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迹

yí jì [ yi ji]
繁体 遺蹟
注音 一ˊ ㄐ一ˋ
词性 名词

词语释义

遗迹 yíjì

(1) 前人留下的痕迹

瞻顾遗迹。——· 归有光《项脊轩志》
historical remains;vestige;trace

词语解释

  1. 亦作“ 遗跡 ”。亦作“ 遗蹟 ”。指留下的脚印。

    《晋书·卫恒传》:“ 邕 ( 蔡邕 )作《篆势》曰:‘鸟遗跡, 皇頡 循。’” 唐 柳宗元 《禅堂》诗:“心境本同如,鸟飞无遗跡。”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一编第一章第四节:“ 周公 告诫 成王 说:‘整顿你的军队,踏着 禹 的遗迹,走遍天下,直到海外,没有人不降服。’”

  2. 指古代或旧时代的人和事物遗留下来的痕迹。

    汉 王粲 《赠文叔良》诗:“先民遗迹,来世之矩。”《三国志·吴志·陆胤传》:“ 胤 天资聪朗,才通行絜,昔歷选曹,遗迹可纪。”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洹水》:“今池林絶灭,略无遗跡矣。” 宋 苏轼 《渚宫》诗:“谁能为我访遗迹,草中应有 湘东 碑。” 宋 苏辙 《中秋见月寄子瞻》诗:“黄楼未成 河 已退,空有遗蹟令人看。” 元 虞集 《舒城县学明伦堂记》:“昔贤名人遗蹟,足以风动其人。” 明 谢肇淛 《五杂俎·物部二》:“此木殊方不可知,以余所经他处,未有见之者,亦圣贤之遗跡也。”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历法·日圭同异》:“ 登封县 有观象、测景二臺,乃 周公 营 洛邑 时,手建遗蹟,其土圭表漏尚存。” 清 曾国藩 《金陵湘军陆师昭忠祠记》:“乃遍行营垒,周视所开地道,览战争之遗蹟。” 杨朔 《永定河纪行》:“在 翠微峰 下,有一处古代遗迹,题做‘冰川擦痕’。”

  3. 犹遗墨。

    《北史·崔宏传》:“﹝ 崔宏 ﹞尤善草隶,为世摹楷,行押特尽精巧,而不见遗迹。”《南史·陈始兴王伯茂传》:“时军人於 丹徒 盗发 晋 郗曇 墓,大获 晋 右军将军 王羲之 书及诸名贤遗跡。”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中:“﹝ 杜羔 ﹞忽覩屋柱烟煤之下,见字数行,拂而视之,乃其父遗跡。” 宋 王谠 《唐语林·伤逝》作“遗迹”。 宋 苏轼 《墨宝堂记》:“ 毗陵 人 张君 希元 ,家世好书,所蓄古今人遗跡至多。” 明 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馀·艺文赏鉴》:“国亡,遗跡悉归上都,流传人间者不过残縑片幅耳。” 清 王士禛 《香祖笔记》卷七:“ 唐 李石 《续博物志》: 陶隐居 书自奇,世传画板帖及 焦山 《瘞鹤铭》,皆其遗迹。”

  4. 谓行人遗弃脚印,毫不在意。比喻极端鄙视。

    《国语·楚语下》:“ 灵 不顾於民,一国弃之,如遗迹焉。” 韦昭 注:“ 灵王 不君,罢弊 楚 国,三军叛之,如行人之遗弃其迹。”《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不念擕手好,弃我如遗跡。”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序》:“王侯贵臣,弃象马如脱屣;庶士豪家,捨资财若遗跡。”《北史·隋宗室诸王传论》:“变本宗如反掌,弃慈母若遗迹。”

  5. 谓忘乎形迹。

    《文选·刘孝标<广绝交论>》:“寄通灵臺之下,遗跡江湖之上。” 李善 注:“《庄子》曰:‘鱼相忘於江湖,人相忘於道术。’ 郭象 曰:‘各自足,故相忘也。’今引‘江湖’,唯取‘相忘’之义也。” 张铣 注:“遗跡,谓心相知而跡相忘也。”一本作“ 遗迹 ”。

