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耳

shùn ěr [ shun er]
繁体 順耳
注音 ㄕㄨㄣˋ ㄦˇ
词性 形容词

词语释义

顺耳 shùn ěr

(1) 话 符合心意,听着舒服

对群众意见,顺耳的要听,不顺耳也要听
pleasing to the ear

词语解释

  1. 和顺悦耳。

    三国 魏 曹丕 《与吴质书》:“高谈娱心,哀筝顺耳。” 唐 元稹 《祭亡妻韦氏文》:“况夫人之生也,选甘而味,借光而衣,顺耳而声,便心而使。”

  2. 多指合乎心意,听着舒服。

    巴金 《沉落》:“从前有几次我对他这种话也曾用心地听过,可是如今听起来总觉得有点不顺耳。” 老舍 《二马》第四段五:“ 马威 听着不顺耳,赌气子一推碟子,站起来,出去了。”

引证解释

⒈ 和顺悦耳。

三国魏曹丕《与吴质书》:“高谈娱心,哀筝顺耳。”
唐元稹《祭亡妻韦氏文》:“况夫人之生也,选甘而味,借光而衣,顺耳而声,便心而使。”

⒉ 多指合乎心意,听着舒服。

巴金《沉落》:“从前有几次我对他这种话也曾用心地听过,可是如今听起来总觉得有点不顺耳。”
老舍《二马》第四段五:“马威听着不顺耳,赌气子一推碟子,站起来,出去了。”

顺耳的国语词典

和顺悦耳。

顺耳的网络释义

顺耳

  • 顺耳,汉语词汇。
  • 拼音:shùn ěr
  • 释义:1、 和顺悦耳。2、指符合心意,听着舒服。
  • 顺耳造句

    哈哈,好,虽然还是前辈,不过总比掌教大人听着顺耳。
    守关的是一位年轻将军,见程咬金一大把年纪,又听程咬金口气牛大,听着不顺耳,一时逞血气之勇,忽喇喇关门大开,领一千军兵杀下关来。
    ‘蓝口兵’?咋听着不顺耳呢,是不是再想一个?
    既然你一副牛哄哄的样子,那自己就拍些马屁,但凡是个大人物,就算是品行端正的官员,拍马屁这招也决对管用,谁不想听顺耳的好话呢。
    还叫灵哥,怎么叫都感觉不顺耳,但是这可不能说啊。
    反正我们是哥哥姐姐地乱叫,他一开始叫我姐姐叫得顺口,我听得顺耳,这声姐姐就这么一直叫下去。
    刚出门,老者顿了顿说,你以后别叫我老祖宗了,叫我荣爷,这样我听着顺耳。
    多少年来,我每每听到不顺耳的话或不顺心的事,往往要大发一通脾气,什么赶劲的话就说什么,从不考虑对方能不能接受。
    声音不大,却异常的铿锵有力,字字珠珠烙在众人的心头,就像一枚小小的钢针刺得他们,好不顺耳。
    不过杨开放倒觉得挺顺耳,于是点头道。
    真理不一定都是顺耳的。
    ,觉得特别不顺耳,就像是父女二人一唱一和,成心讽刺学校待人不厚道。
    这话是怎么说的,怎么听起来那么不顺耳呢!不过管它的,这小子说的也对,应该不是背背才对。
    行,这东西听着不顺耳,那就去尝尝牛排吧。
    冷离夜挑了挑眉,这人真奇怪,不过老头就老头吧,还是老头顺耳些。
    此时,方诗茜心情愉快,面容娇憨,每次跟祁云岚对话虽然都会吃亏,不过方诗茜觉得很惬意很过瘾,听着他那些不怎么正经的话就是特别顺耳。
    这话不错,听得顺耳,可惜没听够。
    如此官样文章,潇潇这几年也听了不少,唯有今天的听着格外顺耳,或许是因为同病相怜的缘故。
    这些名字使我听起来觉得很不顺耳。
    不过楚烈的一番夸赞,刁小四听起来仍觉得十分顺耳,开心道“老爷子,你觉得我要修炼多久才能赶上婉儿姑娘?”。

    汉字详情

    shùn [shun]
    部首: 616
    笔画: 9
    五笔: KDMY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LLLO
    四角: 21082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从页,从巛。页( xié),头。本义:沿着同一方向)

    (2) 同本义

    顺,循也。——《释名》

    顺彼长道,屈此群丑。——《诗·鲁颂·泮水》

    曹操自 江陵将顺 江东下。——《资治通鉴》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荀子·劝学》

    (3) 如:他顺着篱笆一直爬到大门边;顺流(水顺地势而流泻;顺着水流的方向);顺衽(按衣襟的方向顺序);顺领(顺着次序);顺绪(顺着次序);顺数(顺着次序计数)

    (4) 顺从;顺应

    顺,从也。——《广韵》

    顺彼远方。——《礼记·月令·孟秋》

    不识不和,顺帝之则。——《墨子·天志中》

    顺天之意。

    文王顺 纣而不敢逆。 武王逆 纣而不肯顺。——《庄子·天运》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孟子·公孙丑下》

