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读

shì dú [shi du]
繁体 釋讀
注音 ㄕˋ ㄉㄨˊ

词语释义

释读 shìdú

(1) 指考证并解释古文字

textual research and explain

词语解释

基本解释

<书>考证并解释(古文字)。

词语来源

该词语来源于人们的生产生活。

词语造句

1、据信,陶符文字的释读仅仅是一个时间问题。
2、本文借助于最新的红外线照片,对九店楚简中几个字的释读提出了新的认识;
3、对于图像,我们始终处在一种消极、不明确的立场上,这主要源于图像的不稳定与释读能力的差异,也源自于对图像的不信任传统。
4、但是,《贼律》某些简文释读仍然可以有进一步探讨的余地。
5、汉字社会功能的实现是通过释读与书写来进行的。
6、但对《周易》经文的释读,仍有许多问题值得进一步讨论。
7、二是对战国时代刀币家族的文字释读。
8、所以,长期以来在这一领域中西方学者所研究的理论方法,所做出的结论释读一直占据不可动摇的地位。
9、由于种种原因,该书在文字释读上存在一些问题。
10、一旦释读之后,商以前的历史将更为清晰。
11、货币文字的复杂性使得对它的释读有相当的难度,在与《说文解字》这类对古文字的释读专著相对照时,并不会完全一致。
12、简帛文献用字的研究对于汉字发展史和汉字理论的研究、简帛文献的释读整理、工具书的编撰等具有重要意义。
13、小说主题的释读,是文学释读的核心。
14、对它的释读,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文人画观念的一种把握和分析,并可于其中去把握了解文人画的发展因由。
15、本文从主人公、作品形式和作品内容等方面,从象征手法运用的角度释读《金色笔记》。
16、抄写者边抄写边释读,并在释读时经常对照不同的原始文献标本,在此过程中改变了文本及其流传状况。
17、本文讨论上海博物馆藏楚简《鲁邦大旱》释读上若干关键的问题,为《鲁邦大旱》全文的解读提供一些基础性的研究。
18、这正是我们重新释读《大学》的理由。
19、西周金文中“(特殊字元略)”的释读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20、此应可对现有之《马王堆汉墓帛书》释读成绩,作一些补充。
21、研究汉字造字思维与中国平面设计中思维之间的关系,是为了释读我们所带有的这种传统文化基因。
22、楚国货币中有良金铜钱牌一种,对其面文的释读学术界看法不一。
23、西周青铜器铭文是研究西周历史的最为重要的史料之一,但须以准确的分期与释读为前提。
24、作者按国别与时代,对这些陶文作了分类整理。文中对若干陶文的释读,提出了新的意见。
25、第一章:对整理释读出的文献按城市分布来进行归类,分别叙述南部与北部地区城市的奴隶买卖文献的大体情况。
26、而外国人既可以通过她来释读中国和中国文化,也为能够他乡遇故知而倍感亲切。
27、其中齐国的大刀币上的铭文的释读,众专家学者有不同的看法。
28、如果你能做更清晰的图片浏览,我能试着更小心地释读铭文。
29、随着新的出土材料的证实,很多铭文的释读都经受着实践的检验。
30、本规则应配合第三章比赛规则释读。

引证解释

⒈ 谓考证并解释古代语言文字。

释读的网络释义

释读

  • 释读,读音shì dú,汉语词语,基本意思为谓考证并解释古代语言文字。
  • 释读造句

    其中齐国的大刀币上的铭文的释读,众专家学者有不同的看法。
    二是对战国时代刀币家族的文字释读。
    国内外许多学者做过许多有关八思巴文献的刊布、释读和研究工作。
    扁壶上朱书陶文虽然在释读为何字方面尚存在分歧,但已被绝大多数学者认为是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汉字。
    从释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一种特殊的哲学书写手法。
    作者按国别与时代,对这些陶文作了分类整理。文中对若干陶文的释读,提出了新的意见。
    使用的是简洁的符号标记,这对于通过“普通”的眼睛来释读是很困难的。
    发掘资料整理成册后,各项要件完备无缺,柴生芳清秀刚劲的释读签名历历在目。
    一是对战国时代龟贝和布币上的文字进行释读和考析。
    据信,陶符文字的释读仅仅是一个时间问题。
    本文借助于最新的红外线照片,对九店楚简中几个字的释读提出了新的认识;
    对于图像,我们始终处在一种消极、不明确的立场上,这主要源于图像的不稳定与释读能力的差异,也源自于对图像的不信任传统。
    但是,《贼律》某些简文释读仍然可以有进一步探讨的余地。
    汉字社会功能的实现是通过释读与书写来进行的。
    但对《周易》经文的释读,仍有许多问题值得进一步讨论。
    所以,长期以来在这一领域中西方学者所研究的理论方法,所做出的结论释读一直占据不可动摇的地位。
    由于种种原因,该书在文字释读上存在一些问题。
    一旦释读之后,商以前的历史将更为清晰。
    货币文字的复杂性使得对它的释读有相当的难度,在与《说文解字》这类对古文字的释读专著相对照时,并不会完全一致。
    简帛文献用字的研究对于汉字发展史和汉字理论的研究、简帛文献的释读整理、工具书的编撰等具有重要意义。

