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迹

chén jì [ chen ji]
繁体 陳跡
注音 ㄔㄣˊ ㄐ一ˋ
词性 名词

词语释义

陈迹 chénjì

(1) 过去的事迹;旧迹;过去的事情(物)

之战,迄今虽为陈迹,而其事信而有征。—— ·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凡此琐琐,虽为陈迹,然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能忘。——· 袁枚《祭妹文》
六朝陈迹
relics;a thing of the past

词语解释

  1. 亦作“ 陈跡 ”。亦作“ 陈蹟 ”。旧迹;遗迹。

    《庄子·天运》:“夫‘六经’,先王之陈迹也。岂有所以迹哉。” 唐 郎士元 《关羽祠送高员外还荆州》诗:“去去勿復言,衔悲向陈跡。” 宋 苏轼 《送芝上人游庐山》诗:“团团如磨牛,步步踏陈迹。” 清 龚自珍 《水调歌头》词:“仙字蟫饥不食,故纸蝇钻不出,陈蹟太辛酸。” 鲁迅 《南腔北调集·<自选集>序》:“这一种运动,现在固然已经成为文学史上的陈迹了,但在那时,却无疑地是一次革命运动。”

  2. 见“ 陈迹 ”。

引证解释

⒈ 亦作“陈跡”。亦作“陈蹟”。旧迹;遗迹。见“陈迹”。

《庄子·天运》:“夫‘六经’,先王之陈迹也。岂有所以迹哉。”
唐郎士元《关羽祠送高员外还荆州》诗:“去去勿復言,衔悲向陈跡。”
宋苏轼《送芝上人游庐山》诗:“团团如磨牛,步步踏陈迹。”
清龚自珍《水调歌头》词:“仙字蟫饥不食,故纸蝇钻不出,陈蹟太辛酸。”
鲁迅《南腔北调集·<自选集>序》:“这一种运动,现在固然已经成为文学史上的陈迹了,但在那时,却无疑地是一次革命运动。”

陈迹的国语词典

过去的事迹。

陈迹的网络释义

陈迹 (汉语词汇)

  • 词目:陈迹
  • 拼音:chénjì
  • 英译:[relics;a thing of the past]
  • 典源
  • 庄子》外篇·卷五下《天运》
      孔子谓老聃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孰知其故矣;以奸者七十二君,论先王之道而明周召之迹,一君无所钩用。甚矣夫!人之难说也,道之难明邪?」老子曰:「幸矣子之不遇治世之君也!夫六经,先王之陈迹也,岂其所以迹哉!今子之所言,犹迹也。夫迹,履之所出,而迹岂履哉!
  • 释义
  • “夫‘六经’,先王之陈迹也。岂有所以迹哉。”陈迹,遗迹。指过去的事迹;旧迹,过去的事情(物)。
  • 夫普法之战,迄今虽为陈迹,而其事信而有征。—— 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 凡此琐琐,虽为陈迹,然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能忘。——清· 袁枚《祭妹文》。
  • 去去勿复言,衔悲向陈迹。 唐 郎士元《关羽祠送高员外还荆州》诗
  • 团团如磨牛,步步踏陈迹。 宋 苏轼《送芝上人游庐山》诗
  • 仙字蟫饥不食,故纸蝇钻不出,陈迹太辛酸。 清 龚自珍《水调歌头》词
  • 这一种运动,现在固然已经成为文学史上的陈迹了,但在那时,却无疑地是一次革命运动。 鲁迅《南腔北调集·序》
  • 陈迹造句

