誓师

shì shī [ shi shi]
繁体 誓師
注音 ㄕˋ ㄕ
词性 动词

词语释义

誓师 shìshī

(1) 出征前统帅向战士宣布作战意义,表示决心

a rally to pledge resolution before going to war

(2) 泛指群众集会庄严地表示决心

誓师大会
take a mass pledge

词语解释

  1. 《书·大禹谟》:“ 禹 乃会羣后,誓于师曰:济济有众,咸听朕命。”后以“誓师”指军队出征前或作战时,统帅向将士宣示作战意义,以激励士师的战斗意志。

    《淮南子·要略》:“﹝ 武王 ﹞躬擐甲胄,以伐无道而讨不义,誓师 牧野 以践天子之位。”《旧唐书·忠义传下·张巡》:“ 巡 神气慷慨,每与贼战,大呼誓师,眥裂血流,齿牙皆碎。”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一:“ 太祖 既誓师讎 明 ,戡 抚顺 ,夷 清河 ,遂以 天命 四年春,留兵六千守 札喀关 备 明 。”

  2. 泛指群众集会庄严地表示完成某项重要任务的决心。

    殷夫 《一九二九年五月一日》诗之五:“我们的五一祭是誓师礼,我们的示威是胜利的前提。”

引证解释

⒈ 后以“誓师”指军队出征前或作战时,统帅向将士宣示作战意义,以激励士师的战斗意志。

《书·大禹谟》:“禹乃会羣后,誓于师曰:济济有众,咸听朕命。”
《淮南子·要略》:“﹝武王﹞躬擐甲胄,以伐无道而讨不义,誓师牧野以践天子之位。”
《旧唐书·忠义传下·张巡》:“巡神气慷慨,每与贼战,大呼誓师,眥裂血流,齿牙皆碎。”
清魏源《圣武记》卷一:“太祖既誓师讎明,戡抚顺,夷清河,遂以天命四年春,留兵六千守札喀关备明。”

⒉ 泛指群众集会庄严地表示完成某项重要任务的决心。

殷夫《一九二九年五月一日》诗之五:“我们的五一祭是誓师礼,我们的示威是胜利的前提。”

誓师的国语词典

军队出征前,召集将士予以训示告诫,表示坚决的战斗意志。

誓师的网络释义

誓师

  • 誓师,是指出征前统帅向战士宣布作战意义,表示决心的意思,也泛指在群众集会庄严地表示决心。常用词语是誓师大会。
  • 誓师造句

    在誓师大会上,战士们豪情万丈,决心视死如归,英勇杀敌。
    高考将至,学校召集备考生举行誓师大会。
    在誓师大会上,王老师的发言铿锵有力,每一句话都说到同学们的心坎上。
    后来大英雄祖逖中流击楫,誓师北伐,又收复了黄河以南大片疆土。
    参加第六届远东及南太平洋地区残疾人运动会的日本代表团,今天下午在东京举行隆重的誓师大会。
    南有珠江誓师,北有嘉铭三全处事主意,还有华润置地换将不变调,还有武汉连系置业枕戈待旦。
    广场东北方两座十三层高的石塔,广场正中则筑有一座四五丈高二十丈宽的石台,是清辉界遭受黑暗之渊进攻而缔盟誓师之处,世人称之为血盟台。
    夏启在军中誓师,是为了使军队事先有思想准备。
    在经过誓师大会之后,林云下令全军开拨,这时大魔法师艾伦却拉着他的马走了过来,恭敬地对着林云说道。
    下方,掌声如雷,校长这个时候,也不知道是该夸奖赵泽,还是批评,轰轰烈烈的高三五十天誓师大会,就这般结束了。
    誓师之日,全军将士饮毒酒一杯,以壮行色。
    阅兵誓师”之类的做法弊大于利,应予叫停。
    富士康深圳厂区数万员工誓师珍惜生命。
    主礼嘉宾在典礼中同时主持北京交流团的誓师仪式。
    共计四百多人,于六月初从松前藩福山城出发,出征时太鼓喧嚣震天,松前藩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出征誓师,以镇服投靠的伊努土人。
    这顿庆功酒喝成了誓师酒,六中的教练喝得酩酊大醉,而六中的球员则是群情激奋,表示下次与万石交战一定要打得他们满地找牙,痛不欲生,替教练报仇。
    王城分内外两城,外部从刚才宫门算起,先经一座可容万人的校场,校场平时供皇帝阅检大军、筑坛拜将、誓师出征,节庆时还可放百姓入场,与民同乐。
    南有珠江誓师,北有嘉铭三全服务主张,尚有华润置地换将不变调,还有武汉联合置业枕戈待旦。
    一·二八”事变后,宋誓师小营,坚请赴援。
    大江涌来楠梓数十万章,助修宫殿,岂非天意也哉!越数日,遂命法誓师江北,刻日西征。

    汉字详情

    shì [shi]
    部首: 713
    笔画: 14
    五笔: RRYF
    五行:
    仓颉: QLYMR
    四角: 52601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言,折声。本义:发誓;立誓)

    (2) 同本义

    誓,以言约束也。——《说文》。段注:“凡自表不食言之辞皆曰誓,亦约束之意也。”

    约信曰誓。——《礼记·曲礼》

    予誓,告汝誓命。——《书·甘誓》。注:“要信也。”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诗·卫风·氓》

    司射西面誓之。——《仪礼·大射仪》。注:“犹告也。”

