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证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凭据;证据。
宋 邵博 《闻见后录》卷二:“ 履 曾於 绍圣 初録奏。比三省又令 履 録私藳以为质证。” 元 无名氏 《冯玉兰》第三折:“不知他杀坏您父子之时,有甚么赃仗质证来。”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唐才常汉口起义清方档案》:“票匪大头目 沉克諴 咨行通缉有案,近经步军统领在京城捕获,刑部审讯,坚称并非 沉克諴 ,恃无质证,任意狡展。”
质疑论证。
清 梁章鉅 《归田琐记·读书》:“院中肄业生,亦欣欣向荣,日以诗文相质证。” 田北湖 《与某生论韩文书》:“承示高论,实获我心。猥辱明问,相与质证。”
对质证明。
明 汤显祖 《牡丹亭·圆驾》:“听旨: 柳状元 质证, 丽娘 所言真假?因何预名 梦梅 ?”《红楼梦》第九五回:“又不好与他质证他会扶乩的话。”
核实验证。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话》卷五:“近见后生小子,皆喜读《毛西河集》。其所称引,未足为据,必须搜讨源头,字字质证,慎勿为悬河之口所谩。” 鲁迅 《且介亭杂文末编·<海上述林>下卷序言》:“印本上虽有可疑之处,也无从质证,而且连小引也恐怕和初稿未必完全一样了。”
引证解释
⒈ 凭据;证据。
引宋邵博《闻见后录》卷二:“履曾於绍圣初録奏。比三省又令履録私藳以为质证。”
元无名氏《冯玉兰》第三折:“不知他杀坏您父子之时,有甚么赃仗质证来。”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唐才常汉口起义清方档案》:“票匪大头目沉克諴咨行通缉有案,近经步军统领在京城捕获,刑部审讯,坚称并非沉克諴,恃无质证,任意狡展。”
⒉ 质疑论证。
引清梁章鉅《归田琐记·读书》:“院中肄业生,亦欣欣向荣,日以诗文相质证。”
田北湖《与某生论韩文书》:“承示高论,实获我心。猥辱明问,相与质证。”
⒊ 对质证明。
引明汤显祖《牡丹亭·圆驾》:“听旨:柳状元质证, 丽娘所言真假?因何预名梦梅 ?”
《红楼梦》第九五回:“又不好与他质证他会扶乩的话。”
⒋ 核实验证。
引清阮葵生《茶馀客话》卷五:“近见后生小子,皆喜读《毛西河集》。其所称引,未足为据,必须搜讨源头,字字质证,慎勿为悬河之口所谩。”
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海上述林>下卷序言》:“印本上虽有可疑之处,也无从质证,而且连小引也恐怕和初稿未必完全一样了。”
质证的国语词典
对质、辩证。元.马致远《岳阳楼.第三折》:「社长,适才我那媳妇,你也看见的,到官去你与我做个质证。」《文明小史.第三九回》:「诸城的百姓也实在刁的很,这样事都会平空捏造诬告得人么?我也没工夫去合他质证真假。」也作「质对」。
质证的网络释义
质证
质证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贝,斦(
)声。 朱骏声认为“斦”是砧板。从贝,与财富有关。本义:抵押;以…作人质)(2) 同本义
质,以物相赘也。——《说文》。按,以钱受物曰赘,以物受钱曰质。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 齐, 齐兵乃出。——《战国策·赵策》
遂纳子为质。——《后汉书·班超传》
犹质其首。——清· 方苞《狱中杂记》
(3) 又如:质库(当铺);质作(抵押其身,使服劳役);质鬻(典押出卖);质录(收押);质卖(典押和出卖);质债(抵债);质当(典当;质押);质肆(当铺)
(4) 通“诘”(
)。问;诘问爰质所疑。——扬雄《太玄经》
援疑质理。——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5) 又如:质之鬼神;质责(以正义质询责问);质问(向人询问疑难的问题);质让(诘问,谴责);质辩(质疑辩论);质论(质疑评论)
(6) 双方对质,验证
虽质君之前,臣不讳也。——《礼记·曲礼上》
(7) 又如:质验(验证;勘验);质凭(证实);质审(质对审讯)
(8) 评断
司会以岁之成质于天子。——《礼记·王制》
(9) 又如:质成(请人评断事情的是非);质律(古代评定市价的一种文书)
名词
(1) 抵押品;人质
故周郑交质。——《左传·隐公三年》
以三公子为质。——《左传·昭公二十年》
请以宝为质于子,以假子之邑粟。——《管子·山权数》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战国策·赵策》