  6. 见“ 遗迹 ”。

引证解释

⒈ 亦作“遗跡”。亦作“遗蹟”。

⒉ 指留下的脚印。

《晋书·卫恒传》:“邕(蔡邕 )作《篆势》曰:‘鸟遗跡, 皇頡循。’”
唐柳宗元《禅堂》诗:“心境本同如,鸟飞无遗跡。”
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一编第一章第四节:“周公告诫成王说:‘整顿你的军队,踏着禹的遗迹,走遍天下,直到海外,没有人不降服。’”

⒊ 指古代或旧时代的人和事物遗留下来的痕迹。

汉王粲《赠文叔良》诗:“先民遗迹,来世之矩。”
《三国志·吴志·陆胤传》:“胤天资聪朗,才通行絜,昔歷选曹,遗迹可纪。”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洹水》:“今池林絶灭,略无遗跡矣。”
宋苏轼《渚宫》诗:“谁能为我访遗迹,草中应有湘东碑。”
宋苏辙《中秋见月寄子瞻》诗:“黄楼未成河已退,空有遗蹟令人看。”
元虞集《舒城县学明伦堂记》:“昔贤名人遗蹟,足以风动其人。”
明谢肇淛《五杂俎·物部二》:“此木殊方不可知,以余所经他处,未有见之者,亦圣贤之遗跡也。”
明沉德符《野获编·历法·日圭同异》:“登封县有观象、测景二臺,乃周公营洛邑时,手建遗蹟,其土圭表漏尚存。”
清曾国藩《金陵湘军陆师昭忠祠记》:“乃遍行营垒,周视所开地道,览战争之遗蹟。”
杨朔《永定河纪行》:“在翠微峰下,有一处古代遗迹,题做‘冰川擦痕’。”

⒋ 犹遗墨。

《北史·崔宏传》:“﹝崔宏﹞尤善草隶,为世摹楷,行押特尽精巧,而不见遗迹。”
《南史·陈始兴王伯茂传》:“时军人於丹徒盗发晋郗曇墓,大获晋右军将军王羲之书及诸名贤遗跡。”
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中:“﹝杜羔﹞忽覩屋柱烟煤之下,见字数行,拂而视之,乃其父遗跡。”
宋王谠《唐语林·伤逝》作“遗迹”。 宋苏轼《墨宝堂记》:“毗陵人张君希元,家世好书,所蓄古今人遗跡至多。”
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艺文赏鉴》:“国亡,遗跡悉归上都,流传人间者不过残縑片幅耳。”
清王士禛《香祖笔记》卷七:“唐李石《续博物志》:陶隐居书自奇,世传画板帖及焦山《瘞鹤铭》,皆其遗迹。”

⒌ 谓行人遗弃脚印,毫不在意。比喻极端鄙视。

《国语·楚语下》:“灵不顾於民,一国弃之,如遗迹焉。”
韦昭注:“灵王不君,罢弊楚国,三军叛之,如行人之遗弃其迹。”
《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不念擕手好,弃我如遗跡。”
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序》:“王侯贵臣,弃象马如脱屣;庶士豪家,捨资财若遗跡。”
《北史·隋宗室诸王传论》:“变本宗如反掌,弃慈母若遗迹。”

⒍ 谓忘乎形迹。一本作“遗迹”。见“遗迹”。

《文选·刘孝标<广绝交论>》:“寄通灵臺之下,遗跡江湖之上。”
李善注:“《庄子》曰:‘鱼相忘於江湖,人相忘於道术。’ 郭象曰:‘各自足,故相忘也。’今引‘江湖’,唯取‘相忘’之义也。”
张铣注:“遗跡,谓心相知而跡相忘也。”

遗迹的国语词典

前人所遗留的陈迹。

遗迹的网络释义

遗迹 (遗留下来的痕迹)

  • 遗迹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yí jì,指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痕迹。语见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瞻顾遗迹。”
  • 遗迹造句

