闳言高论

hóng yán gāo lùn [ hong yan gao lun]
繁体 閎言高論
注音 ㄏㄨㄥˊ 一ㄢˊ ㄍㄠ ㄌㄨㄣˋ
词性 成语

词语释义

1.见"闳言崇议"。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宋·欧阳修《代人上王枢密求先集序书》:“故其间钜人硕德闳言高论流铄前后者,恃其所载之在文也。”

成语用法

闳言高论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人的观点等。

引证解释

⒈ 见“閎言崇议”。

闳言高论的网络释义

闳言高论

  • 闳言高论是汉语词语,是指博大高远的议论。
  • 汉字详情

    hóng [hong]
    部首: 321
    笔画: 7
    五笔: UDCI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LSKI
    四角: 37732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门,厷( gōng)声。本义:巷门)

    (2) 同本义

    闳,巷门也。——《说文》

    入于闳。——《左传·成公十七年》

    及闳中。——《左传·昭公二十年》。注:“曲门中。”

    (3) 又如:闳门(皇门。古代天子、诸侯等宫殿的左门)

    (4) 门 。如:九闳(九天之门)

    (5) 姓。如:闳天(周文王四友之一。纣囚文王于羡里,闳天求得美女和名马献给纣,纣很高兴,便释放文王。后来辅佐武王灭纣)

    形容词

    (1) 通“宏”。大,宏大

    其器圆以闳。——《礼记·月令》

    其语闳大不经,必先验小物。——《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闳言崇议。——《汉书·扬雄传下》

    (2) 又如:闳言(博大的言论);闳闳(宏大的样子);闳诞(闳大荒诞,大而无当);闳丽(宏伟壮丽)

    (3) 通“宏”。宽广,博大

    布濩闳泽。——司马相如《上林赋》

    人则乡唐虞之闳道。——《汉书·张山拊传》

    (4) 又如:闳耀(广大光耀);闳旷(宽宏豁达);闳豁(宽敞);闳廓(博大)

    (5) 通“泓”。水深 。如:闳流(深流)

    英文翻译

    gate, barrier; wide, vast, expand

    方言集汇

    ◎ 粤语:wang4

    宋本广韵

    yán [yan]
    部首: 713
    笔画: 7
    五笔: YYYY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YMMR
    四角: 00601

    详细解释

    动词

    (1) (指事。甲骨文字形,下面是“舌”字,下面一横表示言从舌出。“言”是张口伸舌讲话的象形。从“言”的字与说话或道德有关。本义:说,说话)

    (2) 同本义

    直言曰言,论难曰语。——《说文》

    志以发言。——《左传·襄公二十七年》

    志以定言。——《左传·昭公九年》

    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国语·周语上》

    言,心声也。——《法言·问神》

    言,口之利也。——《墨子经》

    言者所以在意。——《庄子·外物》

    具言所闻。——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趋机而言。——《后汉书·列女传》

    言于李??。—— 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

    言讫不见。——明· 魏禧《大铁椎传》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3) 又如:言绝(言罢;说完);言言(直言);言不尽意(言语无法把所有的心意全部表达出来);言戏(说话轻浮不庄重);言人人殊(人各一词,所言各异);言笑自若(谈笑自得的样子);言之无文(说话没有文采条理);言方行圆(即言行不一);言信(说到做到的信用);言爽(说话不守信用);言不顾行(言行不一);言欢(说笑)

    (4) 议论,谈论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5) 又如:言路(谏官的职务);言事(在君主时代,臣民与天子、国君议论政事);言文(谈论文辞);言默(议论和沉默);言状(所述情状)

    (6) 记载

    雁荡山…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 宋· 沈括《梦溪笔谈》

    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宋· 苏轼《石钟山记》

    (7) 又如:言行录(录记叙述一人或多人的嘉言美行的书)

    (8) 问

    臣意言王曰:“才人女子竖何能?”——《史记》。 王引之述闻:“言王,问王也。”

    (9) 又如:言问(讯问)

    (10) 告知;告诉

    其顺之,然后言其丧筭。——《礼记》。郑玄注:“言,语也。”

    (11) 又如:言讽(用委婉的语言示告)

