讬讽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亦作“ 託风 ”。寄托讽喻。
《汉书·叙传下》:“寓言淫丽,託风始终。” 颜师古 注:“寓,寄也。风读曰讽。” 南朝 宋 颜延之 《五君咏·阮步兵》:“沉醉似埋照,寓辞类託讽。”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录》卷中:“ 宗衮 著《尊号録》一篇,繫以赞曰:‘损之又损,天下归仁。’盖託讽焉。” 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六:“如 王碧山 《咏萤》、《咏蝉》诸篇,低回深婉,託讽於有意无意之间,可谓精於比义。”
引证解释
亦作“託风 ”。寄托讽喻。
《汉书·叙传下》:“寓言淫丽,託风始终。” 颜师古注:“寓,寄也。风读曰讽。” 南朝宋颜延之《五君咏·阮步兵》:“沉醉似埋照,寓辞类託讽。” 宋宋敏求《春明退朝录》卷中:“ 宗衮著《尊号録》一篇,繫以赞曰:‘损之又损,天下归仁。’盖託讽焉。” 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六:“如王碧山《咏萤》、《咏蝉》诸篇,低回深婉,託讽於有意无意之间,可谓精於比义。”
讬讽的网络释义
讬讽
汉字详情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潮州话:toh4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言,风声。本义:背诵;朗读;传诵)
(2) 同本义
讽,诵也。——《说文》
兴道讽诵言语。——《周礼·大司乐》。注:“倍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
少不讽。——《荀子·大略》。注:“谓就学讽诗书也。”按,诗风雅颂三类,以风为之,风借为讽。
今我讽遗文,思人至其乡。——唐· 白居易《游襄阳怀孟浩然》
三藏就合掌讽起斋经。——《西游记》
(3) 又如:讽味(诵读诗文而玩索其中的意味);讽经(念经);讽书(背书);讽术(背诵经艺)
(4) 婉言微辞或指责
讽,谏也。——《广雅》
论礼有五,谏讽为上。——《后汉书·李云传》
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后汉书·张衡传》
岂其愤世疾邪者耶?而托于柑以讽耶?——明· 刘基《卖柑者言》
(5) 规劝
而呤咏情性,以讽某上。——《文心雕龙》
(6) 又如:讽谏(用委婉的话来劝谏);讽诫(讽谏告诫);讽一劝百(辞赋之文,旨在讽谏,故因一事而起讽,以百事劝戒为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