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验
词语释义
证验
(1) 证实;检验
(2) 效验
引证解释
⒈ 验证。
引《汉书·薛宣传》:“证验以明白,欲遣吏考案,恐负举者,耻辱儒士。”
毛泽东《井冈山的斗争》:“中央要我们考虑往湘东或湘南,实行起来都很危险, 湘东之议虽未实现, 湘南则已有证验。”
⒉ 证据;用来验证的凭据。
引宋张世南《游宦纪闻》卷二:“士夫或有以五行试其术,答云:‘此人必已食禄,异时官至五马。’咸强其笔于楮,以为它日证验。”
唐柳宗元《与崔饶州论石锺乳书》:“再获书辞,辱徵引地理证验多过数百言。”
⒊ 效验。
引汉班固《白虎通·辟雍》:“天子所以有灵臺者何?所以考天人之心,察阴阳之会,揆星辰之证验,为万物获福无方之元。”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五》:“天道昭昭,歷有证验。”
证验的国语词典
证据。
证验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谏正
证,谏也。从言,正声。——《说文》
士尉以证靖郭君, 靖郭君不听。——《战国策·齐策》。 高诱注:“证,谏也。”
(2) 又如:证谏(直言规劝)
名词
(1) 通“症”。病症
然后先生之言,为思陵对证之药也。—— 清· 黄宗羲《子刘子行状》
(2) 假借为“徵”。今亦用为證验字。证据
索证正不在远。——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动词
(1) (形声。从言,正声。繁体为“登”声。本义:告发)
(2) 同本义
證,告也。从言,登声。——《说文》
其父攘羊,而子证之。——《论语·子路》
(3) 又如:证父(告发父亲)
(4) 谏诤。 直爽地说出人的过错,劝人改正
愎过自用,不可证移。——《吕氏春秋·巫徒》
(5) 验证;证实
所以證之而不远。——《楚辞·惜诵》。注:“验也。”
而胗独证据其事。——《后汉书·缪肜传》
援古证今。——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6) 又如: 证占(验证);证验(验证);证类(以同类事物作证);证审(验证审察);证察(考证审察)
(7) 佛教用语。参悟,修行得道
禅师后证果,居于林虑山。—— 唐· 张鷟《朝野佥载》
(8) 又如:证果(修得妙道);证圣(证入圣果);证悟(修行得道);证业(证悟业果)
名词
(1) 证据,凭据
慎用六證。——《大戴礼记·文王官人》
罪无申证,狱不讯鞫。——《后汉书》
(2) 又如:证明师(起到证据作用的人或物);证左(指当时在现场亲知亲见其事,可以证明实际情形的人)
(3) 证件;证书 。如:工作证;身分证;出生证;健康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马。佥(
)声。本义:马名)(2) 同本义
验,马名。——《说文》
(3) 证据;凭证
何以为验。——《史记·晋世家》
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史记·商君列传》
(4) 又如:验左(佐证;证据)
(5) 效验,灵验
自然之验。——《史记·货殖列传》
(6) 又如:验方(有效验的药方);明效大验(极为显著的效验)
(7) 征象;征兆
黄为物熟验,白为人老效。——《论衡》
动词
(1) 检查;检验
亦验其辞于正前。——《战国策·齐策》
验之以理。——《吕氏春秋·填行论》
验之以事(用事实验证它)。——《后汉书·张衡传》
欲验之,但取芦菔、地黄辈观(验:检验,证明)。——宋· 沈括《梦溪笔谈》
历验各种僵石。——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2) 又如:验煤;验金;验护照;验数(查数);验复(复查);验实(检查核实);验试(检查试验);验解(查实后解送);验票(查单据、票证)
(3) 试验
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史记·秦始皇本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