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耳

tiē ěr [ tie er]
繁体 貼耳
注音 ㄊ一ㄝ ㄦˇ

词语释义

1.贴着耳朵。 2.垂着耳朵。驯服顺从的样子。

词语解释

  1. 贴着耳朵。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二:“其俗以木为枕,号‘麻姑刺’,直竖而不贴耳,故至老不聋。”

  2. 垂着耳朵。驯服顺从的样子。

    蔡锷 《致唐继尧刘显世等电》:“以势度之, 蜀 宣布后, 张 李 两师不惟不敢西犯 成都 ,且将贴耳就范。”

引证解释

⒈ 贴着耳朵。

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二:“其俗以木为枕,号‘麻姑刺’,直竖而不贴耳,故至老不聋。”

⒉ 垂着耳朵。驯服顺从的样子。

蔡锷《致唐继尧刘显世等电》:“以势度之, 蜀宣布后, 张李两师不惟不敢西犯成都,且将贴耳就范。”

贴耳的网络释义

贴耳

  • 贴耳,读音tiē ěr,汉语词语,指贴着耳朵;垂着耳朵。
  • 贴耳造句

    妈的,不给他一些厉害,他是不会伏首贴耳的,狠狠地揍他!
    就是他伏首贴耳地受这个绑匪的支配,这是一个非常不好的一种人性的弱点。
    原人对女人施加的魔法一贯是独断专行的,不到女人俯首贴耳绝不罢休。
    她在上司面前总是垂首贴耳的。
    就在这危急关头,该马戏团的驯兽员迅速赶到,这群狮子、老虎顿时乖乖地伏首贴耳地趴在地上不动了。
    以食指贴耳廓内层,拇指贴耳廓外层,不分凹凸高低处,相对捏揉。
    当钟点工也不是你的奴隶,在工作时间内就必须俯首贴耳,你让干什么就干什么!
    这几位大臣在皇帝面前,总是俯首贴耳,唯命是从。
    这个吴天平,绝对算得上是一代武学大宗师,难怪连龙牙那样骄傲强悍的人,都对他伏首贴耳。
    俗话说,橫人都是怂人惯的,你老是伏首贴耳,他决不正眼看你!你给他一个大嘴巴,他立马对你另眼相看,当然第一次出手的,被扇的都有一个接受过程。
    她想让她的男朋友总是对她俯首贴耳。
    还可以摩耳廓,以食指贴耳廓内层,拇指贴耳廓外层,相对捏揉,直至发热。
    嫌优等生心气太高,有两门补考的学生,也未必就肯碌碌无为,伏首贴耳。
    弥得尔顿博士对这种连祷俯首贴耳。
    一个艺术家为了功名利禄,往往需要变得卑劣低下,俯首贴耳。
    臣民们会俯首贴耳,像奴隶一般侍奉我们。
    我知道这是他拉拢我,好让我俯首贴耳地为他效劳。
    是不是人都这样子,在爱的人那里多俯首贴耳多低声下气,在爱自己人那里就多趾高气扬多肆无忌惮。
    爱耳日,祝福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涌进你耳里,愿快乐时时与你交头接耳,好运天天与耳鬓斯磨,健康年年对你俯首贴耳,幸福永远伴你耳目一新。
    在赵大爷面前,阿汉永远是俯首贴耳的。

    汉字详情

    tiē [tie]
    部首: 401
    笔画: 9
    五笔: MHKG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多用男性
    仓颉: BOYR
    四角: 71860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贝,占声。本义:典当)

    (2) 同本义

    民日贴妇卖儿。——《聊斋志异·促织》

    (3) 又如:贴钱(典钱;质钱);贴典(典质;典押);贴子(典押儿子)

    (4) 贴补。补偿,补益 。

    (5) 如:贴夫(供生活费的姘夫);津贴;贴赠(要民补贴漕运亏损);贴润(津贴;贴补);贴赔(贴补赔偿);贴截银(赠贴漕截的银两);贴费(贴补耗费);贴纳(贴补交纳)

