诤臣

zhèng chén [ zheng chen]
繁体 諍臣
注音 ㄓㄥˋ ㄔㄣˊ

词语释义

能直言规劝国君缺失的臣子。

词语解释

  1. 谏诤之臣。引申指能指正先辈缺失的后辈。

    《白虎通·谏诤》引《孝经》:“天子有諍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 唐 白居易 《采诗官》诗:“諍臣杜口为冗员,諫鼓高悬作虚器。” 王力 《中国语言学史》第三章:“ 段氏 就是这样极其精审地进行研究工作的。他是 许氏 的功臣,又是 许氏 的诤臣。”

引证解释

⒈ 谏诤之臣。引申指能指正先辈缺失的后辈。

《白虎通·谏诤》引《孝经》:“天子有諍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
唐白居易《采诗官》诗:“諍臣杜口为冗员,諫鼓高悬作虚器。”
王力《中国语言学史》第三章:“段氏就是这样极其精审地进行研究工作的。他是许氏的功臣,又是许氏的诤臣。”

诤臣的国语词典

能直言规劝国君缺失的臣子。汉.班固《白虎通.卷四.谏诤》:「孝经曰:『天子有诤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也作「争臣」。

诤臣的网络释义

诤臣

  • 诤臣,读音zhèng chén,汉语词语,谏诤之臣,引申指能指正先辈缺失的后辈。
  • 诤臣造句

    他希望,咨询委员会的专家有唐代诤臣魏征“事有必犯,知无不为”的精神,当好新区的参谋和外脑,充分发挥“思想源”的强大作用。
    做诤臣多苦啊,象寇准半生都在跑路,从陕西跑到山东,从山东跑到河北,马上还要跑到广西、海南。
    这个诤臣说来容易,做起来就难了,而裴矩的本事就在于,他向唐太宗直谏就能为其所接受,切中时弊,一语中的,并不光是脸红脖子粗就能做到的,这是要有胆有识有才的。
    秦牧这番言论,在他们看来,不但直切要害,关键是他这种敢向最高领导开炮的精神,正是读书人应的品质,是魏征、海瑞等诤臣的傲骨遗风啊!国有诤臣,不亡其国。
    李煜心里一动,张洎能如此说话,正直刚毅可见一斑,不全然是个碌碌无为之辈,李煜转向潘佑,这位正直之名留之史策的诤臣正全无心肝地嬉皮笑脸,挤眉弄眼呢。
    君有诤臣,不亡妻国;父有诤子,不亡其家。冯梦龙 
    当裴矩在太宗李世民手下干活时,又仿佛像是突然间服了牦牛壮骨粉,头颈一下子硬了起来,好几次犯颜直谏,典型的诤臣模样。
    下无诤臣便上无明主。
    房玄龄、魏征不愧是志君尧舜上、再使民风淳的诤臣,他们抱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不遗余力的治理着他们引以为豪的国家。
    贞观中,累迁谏议大夫,拾遗补阙,有诤臣之风。
    一剑光寒十四州第二百四十三章千古第一诤臣。

    汉字详情

    zhèng [zheng]
    部首: 226
    笔画: 8
    五笔: YQVH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IVNSD
    四角: 37757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言,争声。因与言论有关,故从言。“诤”字本作“争”,“诤”是后起字,意思是强谏。用则可生,不用则死,程度比“谏”重。本义:直言规劝) 同本义(尤指友谊诚挚的劝告)

    诤,谏也。——《广雅》

    士有诤友,则身不离于令名。——《孝经·谏诤》

    (2) 又如:默诤(背地里直言劝告);诤谏(以直言劝止他人的过失);诤臣(能谏诤的臣子);诤戒(告诫)

    英文翻译

    to expostulate; to remonstrate

    方言集汇

    ◎ 粤语:zaang3 zang3

    宋本广韵

    chén [chen]
    部首: 602
    笔画: 6
    五笔: AHNH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SLSL
    四角: 71712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一只竖立的眼睛形。人在低头时,眼睛即处于竖立的位置,字形正表示了俯首屈从之意。本义:男性奴隶)

    (2) 同本义

    臣,事君者也。象屈服之形。——《说文》

    仕于公曰臣。——《礼记·礼运》

    事君不贰是谓臣。——《国语·晋语》

    臣治烦去惑者也。——《左传·成公二年》

    臣妾逋逃。——《书·费誓》。郑注:“臣妾,厮役之属也。”

    臣则左之。——《礼记·少仪》。注:“谓囚俘。”

    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韩非子·五蠹》

    (3) 又如:臣妾(古时对奴隶的称谓。男曰臣,女曰妾);臣役(泛指奴仆);臣御(臣妾仆御);臣宰(本指奴隶。后亦以称辅佐帝王的臣佐)

    (4) 国君所统属的众民 。如:臣庶(臣民);臣姓(群臣百姓)

    (5) 君主制时的官吏

    今功臣名将,雁行有序。——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侍卫之臣不懈于内。——诸葛亮《出师表》

    (6) 又如:臣门如市(形容官宦门下钻营者极多,竟像集市一样热闹);臣下(臣子。君主制时代的官吏);臣人(臣下)

    (7) 君主制时的高级官员;大臣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忠良死节之臣。——诸葛亮《出师表》

    (8) 又如:忠臣;奸臣

    (9) 古人自称

    (10) 古代大臣对君的自称

    臣窃见先帝欲开西域。——《后汉书·班超传》

    (11) 又如:臣下(古时官吏对君主的自称)

    (12) 对父的自称

    始大人常以臣无赖。——《史记·高帝纪》

    (13) 对一般人的自称。表示自谦

    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无如季相。——《史记》

    动词

    (1) 役使 。如:臣虏(奴役,役使)

    (2) 臣服

    匈奴背叛不臣。——《盐铁论·本议》

    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战国策·秦策》。注:“服也。”

    (3) 又如:臣优(听命于人或屈服为臣。同臣服);臣事(以人臣之礼听命行事。相当于臣服)。又指为臣,作臣子。如:臣仕(为人臣而任官职);臣臣(为臣者尽为臣之道)

    英文翻译

    minister, statesman, official

    方言集汇

    ◎ 粤语:san4
    ◎ 客家话:[东莞腔] sin2 [台湾四县腔] siin2 tsiin2 [宝安腔] cin2 [海陆丰腔] shin2 chin2 [客英字典] chin2 shin2 [沙头角腔] cin2 [梅县腔] shin2 chin2 [陆丰腔] shin3 chin3 [客语拼音字汇] sin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十七眞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植鄰眞A平聲開口三等眞Aʑĭĕnzj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