    汉字详情

    shì [shi]
    部首: 701
    笔画: 12
    五笔: TOCH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HDEQ
    四角: 27954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采( biàn),睪( )声。采,有辨别、分析义。本义:脱掉,解下)

    (2) 同本义

    释,解也。从采,取其分别物也。睪声。——《说文》

    释获。——《仪礼·大射仪》

    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昭公出奔,民如释重负。——《谷梁传·昭公二十九年》

    主人释服。——《仪礼》

    (3) 又如:释绂(解下印绶。指致仕罢官);释褐(除去平民的衣服,换上官服。即“作官”)

    (4) 解释

    乃使行人 奚斯释言于 齐。——《国语·吴语》

    (5) 又如:释情消迹(消除误会;予以和解);释言(以言语自作解释);释例(说明所著书的凡例)

    (6) 释放;赦免

    怀王竟听 郑袖,复释去 张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豪民气尽,以额叩头,谢不敢。乃释之。——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7) 舍弃;抛弃

    故释先王之法,而法其所以为法。——《吕氏春秋·察今》

    乃请释子服何于吴。——《左传·哀公八年》

    君其释申生也。——《国语·晋语》。注:“释,舍也。”

    (8) 又如:释法(舍弃法令而不施用)

    (9) 放下;放开

    有卖油翁释担而立。——宋· 欧阳修《归田录》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庄子·养生主》

    (10) 又如:力叮不释(用力叮住不放)

    (11) 消失

    虽欲爱君,惑不释也。——《国语·晋语》

    (12) 溶化;消融

    涣兮其若冰之将释。——《老子》

    (13) 又如:如冰之将释(就像冰将消融那样)

    (14) 泡在水里或其他液体里

    欲濡肉,则释而煎之以醢。——《礼记·内则》

    (15) 发,射出

    若虞机张,往省括于度,则释。——《书·太甲上》

    (16) 解除;免除

    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清· 黄宗羲《原君》

    (17) 又如:释去仔肩(卸掉责任;放下重担);释憾(解除心中的怨恨。指报复);释难(解除困难);释闷(解闷儿;排遣烦闷);释四增美(除去邪僻之念,增加美善的质性)

    (18) 淘米

    释之叟叟,烝之浮浮。——《诗·大雅·生民》

    名词

    中国佛教用作释迦牟尼的简称 。是佛陀的姓氏;自东晋以后,佛教出家人自称释子,对外人而言称释氏。如:释厄(唐僧遭受的魔难);释老(指释伽牟尼与老子。即佛家与道家。也叫“释道”)

    英文翻译

    interprete, elucidate; release

    方言集汇

    ◎ 粤语:sik1

    宋本广韵

    dú,dòu [du,dou]
    部首: 226
    笔画: 10
    五笔: YFND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IVJNK
    四角: 34784

    详细解释

    dòu

    名词

    (1) 语句中的停顿。古代诵读文章,分句和读,极短的停顿叫读,稍长的停顿叫句,今以逗号标志。也作“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唐· 韩愈《师说》

    援引他经,失其句读,以无为有,其可闵笑也,不可胜记也。——晋· 何休《春秋公羊注疏序》

    (2) 另见

    动词

    (1) (形声。从言,卖声。本义:读书)

    (2) 籀书,抽释理解书的意义

    读,诵书也。——《说文》

    主人习其读而问其传。——《公羊传·定公元年》

    读其书。——《孟子》

    相随观读,讽述以谈。——《论衡·谈天》

    (3) 又如:读法(诵读法令);读祝(祭祀时宣读祈祷文);读鞫(审判时,宣读起诉理由)

    (4) 阅读

    好读书,不求甚解。——晋· 陶潜《五柳先生传》

    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楚人贫居,读《淮南方》。—— 邯郸淳《笑林》

    (5) 又如:读报;默读(不出声地读书);朗读;读律(学习法律);读画(用心鉴赏绘画的意境,风格);读过(读毕);读杂志;审读(审查阅读)

    (6) 说

    读,说也。——《广雅·释诂二》

    号而读之也。——《庄子·则阳》

    (7) 上学 。如:读大学;走读;半工半读

    名词

    (1) 文体名。属于题跋一类。用以记心得于书后,以备遗忘

    题读始于唐,跋书起于 宋。—— 徐师曾《文体明辨》

    (2) 姓

    (3) 另见 dòu

    英文翻译

    read, study; pronounce

    方言集汇

    ◎ 粤语:duk6

    宋本广韵

    释读的同拼音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