闳辩

hóng biàn [ hong bian]
繁体 閎辯
注音 ㄏㄨㄥˊ ㄅ一ㄢˋ

词语释义

1.亦作"闳辨"。 2.雄辩。 3.宏伟的议论。

词语解释

  1. 亦作“ 閎辨 ”。雄辩。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騶衍 之术,迂大而閎辩。” 唐 韩愈 《徐泗豪三州节度掌书记厅石记》:“非閎辨通敏兼人之才,莫宜居之。”

  2. 宏伟的议论。

    宋 王安石 《祭欧阳文忠公文》:“其雄辞閎辩,快如轻车骏马之奔驰。”

引证解释

⒈ 亦作“閎辨”。

⒉ 雄辩。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騶衍之术,迂大而閎辩。”
唐韩愈《徐泗豪三州节度掌书记厅石记》:“非閎辨通敏兼人之才,莫宜居之。”

⒊ 宏伟的议论。

宋王安石《祭欧阳文忠公文》:“其雄辞閎辩,快如轻车骏马之奔驰。”

闳辩的网络释义

闳辩

  • 闳辩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hóng biàn ,亦作“ 闳辨 ”。雄辩;宏伟的议论。
  • 汉字详情

    hóng [hong]
    部首: 321
    笔画: 7
    五笔: UDCI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LSKI
    四角: 37732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门,厷( gōng)声。本义:巷门)

    (2) 同本义

    闳,巷门也。——《说文》

    入于闳。——《左传·成公十七年》

    及闳中。——《左传·昭公二十年》。注:“曲门中。”

    (3) 又如:闳门(皇门。古代天子、诸侯等宫殿的左门)

    (4) 门 。如:九闳(九天之门)

    (5) 姓。如:闳天(周文王四友之一。纣囚文王于羡里,闳天求得美女和名马献给纣,纣很高兴,便释放文王。后来辅佐武王灭纣)

    形容词

    (1) 通“宏”。大,宏大

    其器圆以闳。——《礼记·月令》

    其语闳大不经,必先验小物。——《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闳言崇议。——《汉书·扬雄传下》

    (2) 又如:闳言(博大的言论);闳闳(宏大的样子);闳诞(闳大荒诞,大而无当);闳丽(宏伟壮丽)

    (3) 通“宏”。宽广,博大

    布濩闳泽。——司马相如《上林赋》

    人则乡唐虞之闳道。——《汉书·张山拊传》

    (4) 又如:闳耀(广大光耀);闳旷(宽宏豁达);闳豁(宽敞);闳廓(博大)

    (5) 通“泓”。水深 。如:闳流(深流)

    英文翻译

    gate, barrier; wide, vast, expand

    方言集汇

    ◎ 粤语:wang4

    宋本广韵

    biàn [bian]
    部首: 712
    笔画: 16
    五笔: UYUH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多用男性
    仓颉: YJIVJ
    四角: 00441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言,辡( biǎn)声。本义:辩论,申辩)

    (2) 同本义

    辩,治也。——《说文》

    辩其狱讼。——《周礼·乡士》

    分争辩讼。——《礼记·曲礼》

    辩者言之信。——《韩非子·八经》

    勿辩乃司。——《书·酒诰》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列子·汤问》

    狼亦巧辩不已以求胜。——明· 马中锡《中山狼传》

    (3) 又如:辩证;辩日(古代传说辩论太阳离地球远近的故事)

    (4) 分别,辨别。通“辨”

    辩其功苦。——《国语·齐语》

    若白墨之于目辩。——《淮南子·滫务》

    目能辩色,耳能辩声。——东汉· 仲长统《昌言·理乱》

    (5) 又如:辩章(辨别彰明。同辨章);辩析(辨别分析);明辩是非;辩白(申辩明白。同辨白)

    (6) 治理,办理

    辩治百官,领理万事。——《淮南子·泰族》

    形容词

    (1) 有口才,善言辞

    子言非不辩也。——《韩非子·五蠹》

    (2) 又如:辩武(善辞令的人。即辩士);辩人(善于辞令的人。如说客之流);辩捷(能言善辩,口才敏捷);辩口(口才便捷,善于辩论)

    英文翻译

    dispute, argue, debate, discuss

    方言集汇

    ◎ 粤语:bin6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