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视觉
(1) 物体的影像刺激眼睛所产生的感觉
词语解释
物体的影像刺激视网膜所产生的感觉。
胡适 《答蓝志先书》:“其实‘拼音文字’是双方的,拼的音是‘听觉的’,拼成的文字是‘视觉的’。” 瞿秋白 《<饿乡纪程>绪言》:“这个阴影呵!他总在我眼前晃着--似乎要引起我的视觉。”
引证解释
⒈ 物体的影像刺激视网膜所产生的感觉。
引胡适《答蓝志先书》:“其实‘拼音文字’是双方的,拼的音是‘听觉的’,拼成的文字是‘视觉的’。”
瞿秋白《<饿乡纪程>绪言》:“这个阴影呵!他总在我眼前晃着--似乎要引起我的视觉。”
视觉的国语词典
眼睛与物体形像接触所生的感觉。是由于眼球网膜上锥状细胞和柱状细胞受光波的刺激所引起的反应。
视觉的网络释义
视觉 (生理学术语)
视觉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兼形声。从见示,示亦声。见,看见。示,表现。本义:看)
(2) 同本义
视,瞻也。——《说文》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书·泰誓中》
目不能徧视,手不能徧操。——《墨子·辞过》
子兴视夜。——《诗·郑风·子曰鸡鸣》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礼记·大学》
熟视之。——《战国策·齐策》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柳宗元《三戒》
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3) 又如:视探(看望,探望);视瞻(顾盼的目光);视日(观日影而察早晚时刻;注视太阳);视远步高(高视阔步);视习(见习)
(4) 考察,察看,审察
视其所以。——《论语·为政》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左传·庄公十年》
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战国策·齐策》
(5) 又如:视师(视察军队);视草(检视天子所写文词诏令的草稿);视药(查看汤药);视荫(观察日影)
(6) 治理,处理
崔子称疾不视事。——《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7) 又如:视朝(天子朝临治理政事);视篆(古代官印皆用篆文,故官吏上任治事称“视篆”)
(8) 看待
弃其妇,致郁郁死,是芋视乃妇也。——清· 周容《芋老人传》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宋· 苏洵《六国论》
然言其户,则视三十年以前增五倍焉。——清· 洪亮吉《治平篇》
(9) 又如:视遇(看待,照顾);视同膜外(视若无睹;漠不关心);视民如伤(将百姓的疾苦看作自己的伤痛);视为同路人;视伟(看重)
(10) 通“示”。向…表示
指视我。——《汉书·周勃传》
视民不奢。——《汉书·晁错传》。师古曰:“视读曰示。”
视民不恌。——《诗·小雅·鹿鸣》
亦视项羽无东意。——《汉书·高帝纪》
(11) 又如:视化(显示教化。视,同“示”)
(12) 比照
环顾国内,贼氛方炽,杌陧之象,视清季有加。——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13) 又如:视秩(比照品级次第)
(14) 效法
王懋乃德,视乃厥祖。——《书·太甲中》
(15) 又如:视效(仿效;效法)
(16) 接纳
故君子于有馈者,弗能见,则不视其馈。——《礼记·坊记》
(17) 照顾,照看 。如:视护(照看护理);视濯(古代祭祀时照料洗濯祭器);视寝(侍寝);视养(照料养育);视候(看望,问安)
(18) 发令 。如:视师(督率军旅);视撝(指挥。视与指通)
名词
(1) 眼;眼力;视线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庄子·养生主》
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明· 魏学洢《核舟记》
(2) 又如:视流(目光流转,不专注于一物);视躁(目光不定的样子);视端(目光端正)
(3) 水名。即“涀水” 。在河南省叶县西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潮州话:si6 si7(sĭ sī) <旧读>si3(sì)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jiào
动词
(1) 睡醒
觉,悟也。从见,學省声。——《说文》
上欲起贤,未觉。——《汉书·董卓传》
觉而之渐台。——《汉书·邓通传》
(2) 又如:觉卧(觉醒时和寝卧时);觉寤(睡醒);觉寝(自睡中觉醒)
(3) 通“挍”、“校”。比较,较量
如此贤不肖相觉。——《孟子·离娄下》注
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世说新语》
名词
(1) 俗称睡眠为睡觉
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庄子·齐物论》
觉见卧闻。——汉· 王充《论衡·订鬼篇》
惟觉时之枕席。——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
(2) 又如:睡了一大觉
(3) 一次短的睡眠,打盹 。如:午觉;累了可以扒在桌上睡一觉
量词
(1) 睡眠一次为一觉 。如:睡了一觉中觉
(2) 另见
jué
动词
(1) (形声。从见,学省声。本义:醒悟,明白)
(2) 同本义
觉,悟也。——《说文》
上欲起贤,未觉。——《汉书·董贤传》
觉而之渐台。——《汉书·邓通传》
且有大觉。——《庄子·齐物论》
叔术觉焉。——《公羊传·昭公三十一年》
觉今是而昨非。——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3) 又如:觉来(醒来);觉悟;如梦初觉
(4) 感觉到,意识到
而觉跌千里者。——《荀子·王霸》。注:“知也。”
岛不觉。—— 宋·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常觉一切。——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更觉胆落。——《广东军务记》
(5) 又如:觉道(觉得);不知不觉;觉发(发觉)
(6) 启发;使人觉悟
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孟子·万章上》
(7) 发觉,发现
觉无异能者。——唐· 柳宗元《三戒》
不之觉。——《资治通鉴·唐纪》
名词
(1) 感觉器官 。如: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觉元(脑神)
(2) 贤智者之称
藏埋于终古,而未寤于前觉也。——晋· 左思《吴都赋》
(3) 另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