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仗义起兵。
指军队反正,以从义师。
指显露文意。
词语解释
仗义起兵。
唐 刘餗 《隋唐嘉话》卷上:“ 平阳公主 闻 高祖 起义 太原 ,乃於 鄠 司竹园 招集亡命以迎军,时谓之娘子兵。”
指军队反正,以从义师。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二部二六:“ 萧队长 接着说道:‘“中央军”插翅也飞不过来了,除非起义,投降,或是做俘虏,他们别想过来了。’”
指显露文意。
晋 杜预 《<春秋经传集解>序》:“一曰微而显,文见於此,而起义在彼。” 明 郎瑛 《七修类稿·诗文九·富字义非》:“《礼记·祭义》註曰:‘臣能世禄曰富’,未尝以‘田’字起义。”
引证解释
⒈ 仗义起兵。
引唐刘餗《隋唐嘉话》卷上:“平阳公主闻高祖起义太原,乃於鄠司竹园招集亡命以迎军,时谓之娘子兵。”
⒉ 指军队反正,以从义师。插翅也飞不过来了,除非起义,投降,或是做俘虏,他们别想过来了。’”
引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二部二六:“萧队长接着说道:‘“中央军”
⒊ 指显露文意。
引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一曰微而显,文见於此,而起义在彼。”
明郎瑛《七修类稿·诗文九·富字义非》:“《礼记·祭义》註曰:‘臣能世禄曰富’,未尝以‘田’字起义。”
起义的国语词典
为正义而起兵。
起义的网络释义
起义 (美国2001年克洛耶·塞维妮主演电影)
起义 (词语)
起义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走,己声。本义:由躺而坐;由坐而立)
(2) 同本义
起,能立也。——《说文》
曩子坐,今子起。——《庄子·齐物论》
载起载行。——《诗·小雅·沔水》
请业则起。——《礼记·曲礼》
子墨子起。——《墨子·公输》
吾恂恂而起。——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夫起大呼。——《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3) 又
妇亦起大呼。
(4) 又如:起在(起来);起舞(起身而舞。欢欣的样子);起坐(起立与坐下);起谢(起立谢过)
(5) 起床
起视四境。——宋· 苏洵《六国论》
不敢同卧起。——清· 方苞《狱中杂记》
(6) 又如:起去(指起床);起炕(起床)
(7) 产生;发生
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陈寿《隆中对》
夫齁声起。——《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8) 又
火起。
起于远近之比例。——蔡元培《图画》
十日而变已起。——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9) 又如:起骒(驴、马发情);起病(生病);起楞(一楞楞高起);起念(产生某种想法)
(10) 开始;开端
项庄拔剑起舞。——《史记·项羽本纪》
(11) 又
项伯亦拔剑起舞。
语从何起。——清· 袁枚《祭妹文》
(12) 又如:起末(始末);起票(起码);起为头(开头);起工(动工;开工)
(13) 源起;起因于
辛苦遭逢起一径。——宋· 文天祥《过零丁洋》诗
(14) 又如:起首(发端;原由);起倒(说头;缘由);起本(起因;由来)
(15) 治愈;病愈。亦谓复苏 。如:起病(庆贺病愈);起死(使病笃者复活);起禾(使禾苗直立复苏)
(16) 起身,动起来,采取行动
广起。——《史记·陈涉世家》
惊起一滩鸥鹭。——宋· 李清照《如梦令》
君起以伸其愤。——张溥《五人墓碑记》
起而拯之。——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17) 又如:起车(把货物装车,起程出发);起押(押解上路);起马(骑马动身启程);起征(出征)
(18) 起义,起事,闹事
并举而争起。——汉· 贾谊《论积贮疏》
并起而亡秦族。—— 汉· 贾谊《过秦论上》
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王起师于滑。——《左传·昭公二十六年》。注:“发也。”
英、 霍山师大起。—— 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19) 又
起兵不克。
(20) 又如:起点(点兵);起碇(借指军队开拔);起首(起事)
(21) 隆起,凸起,耸立
执图诣寺,有古陵蔚起。——《聊斋志异·促织》
四面峭壁拔起。——明· 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石峰片片夹起。——《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22) 又
