鞶囊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革制的囊。古人用以盛手巾细物。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王崩于 洛阳 ”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吴 无名氏《曹瞒传》:“被服轻綃,身自佩小鞶囊,以盛手巾细物。” 宋 司马光 《涑水记闻》卷八:“﹝ 李文定公 ﹞在 陕 西,籍诸州兵数为小册,尝置鞶囊中以自随。”
革制的囊。古代职官用以盛印绶。
北魏 后,以其不同绣饰表示官阶。 汉 班固 《与窦宪笺》:“ 固 于 张掖县 受赐所服物虎头绣鞶囊一双。”《宋书·礼志五》:“鞶,古制也。 汉 代著鞶囊者,侧在腰间。或谓之傍囊,或谓之綬囊,然则以此囊盛綬也。”《隋书·礼仪志六》:“鞶囊,二品已上金缕,三品金银缕,四品银缕,五品、六品綵缕,七、八、九品綵缕,兽爪鞶。官无印綬者,并不合佩鞶囊及爪。” 明 何景明 《三清山人歌》:“山人佩剑冠远游,腰间鞶囊垂虎头。”
引证解释
革制的囊。古人用以盛手巾细物。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王崩于洛阳 ” 裴松之注引三国吴无名氏《曹瞒传》:“被服轻綃,身自佩小鞶囊,以盛手巾细物。” 宋司马光《涑水记闻》卷八:“﹝李文定公﹞在陕西,籍诸州兵数为小册,尝置鞶囊中以自随。”
革制的囊。古代职官用以盛印绶。
北魏后,以其不同绣饰表示官阶。 汉班固《与窦宪笺》:“ 固于张掖县受赐所服物虎头绣鞶囊一双。”《宋书·礼志五》:“鞶,古制也。 汉代著鞶囊者,侧在腰间。或谓之傍囊,或谓之綬囊,然则以此囊盛綬也。”《隋书·礼仪志六》:“鞶囊,二品已上金缕,三品金银缕,四品银缕,五品、六品綵缕,七、八、九品綵缕,兽爪鞶。官无印綬者,并不合佩鞶囊及爪。” 明何景明《三清山人歌》:“山人佩剑冠远游,腰间鞶囊垂虎头。”
鞶囊的网络释义
鞶囊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革,般声。革,去毛并经加工的兽皮。本义:皮制的束衣的大带)
(2) 同本义
鞶,大带也。——《说文》
或锡之鞶带。——《易·讼卦》
鞶厉游缨。——《左传·桓公二年》
(3) 又如:鞶帨(大带与佩巾。喻学者文辞繁琐);鞶带(革带,腰带);鞶厉(古代衣服上的带子)
(4) 小囊。专指荷包。 如:鞶囊(古代官吏用来盛印绶的革制袋囊); 鞶结(小袋子的扎口)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pan2 [台湾四县腔] pan2 [客英字典] pan2 [梅县腔] pan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槃 | 薄官 | 並 | 桓 | 平聲 | 寒 | 合口一等 | 桓 | 山 | buan | bʰuɑn |
详细解释
náng
名词
(1) (形声。大篆字形象两头扎起的口袋。本义:有底的口袋)
(2) 同本义
囊,橐也。——《说文》
括囊。——《易·坤》。疏:“所以贮物。”
于橐于囊。——《诗·大雅·公刘》。传:“小曰橐,大曰囊。”
所载不过囊衣。——《汉书·王吉传》。注:“有底曰囊,无底曰橐。”
药囊提轲。——《战国策·燕策》
先生如其指,内狼于囊。——马中锡《中山狼传》
置书囊中。——唐· 李朝威《柳毅传》
锥之处囊中。——《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盛以锦囊。——宋· 欧阳修《伶官传·序》
(3) 又如:囊橐(口袋;代指财物);囊空羞涩(兜内无钱);囊橐充盈(腰包钱足);囊橐萧瑟(口袋中无钱);囊锥露颖(比喻显露才华);囊中术(指智谋);囊辎(行李);囊底(袋子里面);囊空(袋中无钱);囊涩(身无分文);囊书(囊中书札)
(4) 像口袋的东西 。如:胆囊;肾囊;囊缩(阴囊收缩)
动词
(1) 用口袋装
策蹇驴,囊图书。——马中锡《中山狼传》
(2) 又
试再囊之。
(3) 又如:囊米(装入口袋的米);囊琴(装琴入袋);囊载(装入囊中运走);囊扑(把人装入袋中打死);囊土(以袋盛土)
(4) 覆盖;蒙住
布囊其口。——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5) 又如:囊吞(囊括蚕食);囊首(用袋蒙头致死);囊奏(囊封,封事);囊括四海(统一全国;包罗天下)
(6) 另见
nāng
暂无详细释义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沙头角腔] long2 [海陆丰腔] nong2 nang2 [梅县腔] nong2 [东莞腔] long2 [客英字典] nong2 [宝安腔] long2 [客语拼音字汇] nong2 [陆丰腔] nong3 [台湾四县腔] nong2 nang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囊 | 奴當 | 泥 | 唐開 | 平聲 | 陽 | 開口一等 | 唐 | 宕 | nang | nɑ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