    (12) 陈述;叙述

    臣愿悉言听闻,唯大王裁其罪。——《韩非子》

    (13) 又如:言功(陈述功绩)

    (14) 解释引文、词语或某种现象的发端词,相当于“就是说”或“意思是”

    《诗》云:“既醉以酒,既饱以德。”言饱乎仁义也。——《孟子》

    (15) 说明

    言其利害(说明合从的好处和不合从的害处。其,指示代词,代合从,它的)。——《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名词

    (1) 话,言语,口语。又特指怨言、谤言

    父母之言。——《诗·郑风·将仲子》又

    诸兄之言。

    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国语·周语上》

    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唐· 白居易《琵琶行》序

    王如其言。—— 晋· 干宝《搜神记》

    未尝有言。——明· 刘基《卖柑者言》

    思其言。

    是何言。——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2) 又如:言能践行(说到做到);言语高低(指说话没分寸,冲撞别人);言差语错(言语冲撞或口舌之争);言言善果(多说劝人行善的话,必有好处);言同勒石(喻指说的话深刻而珍贵,如同刻石);言词(用语言表达的词汇或词句);言不尽意(言语无法把所有的心意全部表达出来);言不愿行(言语和行为不相符合);言语妙天下(言语精妙,天下没有人比得上);言听谋决(说的话听从照办);言废(说的话不被采纳);言简义丰(语言简练,含意丰富);言与心违(言语与心意相违背);言智(言语的才智);言无伦次(言语杂乱无章)

    (3) 言论;见解;意见

    如何昊天?辟言不信。——《诗·小雅·雨无止》

    言无二贵,法无两适,故言行而不轨于法令者必禁。——《韩非子》

    (4) 又如:言扬行举(根据德行和声名来选择人才);言金(珍贵的言论);言之成理(言论能自成系统而有文理);言中无物(言论空洞而无实际内容)

    (5) 言辞;辞令;辞章

    无乃非盟载之言,以阙君德;而执事不利焉。——《左传》

    (6) 又如:言外(言辞本身以外的意思);言使(使者。使者主要在传达言辞,故称言使);言泉(言辞滔滔不绝,如泉水般涌出。比喻口辩敏捷,言语通畅);言多必失(言辞过多,必定发生差错)

    (7) 政令;号令

    有不祭则修意,有不祀则修言。——《国语·周语》。韦昭注:“言,号令也。”

    (8) 又如:言语(命令;指示);言文(法律条文);言文刻深(法律条文严峻刻薄);言出法随(命令一下达,就依法考核、赏罚)

    (9) 誓言;盟辞;约言

    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楚辞》

    史载笔,士载言。——《礼记》。郑玄注:“言,谓会同盟要之辞。”

    (10) 又如:言约(口头言语为约定);言瑞(信言)

    (11) 建议;主意;计策

    我言为服,勿以为笑。——《诗·大雅》

    (12) 又如:言责(进言的职责)

    (13) 学说;主张

    “杨朱、 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 杨则归 墨。”——《孟子》

    (14) 言语或文章中的字

    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唐· 白居易《琵琶行》序

    (15) 又如:五言诗;七言诗

    (16) 口语或文章中的句子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

    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史记》

    (17) 又如:一言为定;片言九鼎

    (18) 著作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汉· 贾谊《过秦论》

    (19) 又如:言对(文体的一种)

    (20) 姓

    助词

    无义,用于句中或句首,作语气助词

    静言思之。——《诗·邶风·柏舟》

    既盟之后,言归于好。——《左传》

    英文翻译

    words, speech; speak, say

    方言集汇

    ◎ 粤语:jin4
    ◎ 客家话:[梅县腔] ngian2 [海陆丰腔] ngien2 [东莞腔] ngen2 [沙头角腔] nien2 [陆丰腔] gnian3 [台湾四县腔] ngien2 [客英字典] ngien2 [宝安腔] ngien2 [客语拼音字汇] ngian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二十二元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語軒元開平聲開口三等ngianŋĭɐn
    gāo [gao]
    部首: 1002
    笔画: 10
    五笔: YMKF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YRBR
    四角: 00227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楼台重叠之形。汉字部首之一。从“高”的字多与高大或建筑有关。本义:离地面远;从下向上距离大)