    (6) 粘附;附着

    龙脊贴连钱,银蹄白踏烟。——李贺《马诗》

    无不平帖石上。——《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7) 又如:贴落(室内四壁张或悬挂的字画等陈设);贴边;贴花;剪贴资料;贴标语;贴在墙上;贴挂(张贴悬挂);贴例(贴出的条例)

    (8) 切近,挨近

    穿花贴水益沾巾。——杜甫《燕子来舟中作》

    (9) 又如:贴恋(怜惜,体贴);贴怪(为男女搞不正当关系进行撮合);体贴;贴身(泛指亲近的人);贴心;贴衬(垫衬);贴脸(脸和脸相贴);贴靠(挨近;靠拢);贴邻(近邻;隔壁邻居)

    (10) 不准入场。科举考试中,考生犯规被用蓝笔书其姓名、事故,贴出场门之外,不准入试。当时习惯简称“贴”

    出了场来,自道头一个就是他贴出,不许进二场了。——《初刻拍案惊奇》

    名词

    (1) 补偿费 。

    (2) 如:米贴;房贴

    (3) 靶心

    射六箭皆上垛,内二箭中贴者。——《金史》

    形容词

    (1) 通“帖”。适合,妥当 。

    (2) 如:贴妥(妥当、适当);贴谱(合乎准则或实际);贴调(合拍。不走调);贴意(贴心,合意);贴理(合乎情理)

    量词

    (1) 膏药的一张 。

    (2) 如:一贴膏药

    英文翻译

    paste to, stick on; attached to

    方言集汇

    ◎ 粤语:tip3

    宋本广韵

    ěr [er]
    部首: 605
    笔画: 6
    五笔: BGHG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SJ
    四角: 10400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耳朵形。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耳朵)

    (2) 同本义

    耳,主听也。——《说文》

    耳者,肾之候。——《白虎通·情性》

    耳者,心之候。——《春秋·元命苞》

    耳目者,心思之助也。——《鬼谷子·权篇》

    坎为耳。——《易·说卦》

    忠言逆耳利于行。——明· 刘基《苦斋记》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宋· 苏轼《石钟山记》

    (3) 又如:耳目官(指耳、目两种器官);耳斡儿(亦作“耳挖子”。掏耳垢的小勺,另一头有尖头);耳朵垂子(借指耳窝);耳根厢(耳边);耳顺(六十岁)

    (4) 听觉,听力 。如:耳识,耳性(记性);耳重(重听。耳朵听觉不灵敏);

    (5) 耳状的东西 。如:索耳;吊耳;木耳;银耳;虎耳草;耳杯(两侧有便于拿取的耳提的杯子)

    (6) 谷物在雨淋后所生的芽

    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父无消息。——杜甫《秋雨叹三首》

    (7) 位置在两旁的如:耳门;耳房

    动词

    (1) 听到,听说 。如:耳食之学(传闻中得到的浮浅知识);耳顽(听不进去);耳生(听来生疏);耳决(犹耳闻)

    (2) 附耳而语 。如:耳言(犹耳语);耳报(暗中报告,私下传言);耳提面命(当面讲,甚至揪着耳朵讲。比喻教导得殷勤恳切)

    (3) 通“佴”。退后,居次

    人自为种而天下耳。——《庄子·天运》

    (1) 表示限制,相当于“而已”、“罢了”

    技止此耳。——唐· 柳宗元《三戒》

    止增笑耳——《聊斋志异·狼三则》

    子曰∶“二三子! 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论语·阳货》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三十里耳。——《史记》

    (2) 表示肯定或语句的停顿与结束,如同“矣”,相当于“了”、“啊”、“也”

    田横,齐之壮士耳。——《资治通鉴》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史记》

    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而”

    故化成俗定,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而忘家,公耳忘私。——贾谊《治安策》

    英文翻译

    ear; merely, only; handle

    方言集汇

    ◎ 粤语:ji5
    ◎ 客家话:[海陆丰腔] ngi3 [宝安腔] ngi3 [台湾四县腔] ngi3 [东莞腔] ngi3 [沙头角腔] gni3 [客英字典] ngi3 [梅县腔] ngi3 [陆丰腔] gni3 [客语拼音字汇] ngi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六止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而止上聲開口三等nʑĭənjix/riio

    贴耳的同拼音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