讴謡

ōu yáo [ ou yao]
注音 ㄡ 一ㄠˊ

词语释义

1.歌唱﹔歌咏。 2.歌谣。

词语解释

  1. 歌唱;歌咏。

    《文选·王褒<洞箫赋>》:“要復遮其蹊径兮,与謳謡乎相龢。” 张铣 注:“謳謡,謌也。” 唐 韩愈 《唐故江南西道观察使中大夫洪州刺史兼御史中丞上柱国赐紫金鱼袋赠左散骑常侍太原王公神道碑铭》:“人享於田庐,謳謡於道途。” 明 吴承恩 《<谖堂永日图>序》:“板舆迎道,冠履上寿,謳謡达於州邑者,太守之奉其亲也。”

  2. 歌谣。

    《宋书·志序》:“爰及《雅》《郑》,謳謡之节,一皆屏落,曾无概见。” 唐 元稹 《进诗状》:“故自古风诗至古今乐府,稍存寄兴,颇近謳謡。”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二章第十节:“这些歌诗原来是‘街陌讴谣’与地方音乐,经乐府加工改造,讴谣上升为高级文学。”

引证解释

⒈ 歌唱;歌咏。

《文选·王褒<洞箫赋>》:“要復遮其蹊径兮,与謳謡乎相龢。”
张铣注:“謳謡,謌也。”
唐韩愈《唐故江南西道观察使中大夫洪州刺史兼御史中丞上柱国赐紫金鱼袋赠左散骑常侍太原王公神道碑铭》:“人享於田庐,謳謡於道途。”
明吴承恩《<谖堂永日图>序》:“板舆迎道,冠履上寿,謳謡达於州邑者,太守之奉其亲也。”

⒉ 歌谣。

《宋书·志序》:“爰及《雅》《郑》,謳謡之节,一皆屏落,曾无概见。”
唐元稹《进诗状》:“故自古风诗至古今乐府,稍存寄兴,颇近謳謡。”
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二章第十节:“这些歌诗原来是‘街陌讴谣’与地方音乐,经乐府加工改造,讴谣上升为高级文学。”

讴謡的网络释义

讴谣

  • 讴谣(讴谣)
  • (1).歌唱;歌咏。《文选·王褒<洞箫赋>》:“要复遮其蹊径兮,与讴谣乎相龢。” 张铣 注:“讴谣,謌也。” 唐 韩愈 《唐故江南西道观察使中大夫洪州刺史兼御史中丞上柱国赐紫金鱼袋赠左散骑常侍太原王公神道碑铭》:“人享于田庐,讴谣于道途。” 明 吴承恩 《序》:“板舆迎道,冠履上寿,讴谣达于州邑者,太守之奉其亲也。”
  • (2).歌谣。《宋书·志序》:“爰及《雅》《郑》,讴谣之节,一皆屏落,曾无概见。” 唐 元稹 《进诗状》:“故自古风诗至古今乐府,稍存寄兴,颇近讴谣。”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二章第十节:“这些歌诗原来是‘街陌讴谣’与地方音乐,经乐府加工改造,讴谣上升为高级文学。”
  • 汉字详情

    ōu [ou]
    部首: 226
    笔画: 6
    五笔: YAQY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IVSK
    四角: 31714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言,区( ōu)声。本义:无伴奏;齐声歌唱)

    (2) 同本义

    讴,齐歌也。——《说文》

    齐讴楚声。—— 曹植诗

    皆讴歌思东归。——《楚辞·大招》

    筑者讴曰:“泽门之皙,实兴我役。”——《左传·襄公十七年》

    薛谭学讴于 秦青。——《列子·汤问》

    昔日王豹处于 淇,而河西善讴——《孟子·告子下》

    故近者歌讴而乐之。——《荀子·议兵》

    (3) 又如:讴者(讴歌的人);讴咏(讴歌吟咏);讴诵(歌讼);讴谣(唱歌)區

    (4) 歌颂;赞颂

    民讴思之。——《苗防备览·李瑜》

    名词

    (1) 歌曲

    京洛出名讴。—— 曹植《箜篌引》

    于是有赵代之讴。——《汉书·艺文志》

    (2) 又如:讴谣(歌谣);吴讴;越讴;采莲讴

    英文翻译

    sing; songs

    方言集汇

    ◎ 粤语:au1
    ◎ 潮州话:au1

    宋本广韵

    yáo [yao]
    部首: 713
    笔画: 17
    五笔: YERM
    仓颉: YRBOU
    四角: 02672

    英文翻译

    sing; folksong, ballad; rumor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四宵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餘昭宵A平聲開口三等宵Ajĭɛuje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