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手

hái shǒu [ huan shou]
繁体 还手

词语释义

还手 huánshǒu

(1) 受别人打击后进行还击

strike back;hit back

词语解释

引用解释

因被打或受到攻击而反过来打击对方。《醒世姻缘传》第一回:“打时节, 晁大舍 虽也不敢还手,也便不像往时遇杖则受,或使手格,或竟奔避。”《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四回:“连忙还手去打,却被妇人一手挡开。” 老舍 《四世同堂》四一:“打仗是两方面的事,只要被打的敢还手,战局便必定会有变化。”

還手的国语词典

受人殴打而反击。

如:「他一直闪避,就是不肯还手。」

還手的网络释义

还手

  • 还手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huán shǒu,意思是受别人打击后进行反击。
  • 還手的翻译

    英语: tohitback,toretaliate
    法语: rendreuncoup,riposter,sedéfendre

    汉字详情

    huán,hái [huan,hai]
    部首: 306
    笔画: 16
    五笔: LGKP
    仓颉: YWLV
    四角: 36303

    详细解释

    hái

    副詞

    (1) ——錶示某些語氣,有時兼有連接前後分句的作用。“還”錶示的語氣大體上可以分成平、揚、抑三類

    (2) 錶示平的語氣,不含輕重抑揚的意思

    (3) 錶示行爲動作或狀况不變,跟“仍舊、依然”相當、噹

    白頭還戍邊。——唐· 杜甫《兵車行》

    取酒還獨傾。——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一樽還酹江月。——宋· 蘇、囌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4) 又如:還在原位;我的腳還痛

    (5) 跟“雖然、盡、儘管”等連用,錶示行爲狀况不因彆的條件改變而改變。如:雖然已經宣布散會,人們還在繼續争論(錶示行爲重復、複,有“重新、再”的意思。如:京劇團、糰明天還演一場)

    (6) 錶示揚的語氣,把事情往大裏、高裏、重裏説

    (7) 更加 。如: 二勇比他哥哥大勇還壯

    (8) 錶示項目、數量增加,範圍擴大 。如:除了他們三個以外,小組裏還有我

    (9) 不但(不僅,不光)…還… 。如:小伙子不僅會開拖拉機,還會修理電器

    (10) 錶示抑的語氣,把事情往小裏、低裏、輕裏説

    (11) 錶示勉强過得去 。如:這根繩子還較結實;還算不錯,電話最後打通了

    (12) 錶示數量小,時間不到,等等 。如:人還太少,編不成隊

    (13) 還…就… 。如:還不過五點鍾、鐘 ,他就已經起床了

    (14) 還+没(不到)…就… 。如:我還没説話,他就説“知道了”

    (15) 尚且 。如:小車還通不過,更彆提大車了

    (16) 錶示感情爲主,意思有的可以用前麵三項來解釋,但那是次要的

    (17) 錶示超出預料,有贊嘆的語氣 。如:下這麽大雨,没想到你還真準時到了

    (18) 錶示應該怎樣而不怎樣,名不副實,有責備或譏諷的語氣 。如:虧你還是大哥哥呢,也不讓着點妹妹!

    (19) 用于反問 。如:都十二點了,你還説早!

    (20) 另見 huán

    huán

    動詞

    (1) (形聲。從辵( chuó,錶示與行走有關),瞏( huán)聲。本義:返回)

    (2) 同本義

    還,復也。——《説文》

    還,返也。——《爾雅·釋言》

    還而不入。——《詩·小雅·何人斯》

    吾其還也。——《左傳·僖公三十年》

    勢還不遠,可先爲起第。——《資治通鑒》

    既罷,還内。

    還部白府君。(回到府裏報告太守。府君,太守。)——《玉台新咏·古詩爲焦仲卿妻作》

    送兒還故鄉。——《樂府詩集·木蘭詩》

    便要還家。——晋· 陶淵明《桃花源記》

    復、複還終業。——《後漢書·列女傳》

    自南海還。——清· 彭端淑《爲學一首示子侄》

    (3) 又如:還首(自動回來請罪);還雲(飄回的雲朵;指回信);還函(回信);還轉(回轉,返回);還復、複(返回)