    开封是七朝古都,有许多的历史遗迹,值得一看。
    战乱后,圆名园遗迹荡然无存,他不禁感慨系之。
    生命是蜡烛,一点一点地燃烧,等到燃尽的时候,不留下一点遗迹。
    我们明知故犯地毁坏了一处可能的历史遗迹。
    习惯了陪你孤单陪你寂寞陪你不说话。陪你站在山坡上看着荒草蔓延成遗迹一样的大海。
    中国的长城是举世无双的历史遗迹。
    仰风流于遗迹万古清高。
    如果是历史遗迹,你是想写这些历史遗迹背后的故事呢,还是这些遗迹遗留下来带给你什么启示,或是与现在的社会联系起来,谈谈现在社会阴暗面的东西,不过不能太过,老师讨厌消极的文章。
    经过战乱,名园遗迹荡然无存,不禁感慨系之。
    成大事以小心,一生谨慎。仰风流于遗迹,万古清高。
    无论如何,群婚的遗迹还没有完全消失.
    意大利文化遗产部最近宣布,著名遗迹庞贝古城进入紧急状态。
    秘鲁城市库斯科西北130公里的马丘比丘古城遗迹,摄于2011年7月6日。
    所发现的来自青铜器时代的遗迹却既是独特又更加精致。
    脊索瘤是来自脊索遗迹的罕见肿瘤,主要侵犯荐椎及颅底.
    “窗口指导”并不是社会主义的遗产,却是日本战后时代社团资本主义的返祖遗迹。
    格陵兰冰盖是上个冰河世纪的遗迹,也是世界三大冰盖之一。
    这块石头断片是一个地牢的遗迹,这个地牢的围墙将生命撕成碎片。
    四川古冰川遗迹发育的螺髻山是川西南的重要风景名胜区。
    柳江盆地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

    汉字详情

    yí,wèi [yi,wei]
    部首: 306
    笔画: 12
    五笔: KHGP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YLMO
    四角: 35308

    详细解释

    wèi

    动词

    (1) 给予;馈赠

    相遗以水。——《韩非子·五蠹》

    欲厚遗之。——《史记·魏公子列传》

    置币遗单于。——《汉书·李广苏建传》

    裘葛之遗。——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2) 又如:遗贼(给予戕害;遭害);遗赂(赠送财物);遗劳(馈赠;犒劳);遗酌(济助);遗送(赠送);遗金(赠送金钱)

    (3) 送交;交付

    遗赵王书。——《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遗魏王及公子书。——《史记·魏公子列传》

    遗权书曰。——《资治通鉴》

    以书遗操。

    (4) 又如:遗书(投书;寄信);遗使(遣使);遗秉(发放粮食);遗大(赋予重大任务)

    (5) 输送

    强国之民,父遗其子,兄遗其弟,妻遗其夫,皆曰:“不得,无返!”——《商召书》

    (6) 加给

    王事敦我,政事一埤遗我。——《诗·邶风》

    (7) 另见

    动词

    (1) (形声。从辵( chuò),贵声。本义:遗失)

    (2) 同本义

    遗,亡也。——《说文》

    遗,离也。——《释言》

    不遐遗。——《易·泰》

    君惟不遗德刑。——《左伟·成公十六年》。注:“失也。”

    得人遗契者。——《列子·说符》。注:“弃也。”

    亡矢遗镞。——汉· 贾谊《过秦论》

    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后汉书·列女传》

    小学而大遗。——唐· 韩愈《师说》

    行若遗。——唐· 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3) 又如:遗簪坠屡(失落的簪和鞋。比喻旧有的东西);遗佚(散失亡佚);遗逸(指散失之物);遗宝(遗落的宝物);遗简(失散的书籍)

    (4) 遗漏,因疏忽而漏掉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

    (5) 又如:遗珠弃璧(喻遗弃俊才);遗才(有才能而未被发现或重用的人);遗贤(受埋没而不为世所知的贤人)

    (6) 遗弃;舍弃

    故旧不遗。——《论语·泰伯》

    必遗乎今。——唐· 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7) 又如:遗世(抛弃世事,避世);遗荣(放弃荣华富贵,辞官归隐)