石块丛起。
(23) 草拟
这讣帖底稿,是那个起的呢?——《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24) 使疏松
春锄,起地;夏为锄草。——《种谷》。石声汉校释:“起,使土疏松。”
(25) 扶持
世相起也。——《国语》。韦昭注:“起,扶持也。”
(26) 取
先在府县起了文书。——《镜花缘》
(27) 兴建;建造 。如:起屋(建造房屋);起造(建造);起冢(营造坟墓);起楼(造楼)
(28) 征收;征召 。如:起差(征派);起集(征集);起动(征用)
(29) 使死者复活 。如:起尸(使死人复活);起生(死而复生)
(30) 举用 。如:起废(重新振兴已被废弃的事物)
(31) 启发 。如:起予(能启发自己的观念和想法;指启发他人)
(32) 离开;除去 。如:起油(除油);起钉子(拔除钉子)
(33) 开启,张开 。如:起齿(张唇露齿;开口);起张(张开;掀开)
(34) 搬运 。如:起驳(起拨。用驳船将货物运到岸上)
(35) 出身
应元起掾吏。—— 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量词
(1) 群;组 。如:一起客人;又一起乱兵
(2) 批 。如:分两起出发
(3) 次,回 。如:同样的事情,一天发生数起;第二起
(4) 病例;案例 。如:两起大脑炎;五起离婚案
介词
放在时间或处所词的前面,表示始点,相当于“从”、“自”、“由” 。如:起这儿剪下来;我起北京来
副词
(1) 用在动词后作为补足语,表示动作的向上方向
卷起千堆雪。——宋·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小虫跃起。——《聊斋志异·促织》
跃起持之哭。——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2) 又如:拿起雨伞就走;抬起头来一看;唱起歌,跳起舞
(3) 用在动词后,常与“不”、“得”连用,表示能或不能经受住,够或不够标准 。如:看得起;看不起;买得起,买不起;经不起考验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hi3 ki3 [客英字典] hi3 ki3 [台湾四县腔] hi3 ki3 [东莞腔] hi3 [沙头角腔] hi3 ki3 [宝安腔] hi3 [陆丰腔] hi3 [梅县腔] hi3 [客语拼音字汇] hi3
◎ 潮州话:ki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起 | 墟里 | 溪 | 之 | 上聲 | 紙 | 開口三等 | 止 | 之 | kʰĭə | khix/qiio |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我,从羊。“我”是兵器,又表仪仗;“羊”表祭牲。本义:正义;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
(2) 同本义
义固不杀人。——《墨子·公输》
义不杀少。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引喻失义。——诸葛亮《出师表》
度义而后动。——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 秦。(义,坚持正义。)—— 宋· 苏洵《六国论》
(3) 又如:丈义(主持正义);义断恩绝(恩情道义断绝);义不容辞(道义上不容推辞)
(4) 情谊
违情义。——《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5) 又如:无情无义;忘恩负义;义义合合(团结和睦);义让(为顾及情谊而相让);义友(结义或聚义的友辈);义兄弟(结义的兄弟);义气(为情谊而甘愿替别人承担风险或作自我牺牲的气度)
(6) 意义;意思
见义远。——《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7) 又如:词义
(8) 理 。如:义以成命(国家的法令,必以义理为依据,方能施行);义薄云天(义理高厚,直达云天。形容道义极为隆盛)
(9) 姓
形容词
(1) 名义上的
隐士赵逸,来至京师, 汝南王拜为义父。——《洛阳伽蓝记》
(2) 又如:义子(非亲生之子,而认作父子或母子关系);义父(经拜认为父。非亲生之父,即干爹,假父)
(3) 与志愿者有关的;由志愿者组成的 。如:义状(起义的状子);义军;义从(志愿的随从)
(4) 善;美
宣昭义问。——《诗·大雅·文王》
(5) 又如:义问(善声;美好的声誉);义荣(由于修身立德而自然具有的荣誉);义心(常存节义的心境)
(6) 用于施舍、救济的;为公益而不取报酬的 。如:义庄(旧指某些豪绅地主拨出部分田地,作为族产,以供祭祀办学、救济本族孤寡等费用);义田(为救助穷困者而购置的田地)
(7) 假的 。如:义杖;义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