隤圮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倒塌;毁坏。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健驮逻国》:“僧伽蓝千餘所,摧残荒废,芜漫萧条。诸窣堵波颇多隤圮。” 宋 李纲 《备御八事》:“ 河 北 河 东州县城池,类多隤圮堙塞,宜徧行修治。”《宋史·律历志三》:“ 唐 室下衰,土德隤圮。”
引证解释
倒塌;毁坏。
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健驮逻国》:“僧伽蓝千餘所,摧残荒废,芜漫萧条。诸窣堵波颇多隤圮。” 宋李纲《备御八事》:“ 河北河东州县城池,类多隤圮堙塞,宜徧行修治。”《宋史·律历志三》:“ 唐室下衰,土德隤圮。”
隤圮的网络释义
隤圮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阜(
),贵声。从阜,与山或建筑有关。本义:崩颓;坠下)(2) 同本义
隤,下队也。——《说文》
隤铜丸以擿鼓。——《汉书·史丹传》。师古曰:“隤,下也。”
障隤处。——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3) 又如:隤缺(倒塌崩坏之处);隤圮(倒塌;毁坏);隤陷(跌倒或掉下);隤照(落日,夕照)
(4) 使坠下 (附着苗根)
苗生叶以上,稍耨陇草。因隤其土以附苗根。——《汉书·食货志上》
(5) 败坏
李陵既生降,隤其家声。—— 司马迁《报任安书》
士众灭兮名已隤。——《汉书·苏武传》。师古曰:“隤,坠也。”
(6) 降下 。如:隤祥(降赐祥瑞)
(7) 地下流动
水隤以绝商颜,东至山领十余里间。——《汉书·沟洫志》。 颜师古注:“下流曰隤。”
(8) 遗失
乐隤心,其如忘,哀缘情而来宅。——《文选·陆机·叹逝赋》
名词
(1) 风车的出粮口
碓隤扇隤舂簸扬。——《急就篇》
(2) 疝气
其传为索泽,其传为颓疝。…颓与聩古字通。——《内经》
(3) 周邑名 。故城在今河南省获嘉县境。一说在河南省修武县境
河内 修武有 隤城。——《郡国志》
形容词
(1) 安
夫坤,隤然示人简矣。——《易·系辞下》
(2) 柔顺的样子 。如:隤然(柔顺随和的样子)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tui2 kui2 [台湾四县腔] tui2 kui2 [客英字典] tui2 kwui2 [梅县腔] tui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穨 | 杜回 | 定 | 灰 | 平聲 | 灰 | 合口一等 | 灰 | 蟹 | duai/duoi | dʰuɒi |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土,己声。本义:毁;塌坏;坍塌)
(2) 同本义
圮,毁也。——《说文》
祖乙圮于耿。——《书·序》。传:“河水所毁曰圮。”
覩有黎之圮坟。——《思玄赋》
方命毁族。——《虞书·尧典》
(3) 又如:圮泐(石头毁坏开裂);圮剥(毁分;毁坏剥蚀);圮族(毁害种类);圮坏(毁坏);圮废(毁弃,荒废);圮坏(坍塌);圮倾(坍塌,倾颓);圮毁(坍塌毁坏);圮下(地面塌陷而形成的低洼);圮缺(倾毁,残缺)
(4) 断绝
故宗绪中圮。——《东京赋》。注:“绝也。”
(5) 又如:圮绝(断绝);圮隔(隔绝);圮纽(谓不能维系)
(6) 倾覆
由我则固,不由我则圮。——柳宗元《梓人传》
(7) 伤害
圮剥至亲。——《后汉书》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gi3 pi3 [海陆丰腔] pi3 gi3 [客英字典] gi3 pi3 [台湾四县腔] pi3 gi3
◎ 潮州话:颇衣2(丕)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否 | 符鄙 | 並 | 脂B開 | 上聲 | 紙 | 開口三等 | 脂B | 止 | biix/byy | bʰ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