    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但顺吾性而已。——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5) 又如:顺情(依顺人情);顺率(顺应天理而统率仁义之师);顺变达权(顺应形势变化而权宜行事);顺风旗(比喻随声附和,一边倒);顺时颐养(顺应季节变化,注意保养身体);顺守(遵循正道而固守之);顺常(遵循常道、常典);顺人(顺从人心);顺天(顺应天道);顺化(顺应造化);顺命(顺从天命);顺俗(随顺习俗);顺时(顺应时宜);顺义(顺从正当的义理);顺天应人(顺承天意而合乎民心);顺脑顺头(顺顺从从);顺行(遵循道理行动);顺机(顺循时机)

    (6) 通过润色加以改动或删除 。如:文章还得顺一顺;顺朱儿(红仿;描红习字帖)

    (7) 通“训”。教诲

    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孝经·开宗明义章》

    民有心而兵有顺。——《庄子·天运》

    顺民之经。——《管子·牧民》

    是夷是训,于帝其顺。——《史记·宋世家》

    名词

    (1) 道理

    孝悌,天下之大顺也。力田,为生之本也。——《汉书》

    (2) 姓

    形容词

    (1) 合理的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论语·子路》

    (2) 又如:顺逆(顺正与邪逆);顺政(顺理的政治);顺言(顺理的话);顺成(因顺理而成功);顺备(合理完备)

    (3) 事情进行顺利,合乎心意

    曹公,豺虎也,兵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今日拒之,事更不顺。——《资治通鉴》

    (4) 又如:顺成(顺利成就);顺溜纸(给鬼神烧纸,以求要办的事得以顺溜);顺济(顺利地渡过)

    (5) 逻辑上前后保持一致和合条理的

    文从字顺各识职。——韩愈《樊绍述墓志铭》

    (6) 和顺

    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诗·郑风·女曰鸡鸣》

    (7) 又如:顺女(和顺的女子);顺美(和顺善良);顺气(和顺正直之气);顺顺(服服帖帖的样子);顺亲(相顺相亲);顺慈(和顺慈祥)

    (8) 通“慎( shèn)”。谨慎

    君子以顺德,积小以高大。——《易·升》

    故君子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荀子·劝学》

    故君子顺其在己者而己矣。——《淮南子·缪称》

    教以顺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副词

    (1) 顺便;趁便 。如:顺访(顺路拜访);顺劲(乘势);顺会(乘方便会晤)

    (2) 依循次序 。如:顺续(顺次接续);顺递(依次递接);顺推(连词顺接前项,而使意思推进一层)

    英文翻译

    obey, submit to, go along with

    方言集汇

    ◎ 粤语:seon6

    宋本广韵

    ěr [er]
    部首: 605
    笔画: 6
    五笔: BGHG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SJ
    四角: 10400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耳朵形。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耳朵)

    (2) 同本义

    耳,主听也。——《说文》

    耳者,肾之候。——《白虎通·情性》

    耳者,心之候。——《春秋·元命苞》

    耳目者,心思之助也。——《鬼谷子·权篇》

    坎为耳。——《易·说卦》

    忠言逆耳利于行。——明· 刘基《苦斋记》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宋· 苏轼《石钟山记》

    (3) 又如:耳目官(指耳、目两种器官);耳斡儿(亦作“耳挖子”。掏耳垢的小勺,另一头有尖头);耳朵垂子(借指耳窝);耳根厢(耳边);耳顺(六十岁)

    (4) 听觉,听力 。如:耳识,耳性(记性);耳重(重听。耳朵听觉不灵敏);

    (5) 耳状的东西 。如:索耳;吊耳;木耳;银耳;虎耳草;耳杯(两侧有便于拿取的耳提的杯子)

    (6) 谷物在雨淋后所生的芽

    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父无消息。——杜甫《秋雨叹三首》

    (7) 位置在两旁的如:耳门;耳房

    动词

    (1) 听到,听说 。如:耳食之学(传闻中得到的浮浅知识);耳顽(听不进去);耳生(听来生疏);耳决(犹耳闻)

    (2) 附耳而语 。如:耳言(犹耳语);耳报(暗中报告,私下传言);耳提面命(当面讲,甚至揪着耳朵讲。比喻教导得殷勤恳切)

    (3) 通“佴”。退后,居次

    人自为种而天下耳。——《庄子·天运》

    (1) 表示限制,相当于“而已”、“罢了”

    技止此耳。——唐· 柳宗元《三戒》

    止增笑耳——《聊斋志异·狼三则》

    子曰∶“二三子! 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论语·阳货》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三十里耳。——《史记》

    (2) 表示肯定或语句的停顿与结束,如同“矣”,相当于“了”、“啊”、“也”

    田横,齐之壮士耳。——《资治通鉴》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史记》

    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而”

    故化成俗定,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而忘家,公耳忘私。——贾谊《治安策》

    英文翻译

    ear; merely, only; handle

    方言集汇

    ◎ 粤语:ji5
    ◎ 客家话:[海陆丰腔] ngi3 [宝安腔] ngi3 [台湾四县腔] ngi3 [东莞腔] ngi3 [沙头角腔] gni3 [客英字典] ngi3 [梅县腔] ngi3 [陆丰腔] gni3 [客语拼音字汇] ngi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六止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而止上聲開口三等nʑĭənjix/ri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