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负责
(1) 担负责任
负责
(1) 尽职尽责
词语解释
失职。
《文子·上仁》:“人君者,不任能而好自为,则智日困而自负责。” 唐 皇甫湜 《醉赋》:“为疹为毒,为狂为醨,负责人道,阴阳戾违。” 元 王恽 《荐台掾赵文昌事状》:“某今当去职,有见不言,实为负责。”
担负责任。
晋 葛洪 《抱朴子·博喻》:“量才而授者,不求功於器外;揆能而受者,不负责於力尽。” 唐 徐浩 《谒禹庙》诗:“负责故乡近,朅来申俎羞。” 鲁迅 《坟·论雷峰塔的倒掉》:“‘水满 金山 ’一案,的确应该由 法海 负责。”
(工作)认真踏实;尽到应尽的责任。
毛泽东 《新民主主义论》一:“我们民族的灾难深重极了,惟有科学的态度和负责的精神,能够引导我们民族到解放之路。” 巴金 《中国作协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闭幕词》:“作为作家,就应当对人民、对历史负责。”
负债;欠债。
《史记·周本纪》“ 周君 、 王赧 卒” 张守节 正义引《帝王世纪》:“﹝ 王赧 ﹞虽居天子之位号,为诸侯之所役逼,与家人无异。名负责於民,无以得归,乃上臺避之,故 周 人名其臺曰逃责臺。”《南史·褚彦回传》:“家无餘财,负责数十万。”《续资治通鉴·宋仁宗皇祐三年》:“蠲冗赋及民负责不能偿者数百万计,而官用亦饶。”
引证解释
⒈ 失职。
引《文子·上仁》:“人君者,不任能而好自为,则智日困而自负责。”
唐皇甫湜《醉赋》:“为疹为毒,为狂为醨,负责人道,阴阳戾违。”
元王恽《荐台掾赵文昌事状》:“某今当去职,有见不言,实为负责。”
⒉ 担负责任。
引晋葛洪《抱朴子·博喻》:“量才而授者,不求功於器外;揆能而受者,不负责於力尽。”
唐徐浩《谒禹庙》诗:“负责故乡近,朅来申俎羞。”
鲁迅《坟·论雷峰塔的倒掉》:“‘水满金山 ’一案,的确应该由法海负责。”
⒊ (工作)认真踏实;尽到应尽的责任。
引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一:“我们民族的灾难深重极了,惟有科学的态度和负责的精神,能够引导我们民族到解放之路。”
巴金《中国作协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闭幕词》:“作为作家,就应当对人民、对历史负责。”
⒋ 负债;欠债。
引《史记·周本纪》“周君、王赧卒” 张守节正义引《帝王世纪》:“﹝王赧﹞虽居天子之位号,为诸侯之所役逼,与家人无异。名负责於民,无以得归,乃上臺避之,故周人名其臺曰逃责臺。”
《南史·褚彦回传》:“家无餘财,负责数十万。”
《续资治通鉴·宋仁宗皇祐三年》:“蠲冗赋及民负责不能偿者数百万计,而官用亦饶。”
负责的国语词典
担负责任。
如:「他在报社负责编辑的工作。」
负责的网络释义
负责
基本解释
1、担负责任。例句:这里的事由你来负责。
2、(工作)尽到应尽的责任;认真踏实。例句:他对他的工作很负责。
3、负:背负,承担。责:需要有保证的事情。
负责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从人,从贝。本义:恃,即依恃,凭仗)
(2) 同本义
负,恃也。从人守贝,有所恃也。——《说文》
秦贪,负其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艺文类聚·吴均·与朱元思书》
昔秦人负恃其众,贪于土地,逐我诸戎。——《左传·襄公十四年》
其异姓负彊而动者,汉已幸胜之矣。—— 汉· 贾谊《治安策》
守自负年德,易之。——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3) 又如:负固(依仗地势险固);负固不悛(依凭险阻而不悔改);负宠(依仗宠爱);负学(依恃才学);负险(凭借险固的地形);负势(依仗权势)
是犹使蚊负山。——《庄子·秋水》
(4) 通“背”。背负。以背驮物。引申为负担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列子·汤问》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梁惠王上》
负晋侯出诸厕。——《左传·成公十年》
(5) 又如:负羽(背负弓箭);负弩(身背弓矢);负鼓(背着鼓);负薪(背负薪柴);负戴(以背负物,以头顶物);负樵(背柴)
(6) 背倚,背靠着
有众逐虎,虎负隅,莫之敢撄。——《孟子·尽心下》
背负青天而莫之千阏者。——《庄子·逍遥游》
(7) 又如:负河(依傍黄河);负暄(冬天晒太阳取暖);负立(靠墙站立);负海(背靠大海);负席(背对席位)
(8) 抱持
徐衍负石入海。—— 邹阳《狱中上梁书》
(9) 又如:负羁手执马络头;负锡(手持禅杖);负托(抱恃)
(10) 抱有;具有
虚负凌云万丈志,一生襟袍未曾开。——崔珏《哭李商隐》
少年负志气。——唐· 刘禹锡《学阮公体》
(11) 承担,担当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2) 又如:负责任;负输(装载运输);负舟(承载舟船);负任(担负重任);负官(身负官职)
(13) 背弃,违背
相如度 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田荣者,数负 项梁。——《史记·项羽本纪》
(14) 又
又恶负约。
(15) 又如:负诺(违背诺言);负义(背弃恩义);负心妄加(忘恩负义,反咬一口);负盟(背弃盟约);负违(违背,违反)
