霓旌

ní jīng [ ni jing]
注音 ㄋ一ˊ ㄐ一ㄥ

词语释义

相传仙人以云霞为旗帜。 缀有五色羽毛的旗帜﹐为古代帝王仪仗之一。亦借指帝王。

词语解释

  1. 相传仙人以云霞为旗帜。

    《楚辞·刘向<九叹·远逝>》:“举霓旌之墆翳兮,建黄纁之总旄。” 王逸 注:“扬赤霓以为旌。” 前蜀 韦庄 《喜迁莺》词:“香满衣,云满路,鸞凤绕身飞舞。霓旌絳节一羣羣,引见 玉华君 。” 宋 钱易 《南部新书》癸:“ 高駢 在 淮南 ,有贄歌者,末章云:五色真龙上汉时,愿把霓旌引烟策。” 明 夏完淳 《观涛》诗:“海女霓旌乍有无,雷鼓填填 屏翳 怒。”

  2. 缀有五色羽毛的旗帜,为古代帝王仪仗之一。亦借指帝王。

    唐 杜甫 《哀江头》诗:“忆昔霓旌下 南苑 ,苑中万物生颜色。” 明 陆采 《怀香记·假公荐举》:“閶闔欲开,霓旌飘颻乎翠树;冕旒方坐,仙仗森簇于丹墀。”

引证解释

⒈ 相传仙人以云霞为旗帜。

《楚辞·刘向<九叹·远逝>》:“举霓旌之墆翳兮,建黄纁之总旄。”
王逸注:“扬赤霓以为旌。”
前蜀韦庄《喜迁莺》词:“香满衣,云满路,鸞凤绕身飞舞。霓旌絳节一羣羣,引见玉华君。”
宋钱易《南部新书》癸:“高駢在淮南,有贄歌者,末章云:五色真龙上汉时,愿把霓旌引烟策。”
明夏完淳《观涛》诗:“海女霓旌乍有无,雷鼓填填屏翳怒。”

⒉ 缀有五色羽毛的旗帜,为古代帝王仪仗之一。亦借指帝王。

唐杜甫《哀江头》诗:“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
明陆采《怀香记·假公荐举》:“閶闔欲开,霓旌飘颻乎翠树;冕旒方坐,仙仗森簇于丹墀。”

霓旌的国语词典

一种仪仗。以五采羽毛装饰的旗帜,因像虹霓,故称为「霓旌」。

霓旌的网络释义

霓旌

  • 霓旌是一个汉语词语,
  • 拼音:ní jīng
  • 释义:1、相传仙人以云霞为旗帜。2、缀有五色羽毛的旗帜。
  • 汉字详情

    [ni]
    部首: 802
    笔画: 16
    五笔: FVQB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女性
    仓颉: MBHXU
    四角: 10212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雨,兒( )声。本义:副虹)

    (2) 同本义,即虹的外环。大气中有时跟虹同时出现的一种光的现象,形成的原因和虹相同,只是光线在水珠中的反射比形成虹时多了一次,彩带排列的顺序和虹相反,红色在内,紫色在外

    霓,屈虹青赤或白色阴气也。——《说文》。按,雨与日相薄而成光,有雌雄,鲜者为雄虹。暗者为雌霓。

    虹霓也,云雾也,风雨也,四时也,此积气之成乎天者也。——《列子·无端》

    云披雾裂虹霓断,霹雳掣电捎平岗。——柳宗元《笼鹰词》

    霓为衣兮风为马。——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3) 彩云;云霞 。如:霓衣(以霓所制的衣裳。多以形容仙人所穿的服装。也指五彩薄细如虹霓的衣服);霓旄(画有虹霓的旗帜);霓旌(饰以五彩的旗帜。多用于仪仗。因其似霓虹,故名);霓饮(蜺虹汲水);霓裳(用霓制成的霓裳。即霓衣)

    (4) 借指天空,高空

    羽旄扫霓,云旗拂天。——班固·《东都赋》

    英文翻译

    rainbow; variegated, colored

    方言集汇

    ◎ 粤语:ngai4
    ◎ 客家话:[海陆丰腔] ri2 ngi2 [台湾四县腔] ji2 ngi2 [梅县腔] ngi2 j2 [客英字典] ji2 ngi2 [客语拼音字汇] ngi2 [宝安腔] ji2 ngi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十二齊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五稽齊開平聲開口四等ŋieinge/ngei
    jīng [jing]
    部首: 409
    笔画: 11
    五笔: YTTG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YSOHM
    四角: 08215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本义:古代用牦牛尾或兼五采羽毛饰竿头的旗子)

    (2) 同本义

    旌,游车载旌析羽。——《说文》

    位所谓緌有虞氏旌也。——《礼记·明堂位》

    建旌提鼓。——《国语·吴语》

    (3) 又如:旌旄(古代用牦牛尾与羽毛装饰的军旗,或代指各种旗帜);旌羽(旌旗。因有羽饰,故称)

    (4) 古代旗的总称

    旌蔽日兮敌若云。——《楚辞·九歌·国殇》

    旌麾南指,刘琮束手。——《资治通鉴》

    (5) 又如:旌旃(泛指旗帜);旌幡(泛指旗帜);旌帜(旗帜);旌幢(旗幡);旌头(旗杆顶端的矛头)

    (6) 旌节,古代使者所持的节

    王婆道:“眼望旌节至,耳听到消息。”——《金瓶梅》

    动词

    (1) 表彰

    旌其所为。——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2) 又如:旌书(表彰的文书);旌善(表彰善人善事);旌表节烈(表彰节妇烈女);旌典(朝廷表彰的恩典)

    (3) 识别

    诚应宠赏,以旌其美。——曹操《表论田畴功》

    (4) 又如:旌别(识别;区别)

    (5) 发挥。如:旌智(发挥智慧)

    (6) 表识;表明。如:旌信(表明诚意)

    英文翻译

    banner or flag adorned with feathers; to signal

    方言集汇

    ◎ 粤语:sing1 zing1
    ◎ 客家话:[梅县腔] zin1 [海陆丰腔] zin1 [客语拼音字汇] jin1 [陆丰腔] zin1 [客英字典] zin1 [宝安腔] zin1 [台湾四县腔] zin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四清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子盈清開平聲開口三等cieng/ziengtsĭɛ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