衲帛

nà bó [ na bo]
注音 ㄋㄚˋ ㄅㄛˊ

词语释义

绣织上花纹的绸缎。

词语解释

  1. 绣织上花纹的绸缎。

    《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难逢夫》:“ 王匠 大喜,随即到了市上,买了一身衲帛衣服,粉底皂靴,绒袜,瓦楞帽子,青丝绦,真川扇,皮箱骡马,办得齐整。”

引证解释

⒈ 绣织上花纹的绸缎。

《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难逢夫》:“王匠大喜,随即到了市上,买了一身衲帛衣服,粉底皂靴,绒袜,瓦楞帽子,青丝绦,真川扇,皮箱骡马,办得齐整。”

衲帛的国语词典

绣花的绸子。

衲帛的网络释义

衲帛

  • 衲帛,是汉语词汇,拼音是nà bó,解释为绣织上花纹的绸缎。
  • 汉字详情

    [na]
    部首: 525
    笔画: 9
    五笔: PUMW
    吉凶:
    姓名学: 多用男性
    仓颉: LOB
    四角: 34227

    详细解释

    名词

    (1) 僧徒的衣服,常用许多碎布补缀而成,因即以为僧衣的代称

    自出家来长自在,缘身一衲一绳休。——白居易《赠僧自远禅师》

    (2) 又如:衲子(衲为僧衣。故借称僧徒为衲子);衲衣(僧衣);衲袄(和尚所穿的大袖上衣);衲裙(僧人的衣裳);衲帛(丝织物品)

    (3) 僧徒自称或代称

    老衲供茶碗,斜阳送客舟。——戴叔伦《题横山寺》

    (4) 又如:老衲;衲子(指僧徒);衲衣(代称僧人);衲师(僧侣);衲徒(僧人,僧众);衲僧(和尚,僧人)

    动词

    (1) 缝补,补缀

    拘挛补衲,蠹文已甚。——钟嵘《诗品诗》

    (2) 又如:衲裰(布块补缀成的短袍);纳头(用破布补缀而成的布片子;补丁很多的衣服);衲帛(织绣);衲被(曾经补缀的被子);衲衣(衲头。补缀过的衣服。泛指破旧衣服);衲袍(用碎布料缝缀的袍服)

    (3) 引申为缀合而成之意 。如:百衲本二十四史

    (4) 密针缝纫。同“纳” 。如:衲鞋底;衲线(缝缀用的线)

    英文翻译

    mend, sew, patch; line; quilt

    方言集汇

    ◎ 粤语:naap6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nab5 [台湾四县腔] nap8 [客英字典] nap8 [海陆丰腔] nap8 [宝安腔] lap8 [梅县腔] nap8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二十七合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奴荅入聲開口一等nopnɒp
    [bo]
    部首: 318
    笔画: 8
    五笔: RMHJ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多用男性
    仓颉: HALB
    四角: 26227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巾,白声。甲骨文字形,上面是“白”字,下面是“巾”字。本义:丝织品的总称)

    (2) 同本义

    王所赐金帛,归尽藏之。——汉· 刘向《列女传》

    大帛之冠。——《左传·闵公二年》

    执玉帛者万国。 ——《淮南子·原道》

    孤执皮帛。——《周礼·大宗伯》

    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论语·阳货》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史记·陈涉世家》

    瓦缝参差,如周身之帛缕。——杜牧《阿房宫赋》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左传·庄公十年》

    (3) 又如:布帛(棉织品和丝织品的总称);玉帛;财帛;帛召(写在帛上的诏书);帛画(画在丝织物上的图画)

    (4) 指帛书

    简蠹帛裂,三写易字。——《文心雕龙》

    英文翻译

    silks, fabrics; wealth, property

    方言集汇

    ◎ 粤语:baak6
    ◎ 客家话:[客英字典] pet8 [海陆丰腔] pet8 [梅县腔] pet8 pet7 tet7 det7 het7 [陆丰腔] pet7 [客语拼音字汇] ped6 [东莞腔] pak8 [沙头角腔] piet7 [台湾四县腔] pet8 [宝安腔] pet8
    ◎ 潮州话:bêh8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二十陌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傍陌陌二開入聲開口二等bʰɐkbrak/beak