    (8) 不自主地排泄

    朔尝醉入殿中,小遗殿上。——《汉书》

    (9) 又如:遗溺(遗尿。不自由的排尿);遗精;遗溲(小便失禁)

    (10) 残存。留下

    地有遗利,民有余力。——汉· 晁错《论贵粟疏》

    (11) 又如:遗孽(残留下来的坏人);遗噍(残存未死的人);遗黎(亡国或改朝换代后不事新朝的人民)

    (12) 缺失 。如:遗火(失火);遗计(失计,失策);遗策(失策,失算)遗逸(缺失);遗算(失算,失策);遗筹(失策,失算);遗兆(失算);遗帙(残缺的书套);遗计(失策);遗紊(失误而紊乱)

    (13) 遗忘

    三日遗忘。——《汉书·刑法志》。注:“忽忘也。”

    审毫厘之小计,遗天下之大数。——《史记》

    (14) 又如:遗失(遗忘;忘记);遗倦(忘记疲倦)

    (15) 遗留

    因遗策。——汉· 贾谊《过秦论》

    访其遗踪。——宋· 苏轼《石钟山记》

    忠烈遗骸。——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16) 又如:遗安(指隐居田园,淡泊自守,不以官禄遗留子孙,而遗之以德行);遗下(留下);遗讥(让后人讥笑)

    (17) 专指死人留下的 。如:遗光(遗留的德泽);遗表(大臣临死前写给皇帝的奏章);遗芳(死后留传的美好名声)

    (18) 离开,脱离 。如:遗体(身体为父母所生,故称自己身体为父母的“遗体”);遗世(脱超尘世;避世隐居)

    (19) 堕,落下;下垂

    目眇眇而遗泣。——《楚辞》

    (20) 又如:遗英(落花);遗粒(遗落的谷粒);遗坠(掉落)

    (21) 废止 。如:遗寺(废旧的佛寺);遗块(废弃的土块);遗壤(荒废的土地)

    名词

    (1) 遗失之物

    高祖取 楚如拾遗。——《汉书》

    道不拾遗。——《史记·商君列传》

    (2) 姓

    (3) 另见 wèi

    英文翻译

    lose; articles lost; omit

    方言集汇

    ◎ 粤语:wai4 wai6

    宋本广韵

    [ji]
    部首: 306
    笔画: 9
    五笔: YOPI
    五行:
    仓颉: YYLC
    四角: 30303

    详细解释

    名词

    (1) 同本义

    赵主父令工施钩梯而缘 播吾(山名),刻疏人迹其上。——《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2) 又如:浪迹天涯;人迹(人的足迹);人迹罕至;迹蹈(重复走过的路);迹状(行迹);迹响(踪迹和声响)

    (3) 留下的印子

    蟆入草间,蹑迹披求。——《聊斋志异·促织》

    (4) 又如:痕迹;血迹;笔迹;墨迹

    (5) 前人留下的事物(主要指建筑或器物)

    故平公之迹不可明也。——《韩非子·难一》

    (6) 又如:古迹;胜迹;古城墙的遗迹;史迹;迹相(表露出来的不很显著的情况,可借以推断过去或将来)

    (7) 通“绩”。功劳

    如是则其迹长矣。——《荀子·正名》

    动词

    (1) 追踪;追寻

    逻者见之,知非其国人也,迹其所憩执之。——岳珂《桯史》

    (2) 又如:迹察(寻迹察访);迹盗(跟踪查捕盗贼);迹访(寻访)

    (3) 遵循 。如:迹附(追随)

    英文翻译

    traces, impressions, footprints

    方言集汇

    ◎ 粤语:zik1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ziak7 [客英字典] ziak7 [海陆丰腔] ziak7 [陆丰腔] ziak7 [宝安腔] ziak7 zit7 [东莞腔] ziak7 [梅县腔] ziak7 zit7
    ◎ 潮州话:ziah4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二十二昔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資昔昔開入聲開口三等tsĭɛkciek/zi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