    旧中国那种倍受帝国主义、军阀官僚残害压迫、饿莩遍野民不聊生的悲惨境地,知识分子挣扎在失学失业的饥饿线上的贫困处境,都已成为历史陈迹了。
    将军墓列为木兰湖两大历史陈迹。
    强齐霸图陈迹,但华山平野耸孤岑。
    鲁甸回族社会的实际状况极尽描摹地彰显出国度意志的陈迹。
    由古至今,屈指数英才,而烜赫一时的英雄人物,却为过眼烟云,早成历史陈迹。
    用量凡是把持在涂擦后不有有火流状的陈迹。
    其作品中试图磨灭现实的质感而替换以时间的陈迹。
    掇拾史海陈迹,以无文小字,虚拟江湖,再现一段明末清初乱世图谱,内中移花接木、断章取义之处在所难免,姑妄言之,姑妄听之。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我觉得这个创意很好,这种以画为媒、辅之于文字的手法,很抢人眼球,较好地展现了佛山的山川风物、人文景点、历史陈迹、文化名人等风貌。
    陈迹一脸的闷气,不知道该找谁发,发誓比赛结束后,一定要拉勃文到停车场见,做个了断。
    那次危机很快就成为历史上无足轻重的陈迹。
    儿童和少年们正狂躁的旋转着明亮的彩色控制杆,尽管这些机器在其他地方不过只是历史的陈迹。
    千年已逝,吉光片羽,都为陈迹,令人唏嘘不已。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在周代文化逐渐失落、往昔的辉煌几乎变成了一片哀怨的历史陈迹的背景下,如何挽救这种局面成为了当时人们最大的问题意识。
    我们当年兴盛时期的陈迹一点也没能留下来。
    但现在,毛泽东的北京城几乎与紫禁城一样成了陈迹。
    他想知道几千年来那些先人们的事情,他还想重复一下那些早已成为历史陈迹的化学奇迹。
    现在选举已成为陈迹。

    汉字详情

    chén [chen]
    部首: 212
    笔画: 7
    五笔: BAIY
    五行:
    仓颉: NLKD
    四角: 74294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阜,从木,申声。本义:地名。古宛丘地,春秋时陈国国都,在今河南省淮阳县。引申为姓氏)

    (2) 古国名 。在今河南省东部和安徽省北部一带

    陈,宛丘, 舜后妫( guí)满之所封。——《说文》

    陈, 颛顼之族也。——《左传·昭公八年》

    (3) 陈朝 。朝代名。南朝之一。公元557年陈霸先代梁称帝,国号陈。建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后被隋所灭

    (4) 战阵;行列

    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史记·李将军列传》

    (5) 姓

    英文翻译

    exhibit, display; plead; a surname

    方言集汇

    ◎ 粤语:can4
    ◎ 潮州话:ting5(thîng) [揭阳]têng5 ,〈姓〉dang5(tâng)

    宋本广韵

    [ji]
    部首: 306
    笔画: 9
    五笔: YOPI
    五行:
    仓颉: YYLC
    四角: 30303

    详细解释

    名词

    (1) 同本义

    赵主父令工施钩梯而缘 播吾(山名),刻疏人迹其上。——《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2) 又如:浪迹天涯;人迹(人的足迹);人迹罕至;迹蹈(重复走过的路);迹状(行迹);迹响(踪迹和声响)

    (3) 留下的印子

    蟆入草间,蹑迹披求。——《聊斋志异·促织》

    (4) 又如:痕迹;血迹;笔迹;墨迹

    (5) 前人留下的事物(主要指建筑或器物)

    故平公之迹不可明也。——《韩非子·难一》

    (6) 又如:古迹;胜迹;古城墙的遗迹;史迹;迹相(表露出来的不很显著的情况,可借以推断过去或将来)

    (7) 通“绩”。功劳

    如是则其迹长矣。——《荀子·正名》

    动词

    (1) 追踪;追寻

    逻者见之,知非其国人也,迹其所憩执之。——岳珂《桯史》

    (2) 又如:迹察(寻迹察访);迹盗(跟踪查捕盗贼);迹访(寻访)

    (3) 遵循 。如:迹附(追随)

    英文翻译

    traces, impressions, footprints

    方言集汇

    ◎ 粤语:zik1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ziak7 [客英字典] ziak7 [海陆丰腔] ziak7 [陆丰腔] ziak7 [宝安腔] ziak7 zit7 [东莞腔] ziak7 [梅县腔] ziak7 zit7
    ◎ 潮州话:ziah4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二十二昔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資昔昔開入聲開口三等tsĭɛkciek/zi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