(16) 欠债;欠缺;缺少
仆少负不羁之才。——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通家尚负责(债)数钜万。——《汉书·邓通传》
(17) 又如:负进(欠债);负券(负债字据);负偿(欠债)
(18) 失败
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孙子·谋攻》
遇敌处战则必北。——《荀子·议兵》
以决胜负。——《资治通鉴》
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宋· 苏洵《六国论》
(19) 又如:负败(失败;受挫折);负失(损失)
(20) 享有 。如:负名(享有盛名);负誉(享有声誉);负携(抱负提携);负愧(抱愧);负奇(胸怀奇志)
(21) 蒙受
且负下未易居。——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负屈无处诉,哀号动穹苍。——刘基《赠周宗道》
(22) 又如:负屈衔冤(受到冤屈);负讥(受到讥刺);负谤(蒙受责难);负霜(受霜;带霜);负忧(遭受忧患)
(23) 加 。如:负装(装载);负衔(驾车);负驮(驮载东西);负轭(驾车);负乘(负载,乘坐)
(24) 辜负;对不起人
是犯乃死,重负国。——《汉书·李广苏建传》
客果有能也,吾负之。——《战国策·齐策四》
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5) 又如:负国(对不起国家);负恩(忘恩;背恩);负负(对不起、对不起);负咎(抱愧)
(26) 通“赔”(
)。赔偿;补偿其不备,出者负之;其赢者,入之。——《睡虎地秦墓竹简》
宋之富贾有监止子者,与人争买百金之璞玉,因佯失而毁之,负其百金。——《韩非子·说林下》
(27) 失掉 。如:负职(失职);负声(失去文章的音节之美);负实(失实);负期(失期)
形容词
(1) 小于零的 。如:负数
(2) 得到电子的 。如:负电;负极;负高压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zé
动词
(1) (形声。小篆字形。从贝,朿(
)声。( )本义:债款,债务)(2) 索取(财物)
责,求也。——《说文》
往责于东邑。——《吕氏春秋·慎行论》
责之里正。——《聊斋志异·促织》
责一头。
以塞官责。
(3) 又如:责偿(索取赔偿);责货(索贿);责诺(求取他人的许诺);责义(以合乎礼义要求别人);责债(索债);责赂(索求财物)
(4) 责备
责人斯无难,惟受责俾如流,是惟艰哉!——《书·泰誓》
尚不觉悟而不自责,过矣。——《史记·项羽本纪》
无责也。——清· 方苞《狱中杂记》
(5) 又如:叱责(大声呵叱责备);呵责(呵斥);苛责(过严地责备);责嚷(责备;训斥);责劝(责备并规劝);责黜(责备和贬黜);谴责(严加申斥);责让(责备、谴责);贬责(指出过失,加以批评;责备)
(6) 惩罚
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岂意其至此哉!——《聊斋志异·促织》
崇患太祖慵惰不作业,数加笞责。——《新五代史·梁家人传》
(7) 又如:笞责;责惩(责罚惩处);责知(责罚包庇罪人、知情不言者);责杖(以杖刑责罚)
(8) 诘问
收奴婢十余人去,责以杀婢事。——《汉书·赵严韩张两王传》
(9) 又如:责诘(责问);责究(责问追究)
(10) 责令;要求
今释其所有,责其所无。——《盐铁论·本议》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
赦罪责功。——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责己也重以周。——唐· 韩愈《原毁》
大将军使长史急责广之幕府对簿。——《史记·李将军列传》
责成人之道。——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11) 又如:责报(让人报答;图报);责办(责成办理);责买(责成购买)
名词
(1) 责任,差使
亦恐二世诛之,故欲以法诛将军以塞责。——《史记·项羽本纪》
主道者,使人臣有必言之责,又有不言之责。——《韩非子》
救护之责。——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2) 又如:专责(专门担负的某项责任);权责(权力和责任);负责(担负责任);卸责(推卸责任);职责(职务和责任);罪责(罪行的责任)
(3) 另见
zhài
名词
(1) 欠别人的财物。后作“债”
听称责以傅别。——《周礼·小宰》。司农注:“称责,谓贷子。”
薄敛已责。——《左传·昭公二十年》
使无券契之责。——《管子·轻重乙》
博言负责数百万。——《汉书·淮阳宪王钦传》。注:“假贷人财物未偿者。”
是有丕子之责于天。——《书·金滕》
宋多责赂于 郑。——《左传·桓公十三年》
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战国策·齐策》
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汉书·高帝纪上》
(2)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潮州话:zêh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