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厂誓师

mǎ chǎng shì shī [ma chang shi shi]
注音 ㄇㄚˇ ㄔㄤˇ ㄕˋ ㄕ

词语释义

民国初年皖系军阀段祺瑞为讨伐张勋而进行的誓师。

汉字详情

[ma]
部首: 320
笔画: 3
五笔: CNNG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NVSM
四角: 77127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早期金文字形,象马眼、马鬃、马尾之形。“马”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家畜名)

(2) 单蹄食草大型哺乳动物 。史前即为人类所驯化,用作驮畜、挽畜和乘骑;它和其他现存的马属和马科动物的区别是尾毛和鬃毛长,后腿飞节内下方有一块胼胝,还有一些非固定特征(如体型较大,蹄子较大,颈稍呈弓形,头小,耳短)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韩愈《马说》

(3) 又如:马伯乐(相马的人);马首(属马的人);马牌子(官府养马的伕役,他们身上都挂有腰牌作凭证);马曹(官署名。专门管马);马圈(养马的地方);马祭(祭祀马神);马绊(系马用的绳子);马褐(马的护衣);马祸(马的异象。古代以为灾变之兆);马图(传说中龙马背负出水的图)

(4) “码”的古字。古代用 以计算的筹码。近世也用以计数

为胜者立马。——《礼记·投壶》

(5) 又如:马子(筹码)

(6) 姓

动词

(1) 〈方〉∶发怒时把脸拉长像马脸 。如:马起面孔叫他们出去

(2) 驾着马

裘马过世家。——《聊斋志异·促织》

(3) 又如:裘马扬扬

形容词

大的。如:马道(大路);马包(被包。中间开口、两旁可以塞进东西的长布袋);马船(大型官船);马溜子船(航行速度较快的大船)

英文翻译

horse; surname; KangXi radical 187

方言集汇

◎ 粤语:maa5
◎ 潮州话:bhê2 maⁿ2

宋本广韵

chǎng,ān [chang,an]
部首: 206
笔画: 2
五笔: DGT
五行:
吉凶:
仓颉: MH
四角: 71200

详细解释

ān

名词

(1) 同“庵” 。多用于人名

(2) 另见 chǎng

chǎng

名词

(1) (形声。从广( yǎn),敞声。从“广”,表示与房屋有关。本义:棚舍)

(2) 没有墙壁的简易房屋

(3) 又如:厂屋(棚舍;无隔墙的房屋)

(4) 马屋;牲口棚子

架北墙为厂。——《齐民要术》

(5) 工厂

正德十四年,广州置铁厂。——《明史·食货志》

(6) 又如:纱厂;钢厂;面粉厂;纺织厂;造纸厂;木器厂

(7) 明代的一种特务机构 。如:厂臣(明东厂、西厂的主官);厂狱(指明代东厂、西厂囚禁犯人的牢狱)

(8) 另见 ān

英文翻译

factory, workshop; radical 27

方言集汇

◎ 粤语:aa1 hon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二十三旱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呼旱上聲開口一等hanx/xaanxɑn
shì [shi]
部首: 713
笔画: 14
五笔: RRYF
五行:
仓颉: QLYMR
四角: 52601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言,折声。本义:发誓;立誓)

(2) 同本义

誓,以言约束也。——《说文》。段注:“凡自表不食言之辞皆曰誓,亦约束之意也。”

约信曰誓。——《礼记·曲礼》

予誓,告汝誓命。——《书·甘誓》。注:“要信也。”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诗·卫风·氓》

司射西面誓之。——《仪礼·大射仪》。注:“犹告也。”

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左传·隐公元年》

终待说山盟海誓。——赵长卿《贺新郎》

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为誓与城为殉。——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宋· 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3) 又如:誓志(发誓立志);誓死不贰(发誓至死不变心);誓辞(立誓的言辞);誓戒(誓约警戒);誓剑(对着剑发誓;皇帝赠与出巡大臣的宝剑,即后世所称的“上方宝剑”);誓书铁券(即“丹书铁券”。古代帝王颁赐功臣的享有免罪等特权的证件)

(4) 接受爵位

凡诸侯之适子,誓于天下,摄其君,则下其君之礼一等。——《周礼》

(5) 告诫;告知

司射西面誓之曰:“公射大候,大夫射参,士射干。”——《仪礼·大射仪》。注:“犹告也。”

惟君有黼裘以誓省。——《礼记·玉藻》。疏:“告勑也。”

