谥册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亦作“諡册”。指刻有为帝后上谥诏书的简册。
《魏书·术艺传·江式》:“以书 文昭太后 尊号諡册,特除奉朝请,仍符节令。” 唐 颜真卿 《元陵仪注》:“礼仪使以諡册跪奠於宝綬之西,又以哀册跪奠於諡册之西。”《明史·礼志五》:“ 洪武 元年,追尊四庙諡号,册宝皆用玉。册简长尺二寸,广一寸二分,厚五分。简数从文之多寡。联以金绳,藉以锦褥,覆以红罗泥金夹帕。册匣,朱漆鏤金,龙凤文…… 建文 时,追尊諡册之典,以革除无考。” 清 顾炎武 《庙号议》:“以至諡册一颁,天下用为讥笑。”
引证解释
⒈ 亦作“諡册”。指刻有为帝后上谥诏书的简册。
引《魏书·术艺传·江式》:“以书文昭太后尊号諡册,特除奉朝请,仍符节令。”
唐颜真卿《元陵仪注》:“礼仪使以諡册跪奠於宝綬之西,又以哀册跪奠於諡册之西。”
《明史·礼志五》:“洪武元年,追尊四庙諡号,册宝皆用玉。册简长尺二寸,广一寸二分,厚五分。简数从文之多寡。联以金绳,藉以锦褥,覆以红罗泥金夹帕。册匣,朱漆鏤金,龙凤文…… 建文时,追尊諡册之典,以革除无考。”
清顾炎武《庙号议》:“以至諡册一颁,天下用为讥笑。”
谥册的网络释义
谥册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言,益声。用言论给予褒贬,故从言。本作“諡”。本义: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杰出官员或其它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同本义
谥,行之迹也。——《北堂书钞》引《说文》
谥者,别尊卑,彰有德也。——《白虎通》
先王谥以尊名。——《礼记·表记》
诔生时所行为之谥。——《论衡·道应》
增谥美显,荣于身后。——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2) 又如:谥法(由主祭者将名号赠给死者,以表彰他一生的功业);谥宝(古代帝王寝墓中,刻有帝后谥号的玺印);谥谱(记载谥号的谱牒);谥名(谥号)
动词
(1) 授与,加封;尤指死后追封
幸德谥为洞箫兮。——王褒《洞箫赋》
身死无名,谥为至愚,耻及父母,为天下笑。——《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2) 又如:谥告(赠谥的文告);谥典(赠谥的典礼)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潮州话:i3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金文、小篆字形与甲骨文相似,象简册形。本义:书简。古代文书用竹简。编简名为册,后凡簿籍均可称“册”)
(2) 同本义
册,符命也。诸侯进受于王者。象其札,一长一短,中有二编之形。古文又从竹。——《说文》
(3) 经传多以策为之,字俗作筴
史乃册祝。——《书·金滕》
公归,乃纳册于金滕之匮中。
王命作册。——《书·洛诰》
有册有典。——《书·多士》
(4) 又如:名册;画册;纪念册;册书(史籍,史书)
(5) 古时称编串好的许多竹简,现在指装订好的纸本子 。如:册籍(名册);册历(亦作“历册”。账本)
(6) 特指皇帝的诏书
祝册自京师至。——韩愈《南海神庙碑》
(7) 又如:册文(古代帝王祭祀时告天地神袛的文书);册书(古时君王施于臣下的文书。有祝册、玉册、立册、封册、哀册、赠册、谥册、赠谥册、祭册、赐册、免册等十一种)
动词
(1) 册封,封爵
册太子则授玺绶。——《新唐书·百官至》
(2) 又如:册立(古代帝王封立太子、皇后);册正(把妾扶为正室)
量词
(1) 计算书本数量的单位
且携所著书及诗文辞稿本数册。——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2) 又如:人手一册;这套书共印十万册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cak7 [海陆丰腔] cak7 [客英字典] cak7 [宝安腔] cak7 [台湾四县腔] cak7 [东莞腔] cak7
◎ 潮州话:cêh4 (chhe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