    (2) 同本义

    高,崇也,像台观高之形。——《说文》

    巽为高。——《易·说卦》传

    穷高极远,而测深厚。——《礼记·乐记》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荀子·劝学》

    无楚、 韩之患,则大王高枕而卧,国必无忧矣。——《战国策·魏策》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曹植《野田黄雀行》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孟子·公孙丑下》

    最高日观峰,在 长城南十五里。—— 清· 姚鼐《登泰山记》

    (3) 又如:高平(指土地高而平);高丘(高的土山);高坛(高耸的祭坛);高燥(指土地较高而又干燥)

    (4) 等级在上,超越流俗或标准

    轻辞天子,非高也,势薄也。——《韩非子·五蠹》

    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史记·淮阴侯列传》

    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5) 又如:高世(高出世人);高仙(崇高的仙人);高作(高着;绝招);高轨(高尚的规范、崇高的典范);高品(品德高尚的人,技艺高超的人)

    (6) 敬称,称别人的事物

    高台未倾,爱妾尚在,悠悠尔心,亦何可言。——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高情远致,弟子早已伏膺。——《晋书·孙楚传》

    素不相识,动问官人高姓大名?——《水浒传》

    (7) 又如:高邻(对邻居的敬称);高作(大作。对他人诗文的敬称);高喻(敬称他人的教谕);高诲(尊称别人的教诲)

    (8) 空泛,不切实际

    孔公诸清谈高论,嘘枯吹生,并无军旅之才,执锐之干。——《后汉书·郑太传》

    (9) 又如:高言(夸大不实的言论);高虚(官位高而不负实际责任);高沧(不实的言谈。即空谈)

    (10) 年长,年老

    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汉书·苏武传》

    (11) 又如:高寿;高龄

    (12) 高大;远大;盛大

    观其坐高堂,骑大马,醉醲而饫肥鲜者。——明· 刘基《卖柑者言》

    (13) 又如:高殿(高大的殿堂);高台(高大的楼台或台榭);高榭(高大的台榭);高坟(高大的坟墓);高廪(高大的米仓);高馆(高大的馆阁)

    (14) 声调激越

    有吏夜扣门,高声催纳粟。——唐· 白居易《纳粟》

    (15) 又如:高咏(吟咏时声音激越);高鸣(高声鸣叫)

    (16) 通“膏”

    (17) 肥沃,膏腴

    为人谨厚,然内殖货财,多买田至四百顷,皆泾渭溉灌,极高腴上贾。——《汉纪·孝成纪三》

    (18) 甘美

    高粱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素问·生气通天论》

    名词

    (1) 由下至上的距离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唐· 刘禹锡《陋室铭》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列子·汤问》

    (2) 又如:标高;加高;增高

    (3) 高处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

    (4) 通“膏”。膏肓,古代医学指心下

    爰从寝疾,遽致高肓。——吴《寻阳公主墓誌》

    (5) 通“郊”。泛指城外,野外

    仲春之月:玄鸟至。至之日,以太牢祠于高禖,天子亲往。——《礼记·月令》

    (6) 姓

    动词

    (1) 加高,提高

    高其闬闳,厚其墙垣。——《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唐· 白居易《卖炭翁》

    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吾售者。——《聊斋志异·促织》

    (2) 又如:高发(官位高升);高捷(科举考试高中);高枕(加高枕头)

    (3) 尊崇,敬重

    世上所高,莫若皇帝。——《庄子·盗跖》

    愈穷愈荣,虽死,天下愈高之。——《吕氏春秋》

    贵财贱义,高富下贫。——《汉书·地理志》

    (4) 远离,隐居

    赋诗归来,高蹈独善。——南朝宋· 颜延年《陶征士诔》

    (5) 又如:高步(脱离世俗,迈向高远的理想);高逝(远离世俗,不求名利;远去);高声栖(远居山林,不问俗事);高遁(避世而隐居山林)

