诰谕

gào yù [ gao yu]
繁体 誥諭
注音 ㄍㄠˋ ㄩˋ

词语释义

1.告示。

词语解释

  1. 告示。

    鲁迅 《南腔北调集·论“赴难”和“逃难”》:“用诰谕,用刀枪,用书报,用煅炼,用逮捕,用拷问,直到去年请愿之徒,死的都是‘自行失足落水’,连追悼会也不开的时候为止,这才显出了新教育的效果。”

引证解释

⒈ 告示。

鲁迅《南腔北调集·论“赴难”和“逃难”》:“用诰谕,用刀枪,用书报,用煅炼,用逮捕,用拷问,直到去年请愿之徒,死的都是‘自行失足落水’,连追悼会也不开的时候为止,这才显出了新教育的效果。”

诰谕的网络释义

诰谕

  • 诰谕,是汉语词汇,拼音是gào yù,解释为告示。
  • 汉字详情

    gào [gao]
    部首: 226
    笔画: 9
    五笔: YTFK
    五行:
    吉凶:
    仓颉: IVHGR
    四角: 34761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言,告声。本义:告诉)

    (2) 同本义,上告下曰诰

    诰,告也。——《说文》。段注:“以言告人,古用此字,今则用告字。以此诰为上告下之字。”

    按,上告下之义,古用诰,秦复造诏安当之。——《说文通训定声》

    伊尹申诰于王。——《书·太甲下》

    后以施命诰四方。——《易·姤》

    告上曰告,发下曰诰。——《列子·杨朱》注

    雅告奥义。——《书·序》

    诰誓不及五帝。——《荀子·大略》。注:“诰誓以言辞相诫约也。”

    至秦又造诏字以当之。——《书·大诰》释文

    (3) 又如:诰命夫人(特指受封赠的夫人);诰授(以诰命授与);诰文(帝王的祷告文字)

    (4) 告诫;劝勉

    近臣谏,远臣谤,舆人诵,以自诰也。——《国语·楚语上》

    (5) 又如:诰毖(告诫);诰教(告诫教育)

    名词

    (1) 告诫之文。帝王任命或封赠的文书 。古者上下有诰,秦废古制称制、诏。唐称制不称诰。宋始以诰命庶官,凡追赠大臣、贬谪有罪、赠封其祖父妻室,不宜于廷者,皆用诰,通谓之制

    一品至五品,皆授以诰命,六品至九品,皆授以敕命。——《清会典事例》

    (2) 又如:诰敕(旧制官吏受封的文书);诰券(皇帝任命和封赠的文书);诰策(诰令策书);诰章(诏令)

    颁诰

    诰令

    英文翻译

    inform, notify, admonish, order

    方言集汇

    ◎ 粤语:gou3
    ◎ 潮州话:gau3

    宋本广韵

    [yu]
    部首: 226
    笔画: 11
    五笔: YWGJ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IVOMN
    四角: 38721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言,俞声。本义:旧时上告下的通称。也指告诉)

    (2) 同本义

    谕,告也。——《说文》

    以谕九税之利。——《周礼·掌交》

    讶士掌四方之狱讼,谕罪刑于邦国。——《周礼·秋官》

    (3) 又如:谕葬(圣上发旨的葬仪);面谕;谕知(告谕而使人知晓)

    (4) 明白、懂得

    谕,晓也。——《广雅》

    教之以事而谕诸德者也。——《周礼·师氏》注

    其言多当矣,而未谕也。——《荀子·儒效》

    又不能谕其内志。——《汉书·文帝纪》

    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战国策·魏策》

    名词

    (1) 旧时用指上对下的文告、指示

    这可得便来谕,着魏子英拿 沙龙。——《小五义》

    (2) 又如:来谕;手谕;赐谕

    (3) 告诫的言辞

    (4) 比喻

    请以市谕,市朝则满,夕则虚。——《战国策》

    英文翻译

    proclaim, instruct; edict

    方言集汇

    ◎ 粤语:jyu6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