鏤肤而钻髮。” 明 王世贞 《为吴舍人题匈奴出猎图》诗:“魋结健儿鞭寒空,中间尽纛摩双熊。” 清 李来泰 《中山贡使入朝纪事》诗:“却贡趋朝礼遇殊,碧矑魋结语乌乌。”

引证解释

⒈ 亦作“魋结”。结成椎形的髻。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陆生至, 尉他魋结箕倨见陆生。”
司马贞索隐:“谓为髻一撮似椎而结之,故字从结。”
晋左思《魏都赋》:“或魋髻而左言,或鏤肤而钻髮。”
明王世贞《为吴舍人题匈奴出猎图》诗:“魋结健儿鞭寒空,中间尽纛摩双熊。”
清李来泰《中山贡使入朝纪事》诗:“却贡趋朝礼遇殊,碧矑魋结语乌乌。”

魋髻的网络释义

魋髻

  • 魋髻,拼音tuí jì ,是指结成椎形的髻,出自于《史记》。
  • 汉字详情

    tuí [tui]
    部首: 903
    笔画: 17
    五笔: RQCY
    仓颉: HIOG
    四角: 20511

    详细解释

    名词

    (1) 神兽

    魋,神兽也。——《说文》

    (2) 兽名,似小熊,毛浅而赤黄

    魋如小熊,窃毛而黄。——《尔雅》。郭璞注:“今 建平山中有此兽,状如熊而小。毛粗浅赤黄色,俗呼为赤熊,即魋也。”

    (3) 通“堆”。土墩

    感蜀守 冰,绝犁魋。——《桂阳太守周憬功勋铭》

    形容词

    (1) 高大,魁伟 ?

    丽容魋翕,孔好已张。——晋· 陆云《赠顾尚书》

    (2) 用同“颓”。恶劣

    伴着这魋人物,便以冤魂般相缠,日影般相遂。——元· 王氏《粉蝶儿·寄情人》

    英文翻译

    bear

    方言集汇

    ◎ 粤语:teoi4
    ◎ 客家话:[海陆丰腔] tui2 kui2 [客英字典] tui2 kwui3 [梅县腔] tui2 [台湾四县腔] tui2 kui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十五灰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杜回平聲合口一等dʰuɒiduai/duoi
    [ji]
    部首: 1001
    笔画: 16
    五笔: DEFK
    五行:
    仓颉: SHGR
    四角: 72601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髟( biāo),表示与毛发有关,吉声。本义:发髻) 同本义

    头上倭堕髻。——《乐府诗集·陌上桑》

    椎髻仰面。——明· 魏学洢《核舟记》

    汝梳双髻(髻,梳在头顶上的发结。)——清· 袁枚《祭妹文》

    (2) 又如:髻珠(髻上的明珠;比喻主旨、善谛);髻丫(盘在头顶左右两侧的发结);髻根(发髻盘结如盘根错结);髻子(即发髻,头发拖到后面结成一个髻)

    英文翻译

    hair rolled up in a bun, topknot

    方言集汇

    ◎ 粤语:gai3
    ◎ 客家话:[沙头角腔] gi5 [客语拼音字汇] gi4 [海陆丰腔] gi5 giet7 [宝安腔] gi5 [陆丰腔] gi5 [台湾四县腔] gi5 giet7 [梅县腔] gi5 [客英字典] gi5 [东莞腔] gi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十二霽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古詣齊開去聲開口四等kieikeh/k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