    英文翻译

    high, tall; lofty, elevated

    方言集汇

    ◎ 粤语:gou1
    ◎ 客家话:[沙头角腔] gau1 [台湾四县腔] go1 gau1 [沙头角腔] gau1 [客语拼音字汇] gau1 go1 [海陆丰腔] go1 gau1 [梅县腔] gau1 go1 [客英字典] gau1 [东莞腔] gau1 [陆丰腔] go1 [宝安腔] gau1
    ◎ 潮州话:gau1 <姓>go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六豪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古勞平聲開口一等kaukɑu
    lùn,lún [lun]
    部首: 226
    笔画: 6
    五笔: YWXN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IVOP
    四角: 38712

    详细解释

    lún

    名词

    (1) 《论语》的简称 。内容主要是记录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

    (2) 另见 lùn

    lùn

    动词

    (1) (形声。从言,仑( lún)声。本义:评论,研究。引申为“议论”)

    (2) 议论, 分析和说明事理

    论,议也。——《说文》

    论理也,次也。——《论语序集解》

    坐而论道。——《周礼·考工记》。注:“谓谋虑治国之政令也。”

    臣请论其故。——《史记·张仪传》

    留连论诗。——宋·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与蒙论议。——《资治通鉴·汉纪》

    每与臣论此事。——诸葛亮《出师表》

    十几人论议。——《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3) 又如:论道(讲论治国道术);论黄数黑(议论是非曲直);论冒(相当于八股文中的“破题”,有“开宗明义”之意)

    (4) 思;思考

    论之思之,至于再三。——《汉书·王莽传》

    (5) 衡量;评定

    论其刑赏。——诸葛亮《出师表》

    闻言必熟论。——《吕氏春秋·慎行论》

    (6) 又如:论功行赏

    (7) 评论;辩析

    相国论河套。—— 清· 侯方域《壮悔堂文集》

    (8) 又

    已而论河套。

    (9) 又如:论思(论辩思虑);论理(论说道理);论口(争论;斗嘴)

    (10) 判罪;判决

    会论虞常。——《汉书·李广苏建传》

    袁溥论 瑞。—— 清· 张廷玉《明史》

    舒华论瑞迂。——《明史》

    (11) 又如:论囚(判刑);论输(论其罪而罚其役)

    (12) 考虑;顾及

    食物不论,力气是不惜的。——鲁迅《彷徨·祝福》

    (13) 又如:论平(考虑公正平和)

    (14) 较量

    我与一百斤大刀,却与那先生论么?——《三国志平话》

    (15) 控告,举报

    那里有令史勾结强贼理,如今世上媳妇论丈夫的稀。——元· 李致远《还牢末》

    (16) 凭借

    想相如凭舌剑压 秦国,论胆量完璧而回,乃股肱忠烈之士。—— 元· 高文秀《渑池会》楔子

    (17) 说;陈述

    无论魏晋。—— 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弃者无论。——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论天下事。——《资治通鉴》

    (18) 又

    又不可论。

    (19) 又如:相提并论;又当别论

    (20) 按照,依照 。如:鸡蛋论斤卖;论件;论天;论月发工资;论功行赏;论万(成千上万)

    (21) 研究

    论世之事。(论,研究、探讨。)——《韩非子·五蠹》

    (22) 又如:论演(研究阐发);论道经邦(研究治国之道,以治理好国家);论思(研究思想)

    (23) 通“抡”。选择

    权节其用,论比协材。——《国语·齐语》

    论贤人,用有能,而民可使治。——《管子·五辅》

    (24) 通“纶”。治理

    云雷屯,君子以经论。——《易·屯》

    屡陈时政,经论治体。——《三国志·魏书·任苏杜郑仓传》

    名词

    (1) 主张;学说

    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论语·先进》

    余不妄,独持迂论。——徐光启《甘薯疏序》

    (2) 又如:相对论;原子论;方程论

    (3) 议论文

    论也者,弥纶群言,而研一理者也。——《文心雕龙·论说》

    (4) 又如:《六国论》;《过秦论》

    (5) 通“伦”。伦理

    於论鼓钟!——《诗·大雅·灵台》

    (6) 姓

    (7) 另见 lún

    英文翻译

    debate; discuss; discourse

    方言集汇

    ◎ 粤语:leon6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