(2) 又如:质馆(安置人质的馆舍);质布(质人向犯约者所收的罚金,称为“质布”);质婆(作人质的妇女);质留(扣留作为人质);质宫(人质的居室);质任(人质和任子)
(3) 盟约
黄池之役,先主与 吴王有质。——《左传·哀公二十年》
(4) 古代贸易用的券书
并质共剂。——《后汉书》
(5) 又如:质剂(古代贸易的券契);质要(古代买卖货物的凭证);质契(契约,契据)
(6) 箭靶
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荀子·劝学》
骑而驰,而击方寸之质。——《器胜策》
(7) 又如:质的(射侯。箭靶)
(8) 素质;本质;禀性
太素者,质之始也。——《列子》
若仆大质已亏缺矣。——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王粲《登楼赋》
(9) 又如:质像(资质仪表);质性(资质,本性)
(10) 物质;事物
气形光声,无逃质理。——《物理小识》
(11) 形体
骈门裸质。——《南齐书》
(12) 又如:质辞(仪表言辞);质貌(形体相貌);质干(躯体);质象(形体);质状(形状;体态)
(13) 质地、底子
黑质而白章。——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玉质而金色。——明· 刘基《卖柑者言》
(14) 通“锧”。砧板 。行斩刑时用的垫板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解衣伏质。——《汉书·张周赵任申屠传》
訢已解衣伏质。——《汉书·王訢传》
(15) 通“贽”。信物;见面礼
臣委质于狄之鼓。——《国语·晋语九》
出疆必载质。——《孟子·滕文公下》
惠王患之,乃令 张仪佯去 秦,厚币委质事 楚。——《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6) 对象
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左传·徐无鬼》
形容词
(1) 朴实、朴素
以质信言,则见以为鄙。——《韩非子·难言》
以求其质。——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2) 又如:质木(质朴无华);质厚(朴实浑厚);质讷(朴实厚道,不善言辞);质简(质朴简易)
(3) 信实;诚信
楚子闻 蛮子之乱也,与 蛮子之无质也。——《左传·昭公十六年》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潮州话:zieh4 zi3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动词
(1) 谏正
证,谏也。从言,正声。——《说文》
士尉以证靖郭君, 靖郭君不听。——《战国策·齐策》。 高诱注:“证,谏也。”
(2) 又如:证谏(直言规劝)
名词
(1) 通“症”。病症
然后先生之言,为思陵对证之药也。—— 清· 黄宗羲《子刘子行状》
(2) 假借为“徵”。今亦用为證验字。证据
索证正不在远。——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动词
(1) (形声。从言,正声。繁体为“登”声。本义:告发)
(2) 同本义
證,告也。从言,登声。——《说文》
其父攘羊,而子证之。——《论语·子路》
(3) 又如:证父(告发父亲)
(4) 谏诤。 直爽地说出人的过错,劝人改正
愎过自用,不可证移。——《吕氏春秋·巫徒》
(5) 验证;证实
所以證之而不远。——《楚辞·惜诵》。注:“验也。”
而胗独证据其事。——《后汉书·缪肜传》
援古证今。——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6) 又如: 证占(验证);证验(验证);证类(以同类事物作证);证审(验证审察);证察(考证审察)
(7) 佛教用语。参悟,修行得道
禅师后证果,居于林虑山。—— 唐· 张鷟《朝野佥载》
(8) 又如:证果(修得妙道);证圣(证入圣果);证悟(修行得道);证业(证悟业果)
名词
(1) 证据,凭据
慎用六證。——《大戴礼记·文王官人》
罪无申证,狱不讯鞫。——《后汉书》
(2) 又如:证明师(起到证据作用的人或物);证左(指当时在现场亲知亲见其事,可以证明实际情形的人)
(3) 证件;证书 。如:工作证;身分证;出生证;健康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