    (4) 回頭;回顧

    羽還叱之。——《漢書·項籍傳》

    視無還。——《國語·周語》

    (5) 又如:還顧(回顧;回頭看);還睇(回頭看);還視(回頭看)

    (6) 通“環”。環繞

    左還授師。——《禮記·内則》

    還辟再拜稽首。——《禮記·曲禮》

    將還玩吴國于股掌之上。——《國語·吴語》。注:“還,轉也。”

    引車右還。——《楚辭·招魂》

    道還公宫。——《左傳·哀公三年》

    諸侯之師,還鄭而來。——《左傳·襄公十年》

    還廬樹桑,菜茹有畦。——《漢書·食貨志上》

    三人還射。——《史記·李將軍傳》

    還柱而走。——《戰國策·燕策》

    方還柱走。

    以地還之也。——《公羊傳·莊公十年》

    水潦所還,埒丘。——《爾雅·釋丘》

    (7) 又如:還繞(環繞);還會(交互纏繞的樣子);還旋(環繞)

    (8) 恢復、複;還原

    吏以過誤罷者還其職。——《明史·太祖本紀》

    (9) 又如:還惺(歇息一會而恢復、複精力);還質(恢復、複麗質);還睦(恢復、複和睦);還童(恢復、複青春);還級(恢復、複到原等級)

    (10) 來,到來

    舜禹還至,王業還起。——《荀子·王霸》

    (11) 又如:春還(春天到來;春天來了);時還(時來運轉)

    (12) 交還;歸還

    當、噹奉還土地民人。——《三國志·吴主傳》

    還矢先王。——宋· 歐陽修《新五代史·伶官傳》

    率奪還之。——《明史》

    (13) 又如:還璧(歸還玉璧;歸還原物或辭謝饋贈之物);還珠(物歸原地與原主);還歸(歸還)

    (14) 償還;交付

    割慈忍愛還租庸。——杜甫《歲晏行》

    (15) 又如:還付(歸還交付);還償(償還);還款(歸還所欠的債款或償付所欠的貸款);還直(償還價值)

    (16) 回報;回撃 。如:還報(還手,報復、複;報應;報答);還兵(用兵器還撃);還駡(挨駡者回駡對方)

    (17) 後退

    主人答拜還。——《儀禮·鄉飲酒禮》

    (18) 又如:還走(返身後退而走);還流(回流;回旋或倒流之水)

    (19) 罷歇;止息 。如:雨還(雨止);流弊不還(流弊不止息)

    (20) 包;保證 。如:還你名實兼收(包你名利雙收);還有雨下(保證有雨下)

    (21) 通“營”

    (22) 經營;謀畫

    内則大夫自還而不盡、儘忠,外則諸侯連朋合輿。——《管子·山至數》

    (23) 又如:還秩(謀求私利);還私(謀私)

    (24) 惑亂

    國多私,比周還主黨與施。——《荀子·成相》

    周環中規,折還中矩。——《禮記·玉藻》

    (25) 又如:還主(惑亂君主)

    副詞

    (1) 仍然;重復、複

    子孫日以長,世世還復、複然。——柳宗元《田家》

    (2) 反而

    譬畫虎不成,還爲狗者也。——《三國志·陳思王植傳》裴鬆之注引《典略》

    (3) 通“旋( xuán)”。迅速

    法立而還廢之,令出而後反之。——《管子·任法》

    食駿馬之肉,而不還飲酒,余恐其傷女也。——《吕氏春秋·愛士》

    鬼魅不能自還兮,半長途而下顛。——《漢書·揚雄傳上》

    (4) 另見 hái

    英文翻译

    still, yet, also, besides

    方言集汇

    ◎ 粤语:syun4 waan4
    ◎ 客家话:[海陆丰腔] fan2 han2 wan2 sien2 [客语拼音字汇] fan2 han2 van2 [沙头角腔] han2 wan2 [宝安腔] wan2 | | sion2 [客英字典] van2 fan2 [台湾四县腔] fan2 han2 wan2 sien2 [梅县腔] fan2 han2 wan2 an5 [东莞腔] wan2 [陆丰腔] fan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二十七刪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戸關刪合平聲合口二等ghruan/hoanɣwan
    shǒu [shou]
    部首: 432
    笔画: 4
    五笔: RTGH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Q
    四角: 20500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小篆字形,象伸出五指形。本义:人体上肢的总称,一般指腕以下的部分)