一日誓,用之于军旅。——《周礼·秋官·士师》

(6) 又如:誓戒(约束警戒);誓民(告戒吏民);誓众(告诫众人)

(7) 铭刻;牢记 。如:誓肌(刻骨铭心)

名词

(1) 指国与国、人与人之间所订立的誓约;盟约;誓言

张陈背誓。—— 曹植《五帝诛》

周武有孟津之誓。——《左传·昭公四年》

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2) 又如:誓令(誓言与命令);誓信(盟约);誓书(盟约);誓章(记载有誓词的文件);誓要(约盟,盟誓)

(3) 古代告诫将士的言辞 。如:《汤哲》、《泰誓》、《秦誓》

形容词

谨慎

曲艺皆誓之,以待又语。——《礼记·文王世子》

英文翻译

swear, pledge; oath

方言集汇

◎ 粤语:sai6
◎ 客家话:[海陆丰腔] shi6 se5 [客英字典] shi5 [台湾四县腔] sii5 se5 [陆丰腔] shi6 [东莞腔] si5 [宝安腔] si5 [梅县腔] she5 [客语拼音字汇] si4
◎ 潮州话:si7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十三祭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時制祭A開去聲開口三等祭Aʑĭɛizjed/zjey
shī [shi]
部首: 318
笔画: 6
五笔: JGMH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LLMB
四角: 21027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币,从垖。垖( duī)是小土山,帀( )是包围。四下里都是小土山,表示众多。本义:古代军队编制的一级。二千五百人为一师)

(2) 同本义

师,二千五百人为师。——《说文》

王乃犬巡六师。——《书·伪泰誓》

陈师鞠旅。——《诗·小雅·采芑》

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周礼·地官·小司徒》

(3) 师今为隶属于军的单位,下辖若干旅或团

(4) 泛指军队

十年春,齐师伐王。——《左传·庄公十年》

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汉· 贾谊《过秦论》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 晋人御师必于 殽。”——《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5) 又如:水师(水军);挥师(指挥并带领军队);师旅(军队的通称,亦用来指战争);师船(师舶,兵船,兵舰);师老(军队疲劳,士气低落,战斗力衰弱);师吏(军吏);师令(军令);师干(本指军队的防御力量。后指军队);师禁(军队的禁令)

(6) 军师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论语·先进》

(7) 民众,徒众

溥彼韩城, 燕师所完。——《诗·大雅·韩奕》

师,众也。——《尔雅》

师锡帝曰。——《书·尧典》

天子所都曰京师。地下之众者,莫过于水,地上之众者,莫过于人,京大师众也。

(8) 又如:师锡(众人的意见;舆论)

(9) 古代行政区划单位

八家而为邻,三邻而为朋,三朋而为里,五里而为邑,十邑而为都,十都而为师,州十有二师焉。——《尚书大传》

(10) 老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唐· 韩愈《师说》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11) 又如:师儒(乡里教人道艺的人);师生关系;师风(老师的风度);师台(对老师的尊称);师保(负责教导贵族子弟的官);师课(由书院负责人主持的对学生进行的月考)

(12) 对僧、尼、道士的尊称 。如:师太(对年长尼姑的尊称);师丈(对老僧的尊称);师姑堂(尼姑庵);师婆(巫婆);师哥(寺院中伺候客人的小和尚);师娘(巫婆);师巫(巫师);师姥(巫婆);师姨(比丘尼。即女僧)

(13) 长,首领

甸师,下士二人。——《周礼》

(14) 亦以称专司一事的神道或官员

(15) 首都,京城

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后汉书·张衡传》

(16) 擅长某种技术或在某个领域里有特殊技能的人

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宋·  苏轼《石钟山记》

(17) 又如:工程师;医师;厨师;技师;师工(技工。亦指厨师与烧火工人);师家(师傅门下)

(18) 乐师;乐官

师旷鼓琴。——《盐铁论·相刺》

(19) 又如:师工(古称主事制曲奏乐的人。即乐师);师襄(春秋卫国的乐官)

(20) 学习的榜样 。如: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21) 姓

动词

(1) 效法;学习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唐· 韩愈《师说》

(2) 又如:师古(效法古代);师仰(师法敬仰);师师(互相效法);师式(学习或效法的典范);师效(效法)

(3) 出兵征伐,进军

若国作民而师田行役之事。——《周礼·地官·州长》

(4) 又如:师祭(古代军队出兵时所行祭祀祈祷之礼);师期(出师的日期)

英文翻译

teacher, master, specialist

方言集汇

◎ 粤语:si1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