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彘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旧题 汉 郭宪 《洞冥记》卷一:“ 汉武帝 未诞之时, 景帝 梦一赤彘,从云中直下,入 崇兰阁 ,帝觉而坐于阁上,果见赤气如烟雾,来蔽户牖,望上有丹霞蓊欎而起,乃改 崇阑阁 为 猗兰殿 。”后用为帝王诞育之兆。
清 戴璐 《藤阴杂记》卷八:“赤彘腾光景,苍龙降蜿蜒。”
引证解释
⒈ 后用为帝王诞育之兆。
引旧题汉郭宪《洞冥记》卷一:“汉武帝未诞之时, 景帝梦一赤彘,从云中直下,入崇兰阁,帝觉而坐于阁上,果见赤气如烟雾,来蔽户牖,望上有丹霞蓊欎而起,乃改崇阑阁为猗兰殿。”
清戴璐《藤阴杂记》卷八:“赤彘腾光景,苍龙降蜿蜒。”
赤彘的网络释义
赤彘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会意。甲骨文,从大(人)从火。人在火上,被烤得红红的。一说“大火”为赤。本义:火的颜色,即红色)
(2) 同本义
赤,南方色也。——《说文》
赤者,火色也。——《书·洪范·五行传》
其色赤。——《素问·风论》。注:“赤者,心色也。”
赤刀。——《书·顾命》。郑注:“ 武王诛 纣时刀赤为饰。”
色赤椒好。——《齐民要术·种椒》
困于赤绂。——《易·困卦》。郑注:“朱深曰赤。”
日上,正赤如丹。——姚鼐《登泰山记》。又如:赤刀(刀口赤色的宝刀);赤衣(红色衣服);赤丸(红色弹丸);赤日(红日;烈日);赤石(红色的石头);赤泥(呈红色的泥土)
(3) 忠诚;真纯
推赤心于天下。——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4) 又如:赤心(忠心);赤衷(赤诚的心意);赤情(真诚的心意)
(5) 裸露
当流赤足蹋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唐· 韩愈《山石诗》
(6) 又如:赤剥(光身子);赤巴巴(赤裸裸;毫无掩饰);赤脚大罗仙(传说中得道的李君);赤条精光(全身赤裸)
(7) 空;尽;一无所有
晋国大旱,赤地三年。——《韩非子·十过》
当年老使君赤手降於菟。——苏轼《送范纯粹守庆州》
(8) 又如:赤淋淋(赤条条,一丝不挂);赤白白(一无所有);赤洒洒(形容无牵无挂)
名词
(1) 古以赤为南方之色,后因以赤指南方 。如:赤帝(神话中的南方之神。代指汉高祖刘邦);赤方(指南方);赤位(指南方);赤天(南方的天)
(2) 谶纬家谓汉以火德王,火色赤,后因以借指汉朝 。如:赤德(指汉朝的气运)
(3) “赤子”的简称。指婴儿 。如:赤襁(指婴孩);赤子苍头(泛指老人小孩。苍头:原指老仆,此指老人)
(4) 指鲜血 。如:赤津津(鲜血渗流的样子);赤臭(血污腐臭之气)
(5) 共产党
这里现亦大讨其赤,中大学生被捕者有四十余人。——鲁迅《书信·致李霁野》
动词
(1) 除掉,诛灭
此祸水也!指日赤吾族矣!——《聊斋志异·小翠》
(2) 又如:赤族(诛灭全族);赤诛(诛杀)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沙头角腔] cak7 [梅县腔] chak7 [海陆丰腔] chak7 [客英字典] chak7 [台湾四县腔] cak7 [陆丰腔] chak7 [东莞腔] cak7 [宝安腔] cak7 [客语拼音字汇] cag5
◎ 潮州话:ciah4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尺 | 昌石 | 昌 | 昔開 | 入聲 | 陌 | 開口三等 | 清 | 梗 | chjek/tcek | tɕʰĭɛk |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小篆字形。矢声,其余象猪头、脚。本义:彘本指大猪,后泛指一般的猪)
(2) 同本义
彘,豕也。后蹏废谓之彘。——《说文》
彘,猪也。——《小尔雅》
食黍与彘。——《礼记·月令》。注:“水畜也。”
彘者,北方之牲也。——《贾子胎教》
竹山有兽焉,名曰毫彘。——《西山经》。注:“貆猪也。吴楚呼鸾猪。”
故明主表信,如曾子杀彘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鸡豚狗彘。——《孟子·梁惠王上》
赐之彘肩。——《史记·项羽本纪》
(3) 又
与一生彘肩。
(4) 又
加彘肩上。
(5) 又如:彘狗不如;如彘牢;猪圈),(彘肩(即肘子。作为食物的猪腿的最上部分);彘肩斗酒(形容英雄豪壮之气)
(6) 地名,故址在今山西霍县东北
三年,乃流王于 彘。——《国语》
(7) 姓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chi3 [台湾四县腔] cih3 [梅县腔] chii3 chi3 [海陆丰腔] chi3 [宝安腔] ci3 [陆丰腔] cih6
◎ 潮州话:di6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滯 | 直例 | 澄 | 祭B開 | 去聲 | 霽 | 開口三等 | 祭B | 蟹 | dried/dyey | ɖʰĭɛ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