    (2) 同本义

    手,拳也。——《说文》。段注:“今人舒之为手,卷之为拳。其实一也。故以手与拳二篆互训。”

    艮为手。——《易·说卦》

    三阴在手。——《素问·阴阳别论》。注:“手谓气口。”

    则不手拜。——《礼记·少仪》。注:“手拜,手至地也。”

    头至手曰拜手。——《公羊传·宣公六年》注

    携手同行。——《诗·邶风·北风》

    携手同归。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邶风·击鼓》

    (3) 又如:手纽(手铐);手杻(手铐之类的刑具);手脚了得(手脚厉害,指有武功);手帕交(旧时妓女间的结拜姐妹);手击子(和尚念经时手中所敲的有柄小磬);手本(下属见上司所呈的名帖);手式(犹手势,以手作势示意);手灵(手指灵巧);手械(手铐);手梏(手铐);手格(徒手搏斗);手理(手掌的纹路)

    (4) 某些有代替人手作用的机械部分或动物的感触器 。如:扳手;触手;机械手

    (5) 专司某事或擅长某种技艺的人

    得快射手八百。——《宋书·黄回传》

    (6) 又如:国手;能手;助手;多面手;第一把手;水手;拖拉机手;弹药手;手作(手工业者;手艺,本领)

    (7) 笔迹

    天子识其手,问之,果为书。——《汉书·郊祀志上》

    (8) 又如:手墨(亲手写的墨迹);手痕(手迹;笔迹);手卷(只能卷舒供案头欣赏而不能悬挂的长卷)

    (9) 手艺;本领

    却笑英雄无好手,一篙春水走曹瞒。—— 宋· 姜夔《满江红》

    (10) 又如:手爪(手艺,技艺;手指);手熟(手艺纯熟);手戏(百戏杂技的一种);手高(手段高强);手里有活(手里有些功夫);手长的(手快或手段灵活的人)

    (11) 手中;手里。指控制掌握的范围 。如:手掌(手掌心。比喻所控制的范围);手上(指某人统治、管理或当家的时期);手底下(管辖之下,管理之下)

    副词

    (1) 亲自,亲手

    匪手携之。——《诗·大雅·抑》

    今存基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2) 又如:手钞(亦作“手抄”。亲手抄录)

    动词

    (1) 拿着,执持

    庄公升坛, 曹子手剑而从之。——《公羊传·庄公十三年》

    (2) 又如:手瓮(可用手提的盛水陶器);手袂(以手执人衣袖。表示离别依依不舍之情);手谈(下棋);手笔(谓执笔写作);手照(手持的照明用具);手罩(手持的风灯);手磬子(僧尼所用的手持打击乐器);手烛(手执之烛);手镘(以手持镘。作泥水工);手炮(手掷的炸药包)

    (3) 用手击杀

    博豺狼,手熊罴。——司马相如《上林赋》

    (4) 又如:手格(徒手格击);手战(徒手搏斗);手搏(徒手搏斗。指角力、摔跤、拳击之类的搏斗)

    (5) 取

    宾载手仇。——《诗·小雅·宾之初筵》。传:“取也。”

    (6) 又如:人手一册;手影戏(用手向灯取影,显出种种形象的一种技艺)

    量词

    用于技能;本领 。如:他露了两手绝招

    形容词

    (1) 亲手所写的 。如:手命(亲手所写的文书);手教(亲自教育);手批(官员亲手批示的公文);手奏(亲手写的奏章)手疏(亲手书写奏章)

    (2) 小巧的,便于携带的 。如:手册;手杖

    英文翻译

    hand

    方言集汇

    ◎ 粤语:sau2
    ◎ 客家话:[梅县腔] shu3 shiu3 [海陆丰腔] shiu3 [客英字典] shiu3 [宝安腔] su3 siu3 [客语拼音字汇] su3 [陆丰腔] shiu3 [台湾四县腔] su3 [沙头角腔] su3 [东莞腔] siu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四十四有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書九上聲開口三等ɕĭəusjux/sjo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