    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左传·隐公元年》

    终待说山盟海誓。——赵长卿《贺新郎》

    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为誓与城为殉。——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宋· 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3) 又如:誓志(发誓立志);誓死不贰(发誓至死不变心);誓辞(立誓的言辞);誓戒(誓约警戒);誓剑(对着剑发誓;皇帝赠与出巡大臣的宝剑,即后世所称的“上方宝剑”);誓书铁券(即“丹书铁券”。古代帝王颁赐功臣的享有免罪等特权的证件)

    (4) 接受爵位

    凡诸侯之适子,誓于天下,摄其君,则下其君之礼一等。——《周礼》

    (5) 告诫;告知

    司射西面誓之曰:“公射大候,大夫射参,士射干。”——《仪礼·大射仪》。注:“犹告也。”

    惟君有黼裘以誓省。——《礼记·玉藻》。疏:“告勑也。”

    一日誓,用之于军旅。——《周礼·秋官·士师》

    (6) 又如:誓戒(约束警戒);誓民(告戒吏民);誓众(告诫众人)

    (7) 铭刻;牢记 。如:誓肌(刻骨铭心)

    名词

    (1) 指国与国、人与人之间所订立的誓约;盟约;誓言

    张陈背誓。—— 曹植《五帝诛》

    周武有孟津之誓。——《左传·昭公四年》

    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2) 又如:誓令(誓言与命令);誓信(盟约);誓书(盟约);誓章(记载有誓词的文件);誓要(约盟,盟誓)

    (3) 古代告诫将士的言辞 。如:《汤哲》、《泰誓》、《秦誓》

    形容词

    谨慎

    曲艺皆誓之,以待又语。——《礼记·文王世子》

    英文翻译

    swear, pledge; oath

    方言集汇

    ◎ 粤语:sai6
    ◎ 客家话:[海陆丰腔] shi6 se5 [客英字典] shi5 [台湾四县腔] sii5 se5 [陆丰腔] shi6 [东莞腔] si5 [宝安腔] si5 [梅县腔] she5 [客语拼音字汇] si4
    ◎ 潮州话:si7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十三祭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時制祭A開去聲開口三等祭Aʑĭɛizjed/zjey
    shī [shi]
    部首: 318
    笔画: 6
    五笔: JGMH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LLMB
    四角: 21027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币,从垖。垖( duī)是小土山,帀( )是包围。四下里都是小土山,表示众多。本义:古代军队编制的一级。二千五百人为一师)

    (2) 同本义

    师,二千五百人为师。——《说文》

    王乃犬巡六师。——《书·伪泰誓》

    陈师鞠旅。——《诗·小雅·采芑》

    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周礼·地官·小司徒》

    (3) 师今为隶属于军的单位,下辖若干旅或团

    (4) 泛指军队

    十年春,齐师伐王。——《左传·庄公十年》

    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汉· 贾谊《过秦论》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 晋人御师必于 殽。”——《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5) 又如:水师(水军);挥师(指挥并带领军队);师旅(军队的通称,亦用来指战争);师船(师舶,兵船,兵舰);师老(军队疲劳,士气低落,战斗力衰弱);师吏(军吏);师令(军令);师干(本指军队的防御力量。后指军队);师禁(军队的禁令)

    (6) 军师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论语·先进》

    (7) 民众,徒众

    溥彼韩城, 燕师所完。——《诗·大雅·韩奕》

    师,众也。——《尔雅》

    师锡帝曰。——《书·尧典》

    天子所都曰京师。地下之众者,莫过于水,地上之众者,莫过于人,京大师众也。

    (8) 又如:师锡(众人的意见;舆论)

    (9) 古代行政区划单位

    八家而为邻,三邻而为朋,三朋而为里,五里而为邑,十邑而为都,十都而为师,州十有二师焉。——《尚书大传》

    (10) 老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唐· 韩愈《师说》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11) 又如:师儒(乡里教人道艺的人);师生关系;师风(老师的风度);师台(对老师的尊称);师保(负责教导贵族子弟的官);师课(由书院负责人主持的对学生进行的月考)

    (12) 对僧、尼、道士的尊称 。如:师太(对年长尼姑的尊称);师丈(对老僧的尊称);师姑堂(尼姑庵);师婆(巫婆);师哥(寺院中伺候客人的小和尚);师娘(巫婆);师巫(巫师);师姥(巫婆);师姨(比丘尼。即女僧)

    (13) 长,首领

    甸师,下士二人。——《周礼》

    (14) 亦以称专司一事的神道或官员

    (15) 首都,京城

    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后汉书·张衡传》

    (16) 擅长某种技术或在某个领域里有特殊技能的人

    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宋·  苏轼《石钟山记》

    (17) 又如:工程师;医师;厨师;技师;师工(技工。亦指厨师与烧火工人);师家(师傅门下)

    (18) 乐师;乐官

    师旷鼓琴。——《盐铁论·相刺》

    (19) 又如:师工(古称主事制曲奏乐的人。即乐师);师襄(春秋卫国的乐官)

    (20) 学习的榜样 。如: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21) 姓

    动词

    (1) 效法;学习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唐· 韩愈《师说》

    (2) 又如:师古(效法古代);师仰(师法敬仰);师师(互相效法);师式(学习或效法的典范);师效(效法)

    (3) 出兵征伐,进军

    若国作民而师田行役之事。——《周礼·地官·州长》

    (4) 又如:师祭(古代军队出兵时所行祭祀祈祷之礼);师期(出师的日期)

    英文翻译

    teacher, master, specialist

    方言集汇

    ◎ 粤语:si1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